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21-06-28王晓丽于新茹张胜辉谷亚芹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等级证书会计专业职业技能

王晓丽 于新茹 张胜辉 谷亚芹

关键词:“1+x”证书制度;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19年1月,在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了“l+x”证书的概念。这是我国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又一项制度创新,对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人才供需矛盾,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不足,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在实际用工层面存在不匹配的现实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试点院校基本都将“学历证书(1)”与“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衔接与融通,对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帮助学生在高质量就业的基础上,充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拓展就业创业的本领,实现职业教育水平的转变与突破。

一、“1+X”证书制度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现实意义

(一)顺应国家政策和时代发展需要

传统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一般都以学历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为目标。但随着我国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优化,在2017年已经取消了会计从业资格证,而初级会计职称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考取难度较高,其他组织的各类等级证书虽然比较容易获得,但是企业认同度却很低。随着财务智能技术的发展,传统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会计工作已经逐渐被智能软件代替,企业需要的是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因此,造成了高职院校和企业在会计人才评价等级上面缺乏一个彼此认可的通用资历框架,亟需一种创新制度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1+x”证书制度的初衷,在于构建一个通用的国家资历框架,使各类专业人才能够有一个多方认可的能力水平参照体系,由单一的职称等级逐渐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转变。

(二)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当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还是以课堂理论学习为主、实训实践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当今社会急需复合型会计人才的情况下,这种理论足实践弱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1+x”证书制度的实施是对现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对高职院校来说面临着重新构建发展规划、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评价机制的多重考验。而其中课程教学是重中之重,是落实“1+x”证书制度最重要的核心活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

(三)推动产教融合的催化剂

产教融合的概念虽然早就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普遍开展,但是由于近几年会计行业迅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对会计专业人才不断有新的标准和规范要求,高职院校的技能教育一向处于学历教育的下风,再加上技术升级更新换代的频率越来越高,仅靠高职院校自身的力量难以跟上企业需求的变化。“1+x”证书制度强调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并且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将两者相互融通,也就要求企业要更深入地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改革中,双方共同制定满足实际岗位需求的高质量教学内容。这样,一方面,继续保持会计专业人才学历教育的全面化、系统化与普遍化;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会计专业人才的适应性、发展性和创新性,能够向社会提供高水平的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以满足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二、高职试点院校会计专业在推行“1+×”证书制度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由于当前“1+x”证书制度仍处于试点工作中,政府、企业、第三方评价机构及试点高职院校等相关参与者尚未建立起统一的、相互协调的体系机制,如证书目录建立与更新机制、地方政府的管理与服务机制、培训评价组织的管理遴选与退出机制、院校证书试点管理与学分互换机制等。在试点院校和证书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1+x”证书制度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仍有以下几点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顶层设计”制度不健全

“1+x”证书制度的初衷就是要打通各类教育之间的壁垒,培养终身学习型技能人才。而在实际运行中,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不同的教育类型有着不同的实施主体,教育内容和考核体系没有统一的参照标准,相互之间的学习培训成果也没有相互认定和转换的机制。由于缺乏协调和对接机制,导致人才评价体系不连贯,在跨越不同教育类型时还需要付出大量教育资源成本。没有形成完善的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沟通机制,虽然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意愿足够,但是国家层面尚未形成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制度的“顶层设计”的宏观规划和政策制定。“1+X”证书制度的实施缺乏制度保障,仍需对现有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改革,打造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资历框架,实现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互通连接。

(二)教师能力水平不达标

实施“1+X”证书制度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由既具备丰富理论教学经验又有着会计一线工作经验的教师组成,要“上得了讲堂,下得了账房”。而当前高职院校中,会计教师数量较少,而且流动性不大,有的是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本身就缺乏会计岗位实际工作经验;有的虽然从企业离职后进入高职院校,但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因为长期处在教学岗位,实践经验渐渐跟不上行业变化。因此,与“1+X”证书制度的实施要求相比,当前高职院校会计教师队伍大多没有真正开展企校双向教師流动机制,导致教师能力结构失衡,造成教学内容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成为影响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

(三)课证融合内容不成熟

“1+X”证书试点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课程内容与证书培训内容应当统一。但是在实际情况中,高职院校会计课程仍以传统课程为主,仅在原课程中插入部分x证书内容,且x证书培训内容经常是被拆分成若干部分,再插入到多门不同课程中,甚至还存在未能将x证书培训内容全部覆盖的情况。这样,虽然课程中确实包含了x证书培训内容,但是由于知识点和技能没有经过系统整合,学生在完成学校课程后,为取得x证书往往还要进行专门的集中学习培训,造成教育资源的重复浪费,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传统教学方式不适应

