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尊重主体思维 积淀发展能量

2021-06-28朱宏伟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主体思维发展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思维与个性的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的同时,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得学生在交流共享中提升高阶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关键词]主体;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7-0017-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个过程“既具有某种内在的规律性,又具有丰富的生成性以及不确定性” 。教师需要认识到,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知识基础和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学生对某一知识会有不同的理解,更有着不同的“创造”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课堂生成的各种情况应有适当的判断分析和即时应对,也要认识到,学生是“再生资源”,要让其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学习活动。下面,笔者以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

【教学片段】

师:请用桌子上的纸折一折,并涂色表示它的[1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学生作品:

(当教师要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

生1(举起自己的作品):我的方法跟他们的都不一样。

(在其他学生都说“错”的声音中,生1红着脸,羞愧地低下了头。)

师(举起生1的作品):你们为什么认为生1折出的[12]是错的呢?

生2:左右两边的大小不一样。

生3:左边那份比右边那份大一些,不是平均分的。

生4:感觉左右两边的形状不同,不是平均分。

师:我们先听听生1的想法吧!

生1:我一开始是把长方形纸随意地斜着折,但得到的两份不一样。怎样才能使两边一样大呢?我思考了一会儿,终于想到,用尺子在长方形纸的上边从左向右量出4厘米,然后点一个点,在下边从右向左也量出4厘米,然后点一个点,最后沿着两个点折起来,这时两边就一样大了,是平均分,所以每一份都是长方形的[12]。

(沉寂片刻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顺着生1的想法,不妨进一步研究,我们得出的这些折法有没有什么共同点?请动手折一折、想一想。

生5:折线都通过每个图形的中心点。

生6:只要通过中心点,就是平均分。

生7:只要折图形的时候通过中心点,每一份都是这个图形的[12]。

师:太棒了,为自己的发现鼓鼓掌吧!

这是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之后,教师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教学活动。学生利用不同形状的材料、采用不同的折叠方法创造出了[12]。在展示了一般性的学生创造成果后,突然出现了“我的方法跟他们的都不一样”的声音,当“在其他学生都说‘错的声音中,生1红着脸,羞愧地低下了头”的时候,教师并没有评判,而是“举起生1的作品”问 “你们为什么认为生1折出的[12]是错的呢?”,把“皮球”踢给了学生。当学生说出“两边的大小不一样,没有平均分”时,教师指出“我们先来听听生1的想法吧!”,给了生1表达自己思维过程、展示自己操作方法的机会。其他学生听了生1的说明以后,都为其精妙的思维而齐声喝彩。但研究并未就此结束,在教师的进一步追问“这些折法有没有什么共同点?”下,学生继续深入探索,进而得到新的发现。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获得的思维成果,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从中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进而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这样的课堂才是创生智慧的课堂,才会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积淀能量。由此,笔者有以下体会:

体会之一:营造氛围,发展创新思维。

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创新人才,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计算方法的多样、思考问题的多向、问题解决的多维等,都为学生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快的时候,最容易产生创新灵感。因此,教师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有了宽松的课堂环境,学生的思维就会插上自由的翅膀,在数学乐园里尽情地遨游,学生就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暴露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思维结果,就能从同伴身上汲取思維的营养。教师也能从中捕捉有价值的生成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加以开发和利用,为学生创造讨论和研究的机会,使学生在研究中迸发耀眼的创新思维火花,从而塑造完美的人格。

体会之二:善于“踢球”,等待研究成果。

数学知识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不同的学生往往对同一个知识有着不同的理解,教师的作用就是不断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或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帮助学生全面而准确地理解数学知识。因此,教师不能单纯判断对错,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准确判断、引导得法、点拨巧妙,对课堂生成加以利用,巧妙地把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还给学生,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广泛的讨论、充分的交流,让学生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体验和感悟其中的道理。教师千万不能随意缩短学生研究的历程,学生的研究之路越长,学生就越能欣赏到研究道路上的风景,才会有“经历风雨见彩虹”的愉悦之情,才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熏陶情感。

体会之三:耐心倾听,捕捉生成性资源。

数学课堂“要关注教学的生成性,真正的智慧火花、个性化表达以及逐步深入的思考往往是在生生、师生互动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的,属于‘未曾预约的精彩” 。严谨地说,每一节课都是师生共同实践的结果, 都是不可复制的个性化产品。让学生获得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是数学课堂应该具有的基本样态,教师不是盲目的教案执行者,学生也不是教师的傀儡。课堂上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放慢或加快教学的节奏,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当下的数学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静下心来多倾听学生的发言、勤观察学生的表情,从学生的思维表达中判断他们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捕捉教学过程中有价值的生成,把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转变为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指导、点拨,使学生的思维从片面走向全面、从肤浅走向深刻、从表面走进本质,促进学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体会之四:“智”源共享,积淀发展能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和经验。课堂中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反思,从而不断更新、拓展和重构认知结构。教师应努力创设有利于思维发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要逐步让学生明确“课本内容要研究,课外知识也要拓展”,“解题的基本方法要掌握,特殊方法也要交流”,“共性的知识要理解,个性的表达也要分享”;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他们思维的独特性,通过“共享”“联想”“延展”,让学生在生动的场景中将思维的触觉伸向更宽、更广的领域,在交流中思维,在思维中创新,在实现“智”源共享的同时,为自身的后续发展积淀充足的能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即使有再充分的教学设计,也无法预料过程中的全部细节。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即应当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并都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这需要教学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宽容性” ,所以,当“精彩”不期而遇时,教师只有放弃权威,适度“隐退”,学生才能获得实践和创造的机会,才能获得课堂的话语权;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才能不断释放内在的能量,多角度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索中获得成功,在成功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让数学课堂充满着生命活力。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李新建.相信学生 尊重生成:例谈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J].小学数学教育,2017(4).

[3] 朱宏伟.构建小学数学发展性课堂的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19(5).

[4] 郑毓信.数学深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0.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主体思维发展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