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凸显本质,让思维走向通透

2021-06-28鲍善军郑书娟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逻辑起点搭配操作

鲍善军 郑书娟

[摘 要]以“搭配中的学问”教学为例,分析排列与组合概念的内涵与结构,提出并尝试基于起点,在连接中让思维更清晰;沟通联系,在比较中让思维更深入;动作表征,在迁移中让思维更全面;类比融通,在建模中让思维更合理等教学策略,凸显数学本质,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思维走向通透。

[关键词]搭配;思维;逻辑起点;分类;操作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7-0029-02

搭配问题其实就是组合问题,在对比沟通中求同存异才能感悟概念本质。因此,组合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定位于找出组合数,更重要的是感悟排列与组合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理解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一、基于起点,在连接中让思维更清晰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把新学的知识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知识同类化和合理衔接。

1.分析逻辑起点,切准学习要点

本课时的逻辑起点:二年级上册探索了用非0的3个数字组合成两位数,而第一课时用4个数字(含0)组成两位数;学生已掌握固定十位法、固定个位法和调换位置法,且具备有序、全面思考的思维方式和不重复、不遗漏的思维路径。关于组合知识的前期经验,其实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已有所接触。

2.精准把握学情,明确学习目标

如何精准把握学情,确定学习目标?笔者认为前测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前测题如下图所示)。

学生的前测结果主要有三类表征方式:文字、图形、符号。学生普遍采用固定上装法或固定下装法。

二、沟通联系,在比较中让思维更深入

习题之间的对比、沟通、联系是问题信息传递、加工、整合的思维活动。在新课环节借助分析前测作品,暴露学生的思考过程,梳理有序经验。

【片段一】分类比较,感悟搭配问题

师:观察这两幅作品,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都是用文字写出了搭配的方法。

生2:①号作品写得不完整,而②号作品把6种方法都写出来了。

师:我们再来听听③号和④号作品作者的想法。

生3(③号作品作者):写字太麻烦了,我用图来表示,1件上装可以搭配3件下装。

生4(④号作品作者):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我用连线的方法,共有6种搭配方法。

生5:虽然他们都是用画图的方法,但是很明显④号作品的表达更完整,而且非常有序!

师:“有序”这个词特别好!做到有序就会……

生(齐):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遗漏)

生6:我觉得画图比写字更费时间,用文字再加连线,一共也是6种方法。

生7:我的方法更简便。上装有2件就表示为①和②,下装有3件表示为A、B、C,然后再连线,就能知道有6种方法,可以用算式2×3=6(种)表示。

师: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生8:表达方式不同。除了①号作品有遗漏,其他5种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都很有顺序。

师: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9:⑥号,因为它最简洁明了!

上教学片段中,比较第一组的两幅作品,发现②号作品不仅完整而且有序;第二组作品虽然都是用画图的方法,但比较一下便可发现④号作品虽然只是加了连线,可明显比③号更加清晰,一目了然;而第三组作品中虽然两幅作品看着都很简单明了,但是通过比较便可发现,⑥号作品比⑤号作品用符号和连线更简单了,最后同屏沟通6幅作品。如此,通过一次次的沟通联系,学生就能感受符号的简洁性、高效性。

三、动作表征,在迁移中让思维更全面

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片段二】动手操作,探究搭配问题

[下装只能各穿1件。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

活动要求:

1.摆一摆:用最简洁的方法记录下来。

2.算一算:计算出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

3.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算式的意思。][有3件上装          、           和       , 3件下装          、         和      。每次上裝和] [有3件上装          、           和       , 3件下装          、         和      。每次上装和]

生10:上装用①、②、③表示,下装用④、⑤、⑥表示,然后①分别和④、⑤、⑥搭配,有3种。同理,②分别和④、⑤、⑥搭配,③分别和④、⑤、⑥搭配,这样一共有9种。(如下左图)

师:编号的方法很好,谁能在此基础上改进一下?

