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复述,打通口语表达的关卡
2021-06-28史巧云
史巧云
【摘 要】语言能力的生长需要以重组的语言素材为基础,同时激活必要的语言思维意识作为支撑。统编版语文教材一直都关注学生口头复述能力的发展,将复述作为训练学生言语能力的重要支撑。为此,教师应以教材文本为载体,关注学生语言实践素养的不断发展,凸显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定位,在历练学生言语思维的同时,积极推动学生口语表达意识的发展。本文提出要以理解为基,扎实推动口头复述训练;以图片为法,积极创设口头复述氛围;以逻辑为架,深入开掘口头复述渠道;以结构為绳,高效激活口头复述思维。
【关键词】推动训练 创设氛围 开掘渠道 激活思维
语言能力的生长需要以重组的语言素材为基础,同时激活必要的语言思维意识作为支撑。统编版语文教材一直都关注学生口头复述能力的发展,将复述作为训练学生言语能力的重要支撑。为此,教师应以教材文本为载体,关注学生语言实践素养的不断发展,凸显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定位,在历练学生言语思维的同时,积极推动学生口语表达意识的发展。
一、以理解为基,扎实推动口头复述训练
所谓复述,就是运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有规划地将文本所展现的内容表达出来的过程。这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感知与理解,并将文本信息纳入自身的言语意识之中,从而列出文本内容的提纲,不仅要明确需要复述的素材,同时还要梳理出复述的顺序。此外,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第一时间调整和重构教学策略,在学生感知与复述之间建立高速通道,否则复述就成为一种硬性要求。根据文本具体内容的不同,复述指导课可以分为以下板块:借助通览设问,快速、及时把握文本内容;借助精读体悟,感知、提取主要信息;借助复述再现,组织、串联文本内容。由此就不难看出,着力训练的是复述能力,但需要以文本的理解为基础。
以《风娃娃》一文为例,教师依循上述三个板块进行了这样的教学:首先,在通览设问中,教师相机质疑:课文描写了哪些关于风娃娃的表现?由此又可以看出风娃娃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关注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核心信息;其次,在精读体悟板块,教师引导学生紧扣反复性结构文本的特点,选择其中一个故事说说风娃娃给予了人们怎样的贡献,帮助学生形成古诗基本的框架结构;最后,在复述再现板块,教师由扶到放,先集中精力对自己所选择的故事进行重点复述练习,然后再借助于这样的方法自主性尝试其他故事的复述。
由此不难看出,虽然复述出现在教学的第三板块,但前面两个板块都与复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进行复述之前,学生拥有了充分的时间,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感知。看似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不大,但却为学生进行复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口头复述能力的生长奠定了认知思维的基础。
二、以图片为法,积极创设口头复述氛围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者在编选教材时,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不仅为学生选择了优质、适切的复述文本,同时也设置了循序渐进的训练资源,其中就将教材中插图的运用,作为指导学生复述的重要方式。
比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的篇幅较长,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就需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材中的插图作为学生理解文本、复述文本的重要抓手,为学生营造出鲜活可感的言语思维运行的情境。学生在初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相机圈画出课文中小蝌蚪身体变化的语句,并将这种身体变化与教材中的插图形成对应之势。教师则组织学生尝试扮起了故事中的青蛙,积累、运用、统整相关的词语,将小蝌蚪到青蛙的生长过程完全展现了出来;随后,组织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组内成员相互练习以及班级中的交流分享和评价,不断推动学生的认知朝着更全面、更深入的过程迈进。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一味地死扣文本的语言,而是充分整合了文本语言与插图之间的关联,整合了积极可感的生存环境,在复述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自主性表达的空间,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和自我实践尝试,并在最后的复述展现过程中提升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在整体性认知的过程中历练了复述性思维,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以逻辑为架,深入开掘口头复述渠道
