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切口白内障术中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的远期治疗效果

2021-06-28吴强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14期
关键词:轴位散光晶状体

吴强

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病,随着年龄增大,患者视力持续下降,而且白内障多伴角膜散光,导致辨色困难、视野扭曲,甚至致盲。手术是白内障有效的治疗方式,置入人工晶状体来改善视力,尤其Toric人工晶状体的大量应用,可解决近视、散光及白内障等一系列问题[1]。本次回顾分析置入Toric人工晶状体得远期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纳入本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82例(95眼)白内障伴角膜散光者(≥0.75 D)。纳入标准:(1)符合文献[2]《实用眼科学:眼科学》白内障伴角膜散光诊断标准,行超声乳化摘除+IOL植入术;(2)手术资料完整,并完成远期随访。排除标准:各种急性疾病、其他眼部疾病及眼外伤史。非散光型人工晶状体37例(42眼)作对照组,Toric人工晶状体45例(53眼)作观察组。对照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52~69岁,平均(61.34±6.78)岁;眼轴长度 18~25 mm,平均(22.56±2.68)mm;眼压 13~19 mm Hg,眼压(16.01±2.17)mm Hg。观察组男27例,女18例;年 龄 50~68岁,平均(60.78±7.13)岁;眼 轴长度 18~26 mm,平均(23.01±2.71)mm;眼压13~18 mm Hg,平均(15.63±2.23)mm H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临床资料被研究。

1.2 方法

完善视力、眼压、Lenstar 900、Pentacam、新欧宝、黄斑OCT检查,观察组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计算Toric人工晶状体型号(SN60T3--7),标记预设轴位。术前30 min滴入复方托吡卡胺散瞳,丙美卡因表面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开眼睑并固定眼球,颞侧角膜缘行一2.2 mm透明角膜切口,透明质酸钠注入前房,撕囊镊连续环形撕囊(直径5.0~5.5 mm),水分离及分层后,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仪(美国爱尔康Centurion)核乳化,I/A清除残余皮质及核周组织,按照术前标记轴位,将Toric人工晶状体(美国爱尔康)植入囊袋,顺时针调位(距预设轴位10°~20°),吸除囊袋及前房内透明质酸钠,精细调整与预设轴位一致,角膜切口自行对合,水化处理,闭合伤口并包扎患眼。对照组植入非散光型人工晶状体,美国爱尔康SN6CWS人工晶状体,其他操作与观察组相同,手术由同一位医生操作。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术前及术后1、3、6个月、2年记录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眼压、角膜散光;记录术后1周及术后1、3、6个月、2年观察组Toric IOL旋转度(旋转与预设轴位偏差度);比较两组术后脱镜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不同时间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间UCVA、BCVA及眼压、角膜散光比较

术后1、3、6个月及2年,两组UCVA、BCVA均较术前升高,角膜散光降低,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UCVA、BCVA及眼压、角膜散光比较 (±s)

表1 两组不同时间UCVA、BCVA及眼压、角膜散光比较 (±s)

*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UCVA BCVA 眼压(mm Hg) 角膜散光(D)对照组(n=42) 术前 0.12±0.06 0.21±0.05 16.01±2.17 2.12±0.42术后1个月 0.57±0.19* 0.62±0.21* 15.77±2.04 0.97±0.26*术后3个月 0.58±0.23* 0.65±0.20* 15.82±1.95 0.88±0.21*术后6个月 0.54±0.21* 0.64±0.18* 16.13±1.74 0.82±0.20*术后 2 年 0.53±0.18* 0.61±0.17* 16.20±1.80 0.83±0.17*F值 63.49 69.46 3.12 247.58 P值 0.00 0.00 0.26 0.00观察组(n=53) 术前 0.14±0.07 0.20±0.04 15.63±2.23 2.16±0.45术后1个月 0.74±0.20*# 0.81±0.23*# 15.20±1.89 0.49±0.16*#术后3个月 0.78±0.21*# 0.83±0.21*# 15.46±1.88 0.41±0.15*#术后6个月 0.72±0.25*# 0.76±0.20*# 16.02±1.94 0.38±0.14*#术后 2 年 0.70±0.19*# 0.73±0.15*# 15.75±1.75 0.36±0.15*#F值 136.45 154.68 2.54 735.25 P值 0.00 0.00 0.32 0.00

