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民俗视域下贵州苗族养生保健思想述略

2021-06-26黄小兰杨碧仙朱燕刘晓东许振宝云雪林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5期
关键词:苗族保健贵州

黄小兰,杨碧仙,朱燕,刘晓东,许振宝,云雪林*

(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2;2.贵阳学院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

0 引言

生态民俗学是指在现代生态观念的启迪下,对民俗文化进行审视与研究,并考察生态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制约与影响,在人类行为与活动的深广背景上探索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1]。苗族是我国历史悠久、人口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贵州世居苗族占据了全国苗族48.10%,其发展历史悠久,拥有独特的民族习俗和传统文化[2-3]。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山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气候复杂多变,地形以山地为主,高山密林为特征,因此贵州的生态、民族文化、自然环境等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贵州苗族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独特而丰富的苗族医药养生保健文化,蕴含了苗族人民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和丰富的治疗方法和手段[4],然而由于苗族文化的传承主要以口传心授方式为主,而今面临着较大断层及遗失风险,挖掘、传承、保护苗族民俗文化所蕴涵的养生保健思想意义深远。苗族文化已经深深根植于苗族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故从苗族民俗生活里探寻其医药养生保健文化是一种较为可取的思路和方法,本研究即基于苗族居住地的自然和气候等生态环境,沿着历史的脉络,从居处、饮食、用药、食养等各个角度深入探析贵州的苗族群众在医药养生保健方面的特色,以期丰富贵州省多彩民族文化内涵。

1 贵州苗族因应气候地理条件的健康养生

苗医认为:人处于天地间,天地的雷、雨、雪、霜、冷、热、风、湿与季节变化,环境中的光、水、土、石、气、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一切均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适应自然、和谐相处则人体康健,破坏与自然的调谐则人体就会罹患疾病。这一“人天合一的自然观”是苗族养身保健的基本理念。这与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的康养观念有颇多相通、相同之处,例如:《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夫百病之生也,皆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其意为:大凡各种疾病,都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化与变。又如《黄帝内经·素问·玄机原病式》说:“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其意为:居住地与人的寿命有关,地势高处空气清新,气候寒冷使得机体代谢缓慢,人们多长寿。

1.1 贵州苗族聚集地的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

1.1.1 贵州苗族聚集地的气候特征

贵州大部分地区均有苗族分布,以贵州省黔东南与黔南地区为主,这些地区以夏季湿热较重,冬季湿冷明显为特点。中医认为“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着,如油入面。”说明湿气较重的气候特征,会影响人体的健康,使人们易患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等类疾病,也是贵州地区发病率较高的病种。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贵州地区民族医学发展也呈现出鲜明特征,同时“多湿”特点也深深影响着当地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状态,如居住环境、饮食生活特点等等。

1.1.2 贵州苗族聚集地的地理环境

贵州苗族主要的聚居地属云贵高原与湘桂丘陵过渡地带,地域多山,森林密布。苗族群众大多聚居地选择在高山上,一是苗族百姓居住于高山之处有利于安全防御的需要;其二是苗族群众农业生产的需求,将村寨修建在高山深处可以更多利用山地河谷等适合耕种的田地资源,从而满足农业生产需求。故苗族村寨大多呈现出村寨依高山而建,房屋错落有致,山下较平坦空旷的坝子则是一片稻田,例如较为有名的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便是如此;第三方面是高山上植被保存较好,自然环境更适宜人的居住。贵州高原山谷环境的封闭性,导致苗族群众的很多聚集区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生产力相对落后,从另一个角度看,苗族保留了稳定的生活空间,很好的维持了本民族文化,保留了特点鲜明的苗族社会文化形态[5],包括其生活方式、建筑方式、建筑材料、饮食保健及用药种类等,因此构成了苗族特色的养生保健思想内涵。

1.2 贵州苗族饮食起居养生特点

1.2.1 苗族“向阳、背山、木屋、青瓦”的居处养生思想

《孟子·尽心上》云“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表明人们居住的环境具有影响人体气质及身心健康的作用。而贵州以高原山地著称,在这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长期居住,世居于贵州的苗族群众极为重视居住地对保养身心健康功能的发挥[6]。从房屋选址、布局、用料、构造等居处方面无不体现了苗族群众的经验积累与智慧结晶。苗族群众在选择居住地建筑房屋时,选址多为向阳山坡地,避免阴湿;依靠山体而建,山水顺势而泻,无需排水,避免滑坡、强风、暴雨等自然灾害。苗族建造居处的材料主要以木材为主,就地取材,尤其以柏木为主,柏木因其质地坚硬、防水性好等特点,用于筑房可起到较好的防潮效果。苗族还擅长制瓦片,用以遮盖屋顶,青瓦片错落叠盖,保证了室内良好的通风性,还能够较好的吸收太阳光,保持室内温度舒适。从以上几个方面,充分体现了贵州苗族群众在潮湿密林的居处环境中,积累了许多有利于居住的健康智慧,至今依然发挥着保护苗族群众身体健康的功能。