文本的主要信息都是通过关键性的语言呈现出来的,关键性语句也是揭示文本主题的重要载体。鉴于此,在理解文本时,学生就需要在感知的过程中辨析、遴选文本中的关键性词句,并依照文本表达的顺序边读边思,将词语扩展成为语句,将语句扩展成为句段,最终形成意蕴完整的篇章结构,从而让学生在层层拓展的过程中夯实思维的认知程度,对文本中关键性语句形成深刻的记忆。
比如,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曹冲称象》一文主要讲述了我国历史上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曹冲运用替换原理,称得大象体重。这个故事本身很受学生欢迎,但很多学生在复述时总是不能正确、完整地还原曹冲称象的过程,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曹冲称象步骤之间的联系,导致重要信息在复述中缺失。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性了解,在把握文本情境的基础上提炼并归纳出曹冲称象的基本步骤,并尝试运用最为简洁的语言呈现称象的过程。教学至此,学生能够把握文本的基本脉络和称象的方法,但最终称象的细节还没有真正地呈现出来,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并运用“一开始”“然后”“紧接着”“最后”等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对文本前后板块的内容进行统整,从而将曹冲称象的过程复述得既清晰有序,又详实具体。
试想,如果没有教师积极的点拨与引领,也没有文本关键信息的支撑,学生就无法真正融入文本的细节中,对文本的复述也就只能停留在概括性的板块状思维下。教师正是把握了这篇文本所蕴藏的逻辑顺序,在运用提示性语言的基础上,不仅帮助学生提炼了文本内容,同时也规整了文本语言内在的逻辑顺序,为学生认知能力的生长奠定了坚实性的基础,增强了学生内在表达的信心。
四、以结构为绳,高效激活口头复述思维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很多故事性文本在内容上相对简单,但故事内在情节却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情节中来回穿梭的人物关系也相对复杂,这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种思维认知上的挑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促进文本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联,更好地凸显文本主题与各板块之间的联系,构建学生内在的认知体系和认知记忆,为学生口头复述提供切实可行的载体。
比如,教学统编版语文教材中《蜘蛛开店》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紧扣复述设置这样的教学板块:第一,依托文本的主要内容,将课文划分成为四个板块,形成口头复述的基本框架,也就是课文故事的基本逻辑:为什么要开店、开始卖口罩、然后卖围巾、最后卖袜子,从而对文本的内容拥有最基本、最感性的认知;第二,将一个故事作为复述训练的切入口,帮助学生理清每个板块中故事发展的逻辑顺序:卖什么商品、招牌上写了什么、什么样子的顾客来了、又出现了怎样的场景,扣准了复述某一个故事的具体模式;第三,在学生练习复述的基础上,提炼出故事发展的基本模式,并尝试运用这样的策略绘制出内在的结构示意图,运用这样的示意图来进行复述;第四,教师创设出可感的复述情境,在班级中举行故事演讲比赛,要求学生不仅要在语言组织上进行复述,更要融入自己的表演过程中,将故事展示的方式呈现出来,并通过师生的点评,评选出故事讲述的最佳奖项;第五,教师再次明确复述的要求,在别人分别讲述的基础上汇总并融入自己的表达体系之中,帮助学生实现从部分到整体的融通与构建。
在这一案例中,复述的对象内容信息丰富,内在的人物众多,尤其是整篇文章所呈现出来的故事形成了四次波澜。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篇“鸿篇巨制”,理解起来都具有较大的难度,更不要谈什么复述了。但教师并没有机械刻板地依循文本表达的顺序,而是在学生整体性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文本的内容以框架的方式提炼出来,将原本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将原本理性的信息转向感性,有效地历练了学生的口头复述能力。
复述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能力,对学生的言语思维和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性作用。教师要将其作为语文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用最契合学生认知和贴近课程定位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言语实践和思维运转,将复述的方法融入教学过程中,将历练学生复述能力的生长作为教学最终的归属,并与培养学生其他的语文能力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