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2021-06-26黄志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5期
关键词:格拉斯哥脑出血神经功能

黄志娟

(宾阳县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400)

0 引言

急性脑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该病起病急、发展快,偏瘫和意识障碍出现早,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使其成为最致命的疾病之一[1-4]。据估计,这类患者的死亡率可达40%至50%,其中75%的患者在中风后1年内独立生活的机会很小[5]。由于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发病率可能会继续攀升。急性脑出血后的临床表现与出血的速度和数量密切相关。脑出血幸存者可能会遭受一些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对患者及其家人造成显著影响。早期手术可以清除血肿,改善继发性脑损伤,且积极的药物治疗也是阻止颅内出血扩大和复发的有效方法。

除了各种治疗方法之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合理的护理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率和改善预后[6,7],但目前的指南中很少描述和分析护士的角色以及护理干预对临床效果的影响。当前,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护理模式亦应做出更新。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跨学科、深度整合、程序化的现代护理模式,此模式的实施是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的有针对性、有时间性、有顺序性的科学护理计划,使患者获得优质医疗服务,同时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8],相关文献[9-12]发现该护理模式对心梗、关节炎、阑尾炎和膀胱癌患者预后改善有积极的意义,但少有文献报道将其应用于急性脑出血患者,故本文开展了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静脉炎、压疮、关节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率、预后及护理满意度的干预效果研究,为开发新的护理方法提供新的思路和经验。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由宾阳县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其中自愿参与的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宾阳县人民医院共有64名被诊断为急性脑出血的患者参加了这项研究。64例均符合急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包括突发性临床症状,如头晕、头痛、身体状况和语言能力差、跌倒和昏迷,急诊CT证实有新鲜高密度影的存在。64例符合入选标准,年龄在18~70岁之间,符合急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此外,这是患者第一次因脑出血来医院就诊。排除外伤性脑出血、出血性血友病、脑血管畸形、自身免疫性脑出血和肿瘤出血。排除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出血量大、预后差的病例。产妇和拒绝参加当前研究的患者也被排除在外。在随机信封中,通过随机数表将随机数分配给患者,并且分布结果不可见,随机分为两组,临床护理路径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8.26±3.45)岁,出血量10~54mL,平均出血量(35.51±3.78)mL;常规护理模式组(32例)男16例,女 16 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7.45±3.59)岁,出血量11~52mL,平均出血量(36.12±3.66)mL。经统计分析,两组基础临床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临床护理路径组

(1)入院前的精准分诊。绿色通道患者的快速诊断、准确检查、生命体征支持和急救药物的应用、快速转诊;(2) 住院期间遵循临床的专业护理程序。住院当日,护理团队依据患者病情,以现行护理路径发展标准,根据遇到的实际操作问题补充和修改护理内容。严格按照路径表实施护理,指导患者完成用药和护理计划,监控饮食。护理团队评估病人的一般情况,并备齐急救设备、适当的药物,对癫痫和其他不良事件采取积极预防措施。住院第2 ~7日,护理人员从患者病情、四肢、皮肤、瞳孔反应及是否有窒息性咳嗽等方面重新评估,分管护士、责任护士、护士长共同参与病房管理,以验证护理计划和临床救治流程的正确实施。任何出现的问题都由受托照顾病人和家属的护理团队及时纠正。对患者进行持续评估,并收集相关信息。护理团队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有关脑出血的信息,并根据情况实施心理干预,以减轻他们的焦虑。尤其在患者昏迷的情况下,对家属及时开展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住院第8~14日,教育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出院后,护理团队对护理路径规划结果进行评估,客观记录偏差情况。在出院后随访和延续护理中,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和保持乐观态度,提供饮食指导和相关建议,告诉他们喝足量水的重要性。详细解释与便秘相关的风险以及便秘的预防。分发关于如何进行功能恢复训练以及如何进行工作和休息的相关信息。患者被告知与他们的药物相关的任何可能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并通过转诊记录帮助患者。

1.2.2 常规护理组

入院前后接受常规护理。患者主要通过急诊科、门诊挂号或急诊绿色通道入院。为了确定疾病的严重程度,在入院时对患者进行紧急CT检查。为预防并发症,可考虑中心静脉留置、鼻腔胃肠营养支持、插管、持续监测氧、生命体征、物理降温、酒精海绵浴和退热药物治疗。护士遵医嘱给病人用药,并根据医生的指示为手术做准备。向患者家属解释情况,告诉他们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寻求配合。

两组患者出院后均随访3个月。

1.3 评价指标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总分45分)为依据评分,分数越高,则缺损程度越严重。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采取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评分,恢复良好(5分)、 轻度残疾(4分)、重度残疾(3分)、植物性生存(2分)、死亡(1分),分数越高,说明预后越佳。

并发症:静脉炎、压疮、关节畸形等发生率。

护理满意度:安排患者或家属填写自制调查问卷[总分10分,干预内容(3分)、工作能力(2分)、护理结果(5分)]打分,统计好评和一般的例数相加占比结果,差评(≤5分)、一般(6-8分)、好评(9-10分)。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本研究数据,对所有数据进行适当的特征描述,如均值、标准差和百分比。计量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n<40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结束后,发现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普遍降低,然而,临床护理路径组的神经功能缺损得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普遍升高,但临床护理路径组的格拉斯哥预后得分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临床护理路径组 32 30.44±2.38 18.87±1.79 3.09±0.86 4.34±0.65常规护理组 32 29.75±2.63 23.41±1.72 3.03±0.69 3.84±0.85 P值 0.277 0.000 0.750 0.010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与常规护理组相比,临床护理路径组的静脉炎、压疮、关节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临床护理路径组护理干预后满意度得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3 讨论

急性脑出血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疾病密切相关[13]。有效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是提高预后和治愈率的关键。常规的护理模式已被证明存在一些缺陷,观念落后,流程机械不灵活,护理质量不高,不能完全适应急性脑出血病情快速发展的需要,以致常规的护理模式在满足患者最危急的临床需求方面并不理想。临床护理路径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一种跨学科、深度整合和进步的现代理念的护理模式,它强调基于临床的入院前急诊分诊中的诊断护理过程、住院期间专业周密的护理计划和出院后的延续护理支持,以改善对患者的护理服务。这种护理方法是以患者为中心,满足患者最关键的临床需求,旨在提高护理质量。该模型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来表示,帮助患者了解自我护理计划的内容和积极参与疾病康复的含义。对患者的护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根据患者治疗过程每个阶段的临床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护理方案和措施,大大提高护理的灵活度,增强了护患间的信息交互。

与常规护理组相比,临床护理路径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更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更高、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表明了这种护理方法的实施改善了急性脑出血患者临床效果,提高了护理满意度,普遍获得患者和家属的认可。本研究还发现了临床护理路径组静脉炎、压疮、关节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因此,该方法减少了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并发症,改善了疾病预后,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格拉斯哥脑出血神经功能
脑出血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相关性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展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戴口罩
做鬼脸
圣诞之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