2.2 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Toric IOL旋转度

观察组术后1周及术后1、3、6个月、2年Toric IOL旋转度为(2.56±0.45)°、(2.57±0.48)°、(2.64±0.60)°、(2.72±0.55)°、(2.80±0.53)°,术后2年观察组旋转度均小于5°,各时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术后脱镜率比较

术后1、2年,对照组脱镜率(43.24%、37.84%)低于观察组(75.56%、6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脱镜率比较 例(%)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暂时高眼压1例,角膜内皮水肿2例;观察组暂时高眼压1例,角膜内皮水肿1例,未有后囊破裂和视网膜脱落。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8,P>0.05)。

3 讨论

近十年随着眼科检测的不断发展,白内障患者的检出率上升,以60岁以上老人多见,与晶状体老化、蛋白质变性及代谢异常有关[3-4]。有报道我国白内障患者人数达6 000万,60~89岁者约占80%,很大一部分是白内障合散光患者[5]。由于白内障晶状体浑浊,角膜表面呈不同程度弯曲,出现不规则散光。散光是屈光不正的一种,50%以上白内障合并>0.75 D散光,表现为视物模糊、变形及视力下降,散光成为长期致盲的高危因素[6]。此类患者有较高的视觉矫正需求,一直是眼科治疗的难点。传统配戴框架镜或角膜接触镜进行散光矫正,不能达到理想效果。人工晶状体置入眼球囊袋后,可以缓解散光或白内障所致视物模糊,但单纯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并不能完全解决散光,术后视觉质量差,并且会引起额外散光[7]。直到散光型人工晶状体的出现,其作为科学、稳定及预测性强的手段,使白内障伴散光者的散光矫正,视力出现明显提高[8-9]。

本次通过观察UCVA、BCVA及角膜散光,术后不同时间,两组UCVA、BCVA升高,角膜散光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Toric人工晶状体的散光矫正效果和改善视力是长期有效、稳定的。Toric人工晶状体的稳定性与提高视觉质量和散光矫正有关,一旦出现旋转,会影响散光矫正的效果和准确性[10]。Toric人工晶状体置入后的实际轴位,与预设轴位会出现一定的偏离角度,有报道出现1°的角度偏离,则减少3.3%的散光矫正力,若角度偏离>30°,则完全失去矫正能力[11]。本次发现观察组术后2年内的旋转度均小于5°,证实了置入Toric人工晶状体的旋转稳定性好,且随着时间不断推移,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保持一定的轴位稳定性。另外白内障术后会存留残余的散光,如果角膜切口过大,会引起角膜曲率的变化,从而影响白内障术后的视力恢复,患者仍需要佩戴眼镜来继续纠正[12]。本次采用2.2 mm的角膜微切口,最大程度避免了手术源性散光,术后并发症也随之减少。本次发现观察组术后1、2年脱镜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也证实了Toric人工晶状体的远期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轴位散光晶状体
髌骨轴位X线片的结构化报告:诊断和定量测量要点
突然视物清晰 未必是好事
虹膜纹理引导的飞秒激光囊膜标记法在Toric IOL植入中的应用
3 ~12 岁儿童高散光的临床分析
孩子散光不一定都要戴眼镜
宝宝体检有散光需要配眼镜吗
屈光不正误诊为弱视49例视光学因素影响
白内障手术,该选哪种晶状体
Google新专利把电子眼注入眼球近视眼福音
星敏感器杂散光抑制方法及仿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