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与河南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研究
2021-06-28张新勤
张新勤
关键词:红色文化;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河南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在河南革命老区这片沃土上创造了具有河南本土特色的红色文化。改革开放后,虽然河南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多数革命老区地处偏远,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9月16日在河南考察调研时首先来到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信阳市新县。习近平总书记说:“吃水不忘掘井人。我们绝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河南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何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推动河南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是一项非常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红色文化内涵及主要表现形式
学术界关于红色文化概念与内涵的界定至今尚未形成共识和定论,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红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文化;第二种观点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创造的文化。第一种观点强调了红色文化具有革命的属性,忽略了红色文化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本研究比较认同第二种观点,认为红色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河南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河南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具有河南本土特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总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河南人民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河南红色文化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红色物质文化和红色精神文化。
(一)红色物质文化
红色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历史遗址、英雄故里和革命纪念场所等(具体分类见表1),历史遗址见证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在革命战争年代保留并传承下来,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英雄故居是为缅怀在革命斗争做出重要贡献的英雄人物,对其曾经居住地方进行修建;革命纪念场所是为纪念某个历史事件或者具有重大影响力、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而建造一些场所,供后人瞻仰缅怀。
(二)红色精神文化(见表2)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9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革命战争年代,河南这片热土上孕育了杨靖宇、彭雪枫、许世友等革命先烈,新时期又涌现了“全国农村支部书记的榜样”史来贺、“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全国十大女杰”刘志华、“最美村官”裴春亮等先进模范。新时期的河南红色文化精神体现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实事求是的宝贵品质、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与时俱进的精神追求,是对革命年代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红色文化与河南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红色文化缺乏深度挖掘
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革命老区对当地红色文化史料缺乏深入研究,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尚未将红色文化精神内涵渗透到革命老区人民日常思想行为中,还未成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动力。多数红色景区的纪念馆较重视红色革命遗物陈列、图片的展览,形式不够丰富,缺乏震撼力,主要因为缺乏对红色精神深层次挖掘,互动与体验项目较少,难以与参观者形成思想上的震撼与共鸣。当前河南革命老区都在开发红色旅游景点,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将红色文化、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相结合,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红色文化的宣传上具有商业化的包装,缺乏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层次的开发。只注重红色文化资源短期的经济价值,尚未较好地理解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涵,其重要的育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二)红色文化的认知存在代际差异
经历过革命年代的老一辈人对红色文化的认识极其深刻,对于他们来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年轻一代在物质以及精神领域的追求与经历过革命年代的前辈存在较大的差别。通过访谈100位河南革命老区驻马店的大学生对河南红色文化的认知得知,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整体上对河南红色文化只是有所了解,非常了解家乡红色文化的学生比例不足4%。在问及对自己家乡的革命事迹了解程度时,非常了解的学生比例不足6%,七成学生表示有所了解。对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革命老区村民进行访谈发现,对当地红色文化非常清晰了解的比例超过六成,并且可以说出当时发生的革命历史及具体的英雄事迹。由此可以看出,代际之间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及传承存在较大的差异。九十年代以后年出生的孩子们对红色文化的认识较少,甚至对自己家乡的一些历史事迹都不甚至了解,他们认为战争年代的红色文化故事离他们的生活太遥远,对此也不感兴趣,与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长辈们在思想上产生较大代沟。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研究与传承中出现了断代现象,红色文化研究的学者以较年长者居多,青年研究者较少。
(三)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同质化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也形成了一些红色文化品牌,但绝大多数红色文化资料只是作为旅游景点进行开发,呈现出很强的趋同现象,只是对革命时期文化精神进行简单解读和物质遗址的简单修复。在调研中发现,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传播形式多采用课堂教学展示、讲解员带领参观红色景区等形式,各景区讲解员讲解水平参差不齐,讲解略显枯燥,缺乏一定的趣味性。部分革命历史纪念馆通过VR等高科技元素来传播河南红色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多数革命老区缺乏这些高科技元素,红色文化的传播仅仅局限于红色景区的开发与宣传,传播模式较单一。特别是河南省内经济发展落后的革命老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投入资金不足,主要用于对文物、遗迹的保护与修葺上。
(四)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人才缺乏
在调研中发现,河南红色文化资源管理与开发人才缺乏,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党史研究方面人才,对当地革命历史及革命精神进行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不足,导致对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未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二是综合型人才。由于缺乏经营与管理的综合型人才,红色文化产业缺乏系统、长远的规划与设计,影响了当地红色文化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三是红色旅游专业人才,目前,多数红色旅游景点专业人才匮乏,再加上红色景区的讲解员对当地历史文化了解不深,对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无法深刻理解与把握,影响了红色文化的传播与普及。正是由于革命老区人才政策与创业政策不完善,人才培育机制不健全,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未能解决革命老区人才外流现象,导致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人才缺乏,成为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的瓶颈因素。