1.2.2 苗族“重糯、善酒、喜酸”饮食习俗的养生思考

饮食是供给机体营养物质的源泉,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生理功能、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苗族群众较早就认识到了饮食与生命的重要关系[7],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经验,逐渐形成了苗族特色的饮食调摄方法。

苗族的饮食有三个方面的特色,一是重糯食、二是善酒、三是喜酸。糯稻是苗族人民根据山区稻田培育出的适宜稻种。中医认为糯米可药食两用,有温补作用,唐代“药王”孙思邈著《千金食治》记载:“糯米,脾病宜食,益气止泄。”苗医认为糯稻(Zend nax nef 整哪奴)味甜、性冷、入热经,有清补养阴、益胃生津之效。苗族群众认为经常食用糯米可以增强自身抗病能力,且闻糯米香味时能激发人的食欲。以糯稻为原料酿造的糯米酒,也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常用之品,苗族群众认为适度饮用糯米酒能够起到祛除体内湿气,抵御湿冷,疏通经脉的作用;苗族群众向来热情好客,在劳作之余适量饮用糯米酒能起到增进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之间情谊,良好的人际关系利于提升身心健康。黔贵大地的苗族对酸汤的爱是深深根植于饮食生活中的,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的民间谚语,历史上由于贵州地区不产食盐,新中国以前贵州交通极其不便,苗族群众创造性的将“以酸代盐”的方法融于其饮食生活中。苗族群众通过不断饮食实践发现,食用酸汤不仅能够增加食物的鲜美,并且酸味还能利于人体食欲释放,有学者研究表明,酸汤中富含对人体有益的益生菌群和所需氨基酸,具有益胃生津,促进消化的作用;而且在食用酸汤时,贵州苗族常加入称为酸汤杆的虎杖茎秆(Vob gongx liongl 窝巩料),在饮食同时兼顾活血、祛风、利湿、解毒等疗养功效,尤其体现了“食药同用、食中寓养”“取之自然、顺应自然、排毒泄乱”的养生思想。

贵州苗族群众在漫长的劳动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适合贵州地理条件及气候环境的具有鲜明苗族特色的饮食起居、养生保健文化并在历史长河中一代代流传了下来,形成了多彩的贵州苗族民俗文化生活[8]。对于预防一些高山密林潮湿环境下的高发疾病依然有效。

2 苗族的医药养生保健经验

苗医除了重视人天合一,认识到要顺应自然养生保健;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人体自身一直处于“演进”“均衡破坏与重建”的过程中,所以苗医生成学说有“三本一体观”“事物演进观”“破坏均衡观”的内容阐述。而且认为通过药物调整、补充生灵能,可以有效改善生灵能结构类型,从而使人体演进更加顺应自然,机体平衡的破坏更快地得以调适。在苗医药发展过程中,相应地在养生保健方面总结积累了较多的医药经验。

2.1 苗族常用植物药资源

2.1.1 苗族药食两用植物

通过既往民族医药调研发现,常用苗药中,民间亦作日常饮食菜蔬或调味料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有9种,日常服食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见表1。

表1 苗族常用药食两用植物

2.1.2 苗医常用药用植物

苗医药调研中发现,苗族民间有将以下9种植物类苗药按照保健需要,打粉直接吞服或炖煮肉类服食,或煎煮汤液饮服,以达到日常保健强身目的的。见表2。

表2 苗医常用药用植物

2.2 苗族常用动物药资源

苗医药调研中发现,苗族民间有食用以下9种动物类苗药进行强身健体、驱散浊邪的日常保健养生。见表3。

表3 苗族常用动物药资源

2.3 苗族常用自然疗法

自然疗法是指苗族利用日常生活方式、娱乐方式、特色诊疗方法等,结合当地药用动植物资源,将保健养生治疗融合进日常生活常态中,达到养生康健或祛除疾病的康养目的。见表4。

表4 苗族常用自然疗法

3 贵州苗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与生态文明观

贵州苗族群众根据贵州独特的气候及地理环境,从生产劳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适合当地的便捷有效的居处保健、饮食保健、医药保健的手段及方法。这些深爱大山,依赖大山的苗族群众因地制宜,利用大自然馈赠,在实践中发现可供利用的药物资源,建立一些自然疗法来缓解病痛,祛病养生,不竭泽而渔,这是苗族自然生态学的充分表现。

贵州苗族的生态文明观还体现在利用自然资源方面[7],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多样性,合理和适度利用资源。利用居住环境,合理选择生产生活方式,利用自然之物,调摄平衡身体,保健康祛病痛。

在贵州有着悠久历史的苗族,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在黔贵的气候及地理条件下是独特的[8],其积累的医药保健民俗文化也有其独特性,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生活中更能反映贵州苗族医药文化本色及特点,反映了苗族生存智慧的民俗文化生活所蕴含的医药保健养生智慧至今依然有挖掘其所蕴含宝贵资源的研究价值,本研究为丰富贵州多彩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为中医药及现代医学的发展思路及新药开发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猜你喜欢

苗族保健贵州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贵州,有多美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