生11:上装和下装是两类东西,可以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上装用①、②、③表示,下装用A、B、C表示。(如上右图)这样,一共有3个3,3×3=9(种)。

【片段三】借助表格,探究规律

有几件上装就有几个3

[上装的件数 1 2 3 4 …… A 搭配的方法 1个3 2个3 3个3 4个3 …… A个3 搭配的种数 1×3=3 2×3=6 3×3=9 4×3=12 …… A×3 ]

有几件下装就有几个3

[下装的件数 1 2 3 4 …… B 搭配的方法 1个3 2个3 3个3 4个3 …… B个3 搭配的种数 1×3=3 2×3=6 3×3=9 4×3=12 …… B×3 ]

有几件上装就有几个B

[上装的件数 1 2 3 …… A 搭配的方法 1个B 2个B 3个B …… A个B 搭配的种数 1×B 2×B 3×B …… A×B ]

有几件下装就有几个A

[下装的件数 1 2 3 …… B 搭配的方法 1个A 2个A 3个A …… B个A 搭配的种数 1×A 2×A 3×A …… B×A ]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以“摆”助思,在“摆”中发现规律。借助表格,从形到数,再从数到算式,理解搭配问题的方法就是思考几个几。通过改变某个搭配要素的数量,从而观察增加几个几,进一步加深对搭配问题的理解。通过这种由静态到动态的表征方式,搭配问题的方法不断迁移,让学生的思维更全面。

四、类比融通,在建模中让思维更合理

有效的变式素材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

【片段四】联系生活,建构模型

1.早餐中的搭配问题(教材原题,图略)。

师:下面的早餐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呢?

生12:2×4=8(种)。1杯豆浆搭配4种不同的点心,1杯牛奶搭配4种不同点心,相当于有2个4。

生13:1种点心搭配2种不同的饮料,有4种不同点心,就有4个2,4×2=8(种)。

2.走路中的搭配问题(教材改编习题)。     [家和学校中间有一个公园,从家到公园有4条路线,从公园到学校有3条路线,从家到学校一共有几条路线呢?]

生14:4+3=7(条)。

生15:应该是4×3=12(条)。

师:你们觉得谁的答案是对的?为什么?

生16:我认为生15的是对的。因為聪聪家到公园有4条路,公园到学校有3条路,所以是4×3=12(条)。

生17:用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聪聪家到公园的路线,用A、B、C表示公园到学校的3条路线。用线连一连,有12条。

回归生活情境,进一步加深对搭配问题的理解。吃早餐问题中搭配数量变了,由此可以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含义。路线问题将搭配要素隐藏在题目信息中,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判断,并感受与之前搭配问题的联系,从而让理解更深入,真正做到类比融通。

五、拓展延伸,在深思中让思维更通透

不同习题表述同一知识点的效果不同,同一习题以不同的方式组织,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片段五】拓展延伸,思维提升

[有2件上装、3件下装和2双鞋子。每次上装和下装只能各穿1件,鞋子也只能穿1双,一共有( )种穿法。 ]

生18:2件上装和3件下装一共可以`搭配6种,增加2双鞋子,相当于增加了2个6种,所以一共有12种穿法。

从两类搭配提升到三类,甚至是n类搭配,通过有序连线法将n类物品的搭配问题转化成两类物品的搭配问题,帮助学生推导出解决多类搭配问题的模型。这样的拓展延伸,打破了学生用两种搭配要素的数量相乘得出搭配总数的思维定式,进一步凸显了数学本质,使学生的思维在深思中走向通透。

(责编 吴美玲)

猜你喜欢

逻辑起点搭配操作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动词open的搭配研究
建构体现学术自由精神的现代大学制度
关于数控机床操作中防碰撞措施的探讨及分析
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临床分析
“反而”的语义韵考察
基于BYU语料库的英语专四词汇试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