“1+X”证书制度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强调打造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解决真实问题,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传统课堂关系,加强分享和交互,从而真正对接x证书培训内容。在传统会计专业教学方式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是分开的,而且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机制,使得课堂内容仍以传授精确分解的知识点为主,在课堂上教师处于绝对的支配和权威地位。与此同时,由于缺乏企业的积极参与,实践课堂往往只能进行特定情境的模拟,无法针对企业会计岗位工作实际情况开展多任务复杂情境的训练。还有一方面就是“1+x”证书的培训对象不仅仅是在校学生,也可以是社会成员,而传统课堂的学习时间、地点和培训目标都有着相当大的局限性,都是仅针对在校学生设计的,因此,无法满足“1+x”证书制度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需求。

(五)评价考核机制不健全

“1+x”证书制度中,培训评价组织是主要参与者之一,负责开发职业技能标准、学习资源和教材、考核方式等,对x证书的质量和声誉负责。但是以社会化机制招募遴选的会计专业培训评价组织开发出的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是否能代表会计行业公认的技术等级标准、培训内容是否真正符合企业岗位需求、在社会上的认可度等,都还需要更多时间进行验证。目前而言,x证书技术标准开发上大都缺乏龙头企业的参与,相较会计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在社会认可程度上仍有极大的差距,培训方式多采用网络课程的形式,考核方式仍然以结果为准,未对学习过程开展综合性考核。

三、探索“1+X”证书制度下高职试点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院一系一专业一课程”联动机制

在高职院校中统筹教学资源,构建院级“1+X”证书教学平台,开展“1+x”证书相关专业建设与教学研究;系部设立“1+x”证书实训中心,搭建实训环境开展教学和实训活动;会计专业开设与x证书培训内容一对一的课证融合课程。通过联动体系的建立,将x证书培训贯穿会计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探索“1+1+N”的企校新型育人教学模式

在会计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中,积极开展企校导师的流动机制,引进企业专家进课堂或派驻院校老师进岗位,增强“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形成“企业导师(1)+院校教师(1)+学生(N)”的企校新型育人模式。充分融合院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企业导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切实按照x证书培训目标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培养。

(三)实施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课证融合

课证融合的目标是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内容融入学历教育课程内容之中。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共同开展课程研究,首先,分析x证书所包含的会计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要求,根据企业会计岗位实际需求分解为若干模块;其次,将x证书培训内容与学历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交集部分相互融合,不足部分相互补充;然后,按照模块注入培训内容;最后,将各模块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衔接和协调,形成新的课程。这种方式形成的课程能够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效融入到学历教育之中,避免了同一标准在不同课程中的重复教学,实现了课证融合教学的新形态。

(四)围绕能力提升開展课堂实践

“1+X”证书制度下的课堂学习应该是基于真实情境的实践学习。教师通过真实情境塑造和复杂任务整合,将知识学习、技能练习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之中,以此提升学生综合解决任务的能力。教学改革必须摆脱单向传授的传统模式,强调学习过程,形成团队协作、经验分享的教学模式。

(五)完善培训评价机制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社会认可度是能否推广实施“1+x”证书制度的关键。培训评价组织一方面要紧跟企业需求,构建合理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符合教育规律的培训内容。另一方面要对原有考核方式进行完善和创新,将考核纳入培训学习的全过程,注重学生在理论水平、操作技能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性考查。在切实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升“1+x”证书的含金量和社会认可度。

(六)建立与完善学分银行制度

学分银行制度是“1+x”证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部门、高职院校、培训评价机构和企业要形成统一认识,从宏观层面开展学分银行的规划,通过出台政策、形成制度、制定标准建立不同课程的学分银行体系。在学分银行体系内要统筹多方面因素,充分考虑会计专业不同课程之间在专业技能层面的衔接性,制定科学的转换标准,减少教育资源的重复浪费,实现课程、学分和证书之间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促进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衔接互通。

猜你喜欢

等级证书会计专业职业技能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会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的融合方式研究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基于OBE理念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策略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物流管理、老年照护等成首批证书培训试点
会计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分析
关于举办“太阳能利用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班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