道德润心灵法治护成
2021-06-28谭自强
谭自强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越来越重视,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为了能够通过这门科目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即使是在生活实际中也能够遵守和维护法律规定,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本文结合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实例,探索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目的在于在让学生体验更加鲜活的道德与法治生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道融生活;法在身边;实践探索]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其适应未来生活奠定了基础。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就需要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观念,要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用更鲜活的教学手段,走进学生的心灵,为学生创设学的氛围、学的阶梯和学的方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一、探究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创新教学
1.拥有童心——教学设计的基准点
生本课堂需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呼唤拥有童心的教师,呼唤能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教师。拥有童心的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把生活搬进校园,把课堂带到社会。例如,在教学“不一样的你我他”时,教师和学生一起玩大家来找茬的游戏,一起收集树叶然后指出树叶之间的不同,与学生玩成一片,就让学生了解了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两个人,知道了自己与其他同学的不同。
2.创设情景——教学内容的体验点
学生的信息大多来源于视觉渠道,良好的学习文化环境能够促进学生身心愉快的成长。因此,选择有代表性的画面布置进行环境熏陶,显得尤为必要。例如,在教学“大家的‘朋友”时,教师将教室改造成“公共场所”。图书角有学生分享的图书,讲台前有学生分享的故事,座位旁有学生分享的美食,课桌间有学生分享的游戏……在“小叮当来到没有一个公共设施的国度”的故事中,学生明白了公共设施的作用可真大呀,正是有了公共设施的默默付出,我们的生活才更加方便。
3.动手操作——教学体验的升华点
动手能力作为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备受关注,将动手能力融进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生活离不开规则”时,通过纸上画画或者折纸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动手能力的无穷魅力,鼓励学生想象,学习创意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教学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折叠出许多交通工具,既培养了动手动脑能力,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有的学生绘制创意画,有的学生设计未来房子,有的学生设计未来汽车,还有的学生动手设计小吊床……在动脑、动手操作中,学生发现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动手,就会有创造。
二、遵循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堂特征,优化教学
1.简约的目标定位
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应该立足现实,综览整个单元内容,精选以生为本的教学内容,才能定位出简约的目标。例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是独特的”时,此单元的学习共有2节课,是为了帮助学生身心愉快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能够认同、接纳自己,培养自信。在第1课时教学时,教师会定下这样的目标:在镜子中、活动中找特点,在给自己画“自画像”中找特点,从而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树立自信。
2.灵动的艺术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将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给学生留下自主、自护、自理、自为、自悟的空间。例如,在教学教材“爱心的传递者”时,此节课侧重于培养学生明白得到帮助和给予帮助都是幸福的,都能收获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关心和帮助他人,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但是,三年级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做了如下尝试,小组之间角色扮演如下几个场景,①摔倒了,同学把自己扶起来,自己心里很感动。②没拿笔,同桌借给自己,自己心里很感激他。③下雨了,没有伞,同学送我回家,自己很感谢他的付出。④同学生病了,好几天没来学校。当他身体恢复健康回到学校后,我把自己的笔记本借给他,主动帮他补课。⑤捡到钱包,归还失主。让学生知道不管是自己帮助别人还是别人帮助自己,都很感动和开心,可见,助人为乐不仅能温暖他人,也能带给自己幸福。
3.融合的生活体验
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是简单的两个课程的相加,更不是法治的标签与道德的凑合,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浸润和感染法治的思维和意识的培养。例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四通八达的交通”时,教师带领学生走上马路,参加“今天我是小交警”的活动,跟着交警叔叔观察“不同的上学路”,情境体验“这样安全吗?”,切实感悟“交通信号要知道”。通过生活体验,学生知道了闯红灯要罚款,交警叔叔严格执法的背后是保护我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并因此获得感悟:遵守规则通行不但是遵纪守法的行为,也是爱的回报,更是文明素养的体现。这样的教学过程无法严格区分出哪里是道德教育,哪里是法治教育,但是在教材内容和实践生活再创造的整合活动中,学生真实感受到了生活处处有道德,身边处处有规则。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道德与法治的有机融合,是学生主观的参与,是主动的建构,是内化与外显的和谐统一,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用更鲜活的教学手段走进学生的心靈,让道德润心灵,法治护成长。
参考文献
[1]苏东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教师,2017(22).
[2]丛小杰.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上),2018(1):68.
湖北省江陵县马家寨乡张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