三、红色文化与河南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以提升乡风文明
河南红色文化涵盖了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数量多、分布广、影响大。据2015年出版的《河南省革命遗址通览》统计,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河南省内党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纪念地、革命领导人故居、烈士墓和纪念设施等遗址就有2606处。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以红色文化引领乡风文明建设,引导革命老区基层党员干部学习党史,弘扬优良革命传统,深入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激发革命老区人民的爱国热情,培育良好家风、民风,构建良好的乡风文明氛围,激励革命老区人民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一是深入挖掘河南红色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与价值,以河南红色文化思想去引领革命老区人民的价值观,让革命老区人民在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同时传承优秀的红色文化精神,激励更多的有志青年回乡创业,积极投身到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建设中,助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将河南红色精神文化的内涵融入到革命老区人民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中,如信阳田铺大垮将红色文化与家风家训家教相结合,弘扬孝道文化,营造民主友爱的家庭氛围,将红色文化与职业道德相结合,树立奉献社会、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将红色文化与旅游观光、度假修养、体育健身相结合,培育民众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取得良好效果一。将红色精神融入到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中,不断丰富革命老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唤醒革命老区人民的文化自觉,提升革命老区人民的精神面貌,推动革命老区呈现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的革命老区乡村新风尚,不断提升革命老区的乡风文明建设的效果。三是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深度挖掘革命老区的革命遗迹遗址、珍贵文物以及可歌可泣的烈士事迹等蕴含的红色精神,创作更多反映河南本土红色文化的优秀特色艺术作品,讲好河南红色故事,用普通大众容易接受的方式提升民众的参与感、交流感、体验感、趣味性,寓教于樂,让人们在愉悦氛围中得到精神的洗礼,革命老区在丰富与繁荣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提升本土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使河南红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为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拓展红色文化传播模式以增强文化自信
针对河南红色文化传播模式单一、同质化的现象,各革命老区应结合当地情况采用多种方式与手段拓展红色文化的传播模式。一是加强地方革命史研究,广泛收集与当地革命有关的文献书籍、手稿、图片、口述史等相关资料,通过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构建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数据库,不断完善数据库平台,利用现代虚拟仿真技术,将开发和整理的文化资源在网上供民众随时查阅。建立一个实物资源的目录、介绍和指导体系,帮助民众了解文化实物资源,实现虚拟与现实资源的全方位推介。二是各革命老区可因地制宜对当地红色故居、旧居、遗迹、遗址等进行合理的修缮与维护,尽可能使其恢复原有的容貌,利用5G、VR和云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创设历史情境,生动再现不同历史阶段发生的历史事件,以数字化技术提升教育效果,让参观者沉浸在当时的历史发展情景中,更加深刻体验当时的历史场景,充分激发参观者的爱国主义热情,使红色文化传承更加深入人心。三是借助互联网新技术,创新红色文化资源传播模式,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红色教育APP和抖音、快手短视频等形式定期免费组织革命老区人民接受红色传统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同时,定期更新红色文化官网、公众号或红色教育APP等,大力宣传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中富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人物事迹和故事,与民众随时保持互动交流,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模式,提高革命老区人民对当地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及自豪感,增强革命老区人民的文化自信。
(三)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以促进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产业是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的有效途径。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革命老区旅游文化作为切入点进行红色文化传承,整合各种红色元素,为乡村振兴提供丰厚的红色文化基础。习近平在河南新县考察时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一是大力开发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传承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精神,以红色旅游为依托,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游客全程参与进行亲身体验,形成吃、住、行、游、娱、购的红色文化产业链。优化红色产业结构,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有效解决革命老区人民的就业问题,增加革命老区人民的收入,带动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二是红色产业建设在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红色产业,加强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融合,打造特色品牌,树立品牌效应,提升红色故事的传播力度、广度和深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教育民众。强化特色产品的加工销售,做好市场供求关系预测与判断,做到不盲目跟风,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创意红色产品,延伸红色文化产业链,提升红色文化价值链中的各项活动价值,进而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开发红色体验线路,为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如大别山干部学院开发了“走读大别山”红色体验线路,将散落在大别山的红色革命旧址串起来,让参观者在感知、体验红色文化中接受思想洗礼,这一线路带动了新县、罗山县等地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推进老区振兴
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实现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一是制定合理的人才政策与创业政策,为投身于革命老区建设的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机遇和平台,为在革命老区创业的人才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培养、吸引、留住文化传媒、党史、大数据云计算、旅游管理和法律等专业的优秀人才,鼓励广大学子特别是生于革命老区的大学生,回报家乡,将自己所学知识积极运用到革命老区建设中来,推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二是大力支持革命老区人民传承红色文化,对于弘扬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在革命老区治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和表彰,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参与革命老区建设的热情,为推动革命老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三是培育革命老区的乡贤,如老干部、老党员、教师、革命英雄及致富带头人等,利用他们在当地具有较高的威望将革命老区的人民凝聚在一起,齐心协力推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扶贫同扶志相结合,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利用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以红色精神为引领,因地制宜,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红色文化资源产业链,推进革命老区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