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疾病隐喻中的流放与斗争

2021-06-28李尔雅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1年1期
关键词:叙述视角存在主义

[摘  要:疾病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话题,它是“生命的黑夜,是一种更沉重的公民身份。”每一个人都可能在生命中的某一个阶段“让自己成为那另一个地方的公民”。在生病的间隙里,人们会因疾病种类的不同而作出不同的情绪、道德观念上的反应,这些反应来自疾病本身——它们所呈现出的病理现象是一切疾病隐喻的开端。

关键词:精神流放;叙述视角;存在主义]

鼠疫——一种通过鼠蚤传播的烈性传染病。这种传染性病菌还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飞沫途径传播。也就是说,在疾病的发源阶段鼠疫便已经确定了人类之间的集体联系。然而癌症像是把人们化为一个个的“孤岛”,它与鼠疫在社会里蔓延的范围不同,它由人体内细胞的病变而起,又在个体内慢慢吞噬生命。

在加缪的小说中,鼠疫所带来的群体性特征集中体现在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两方面。社会舆论最初的选择是沉默与否认。人们不愿意相信灾祸,于是就认为“灾祸不是真实的”“而是一场噩梦”。但当鼠疫完全展开,社会舆论的统一性便逐渐退去——不得不采取的封锁措施也迫使舆论噤声。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心理的空前一致,所有居民都需要共同承受鼠疫所带来的各种离别、恐惧的情绪。个人的命运已不复存在,唯有一段集体的历史,即鼠疫和所有人的共同感受。”

在索尔仁尼琴的《癌症楼》里,癌症可以与各种个体压抑联系起来:鲁萨诺夫脖颈之间的肿瘤算是对他违背良心的惩罚;科斯托格洛托夫与奥列格的病情又直接剥夺了他们性欲释放的能力;瓦季姆的黑色素瘤则将他的科研工作拦腰斩断。所有人都必然要经历个体完整性被破坏、吞噬直至消灭的过程。癌症让每个人都背负着仅属于自己的枷锁,而忘却了如何与他人沟通,直至最后每个人都习惯了在集体病房内过着相对独立的生活。癌症与其说是时间的疾病,不如说是空间的疾病或病理学。

索尔仁尼琴认为人的内心具有绝对的善恶判断力,主观能动性的自由发挥尤为重要。这些观念在《癌症楼》中处处可见。年轻的癌病患者奥列格在给朋友的信中说道:“要知道,我并不要求长命百岁!何必想得太远呢?……我的生活,时而一直在看守的监视下,时而一直在病痛的折磨下,现在我只想在两者都没有的情况下多少过一阵子……我希望今年夏天能看到星星,而不是看到被探照灯照亮的夜空,而以后哪怕永远不再醒来也行。”《癌症楼》中对于个体的描绘是双向的:个体被疾病孤立、被环境挤压的同时,又刺激了对个体自由的无限渴望,即使这种渴望只能是幻想。

《鼠疫》以里厄医生为主要代表,形成了一个抗击鼠疫的“守卫者”阵营。医护群体被暂时与大众隔开,用“守卫者”的姿态树立起一道介于鼠疫和平头百姓之间的屏障,这也使得小说暗含着一种积极姿态——至少读者会因为里厄一行人的存在避免与鼠疫产生心理上的直接接触。毫无疑问,这种传统的医疗手段使里厄被赋予了医学上的人文品格,这种人文品格会自然地将以里厄为代表的医护人员推向小说叙事的中心,也就形成了仁医-病患这样一种较为和谐的局面。就这一点而言,《鼠疫》与《癌症楼》完全不同。

在《癌症楼》中,医患关系是紧张且充斥着反抗的。医生处于叙述视角的外圍,却也是话语权的顶端;患者们处于叙述的中心,但却被医院体系的层层等级压制在金字塔的底部。在癌症楼里,治病与劳改一样。癌症楼作为拯救生命的场所,为所有人都构筑起了一个“乌托邦”的设想,但在设想内部,却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医患关系——这实际上铸就了一个“异托邦”。

《鼠疫》构筑了一个被传染病突袭后的荒诞世界,在这个世界中里厄医生对于疾病的反抗反映了人的主动选择。小说的结尾明确指出:“鼠疫杆菌不会灭绝,也永远不会消亡……也许会等到那么一天,鼠疫再次唤醒鼠群,大批派往一座幸福的城市里死去,给人带去灾难和教训。”看起来似乎是一种存在主义的“宿命”理论——无论再怎么努力也都无济于补。正如《西西弗神话》中西西弗一次次地将巨石从山脚推向山顶,而巨石仍然会滚落。荒谬的行为却不等于失败和投降,无论是西西弗还是里厄医生,他们的行动并不追求的是绝对的胜利,而是使这种行为无限逼近成功,从而让看起来超越荒谬的努力得以永恒。

《癌症楼》虽然塑造了一幢吞噬健康与意志的“13号楼”,但在它内部却仍然保留了能够产生“复调”声音的病房。第八章《人们靠什么活着》以及第二十三章《为什么不过得好点呢》集中展现了病患们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人需要依靠水而活;需要依靠故乡而活;需要依靠信仰和社会利益而活;需要依靠食物与酒而活……正是这些声音的存在,与癌症楼内单调的治疗理念形成了一种对话关系,人的个体选择与思考才能展现。

索尔仁尼琴与加缪在1970年和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对这两位作家的评价分别包含了“人类道德”和“人类良心”。而索尔仁尼琴本人又曾被英国《泰晤士报》誉为“俄罗斯的良心”。这些赞许间接展示了两位作家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的积极态度——在斗争中寻找生存的意义,重造时代的灵魂。

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社会荒诞与否,对于生存和生存的追逐一刻也不能停歇。

参考文献

[1]林石.疾病的隐喻(选编)[M].广东:花城出版社,2003.

[2]加缪.鼠疫[M].李玉民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3]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癌症楼[M].姜明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4]李维斯·托马斯.最年轻的科学——一个医学观察者的手记[M].李绍明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李尔雅(1999—),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读,主要研究语言学方向。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0

猜你喜欢

叙述视角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美学视野中的《罪与罚》
卡夫卡作品中的黑色幽默创作手法
国家是人民的国家:论《荒原蚁丘》中的叙事陌生化
《小卖店》的叙述视角分析
叙述视角与人物形象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论电影《筋疲力尽》中的艺术创新
伍迪?艾伦电影的存在主义特色
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百万英镑》的创作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