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效果及对患儿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1-06-26陈尊邓健邹振庄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5期
关键词:美罗培南败血症新生儿

陈尊,邓健,邹振庄

(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 儿科,广东 深圳 518045)

0 引言

新生儿败血症为新生儿科常见疾病,为出生28d的新生儿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1]。该病发生率较高,在活产儿中的发生率在1‰-8‰[2],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败血症而死亡的新生儿人数高达100万人,其死亡率占据了全部新生儿死亡人数的25%左右。早产儿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免疫功能较低,故而感染风险更高[3]。临床上通常将抗生素作为治疗该病的常用药物类型,然而随着近年来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常规抗生素治疗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美罗培南因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4],逐渐被应用于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效果。近年来,临床上逐渐认识到新生儿感染的发生和患儿免疫功能低下有较大关联,故而临床上逐渐将免疫疗法应用于该病患儿的治疗中。基于此,本次研究就在常规抗菌治疗的基础上对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的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期间在我院新生儿科就诊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80例,所有患儿均符合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标准,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签署知情同意书;患儿均对研究药物耐受,无药物过敏史;排除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排除合并有先天性脏器畸形者;排除合并有血液系统疾病者;排除就诊前曾使用其他免疫制剂者。

将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胎龄最小38周,最大42周,平均(39.9±0.3)周;出生日龄最短5d,最长11d,平均(7.9±0.9)d;出生体质量最小2.9kg,最大3.8kg,平均(3.3±0.2)kg;分娩方式:自然分娩31例,剖宫产9例;观察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胎龄最小38周,最大41周,平均(39.7±0.7)周;出生日龄最短5d,最长12d,平均(8.0±0.8)d;出生体质量最小2.8kg,最大3.7kg,平均(3.4±0.3)kg;分娩方式:自然分娩32例,剖宫产8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具有同质性(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入院后,患儿均行常规治疗,包括水电解质平衡、改善微循环及其他对症治疗等;对照组同时行注射用美罗培南[(生产厂家:北大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3264,规格:0.5g(按C17H25N3O5S计)]静脉滴注治疗,20mg/kg,一天三次,每8h/次,连续治疗7d。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大剂量人免疫球蛋白[生产厂家:国药集团上海血液制品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23011,规格:2.5g(50mL)/瓶]静脉滴注治疗,400mg/kg,设置初始滴速为4-6滴/分,患者耐受后可适当加快滴速,控制在2h内滴完,连续用药3d。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疗效,治愈:治疗后症状均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显效:症状减轻,

实验室检查结果仅1项异常;有效:症状有所减轻,实验室检查结果仍存在1项以上异常状况;无效:症状、病情无明显减轻,或加重[5]。

(2)统计比较两组症状(体温、神经症状)改善时间;

(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包括白细胞介素8(IL-8)、降钙素原(PCT)水平、C反应蛋白(CRP)水平等;于患儿空腹状态下抽取其静脉血,其中IL-8、PCT水平以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测定,CRP以免疫散射比浊法进行测定。

(4)比较两组患儿免疫功能变化情况,以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提供的IMMAGE型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仪对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水平进行测定。

(5)统计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开展t检验,以“%”表示分类资料,开展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2.2 两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体温稳定时间、神经症状改善时间比较,观察组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2.3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对比IL-8、PCT、CRP各指标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各指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2.4 两组免疫功能变化情况比较

经治疗,观察组患儿IgG、IgM、IgA等许晴免疫球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免疫功能变化情况比较

2.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期间皮疹2例,恶心呕吐1例,腹泻1例,发生率为10.00%(4/40),对照组中皮疹2例,恶心呕吐2例,腹泻1例,占12.50%(5/40),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χ2=0.125,P=0.723)

3 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为新生儿常见的一种危重感染性疾病,其主要是指新生儿期细菌或真菌进入血液循环,随着细菌或真菌的生长繁殖,促使毒素在体内繁衍,进而所引发的全身性感染现象[6-7]。该病患儿多可见拒奶、发热、黄疸、休克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会导致新生儿死亡,对患儿健康与安全的影响极大。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是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且胎龄越小、出生时体重越低,发生败血症的风险越大。有报道指出,发达国家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率可达到0.1%-0.5%,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生率则达到4.9%-17%,而患儿死亡率则达到10%-30%之间,对患儿健康与安全的威胁已经不容小觑[8-10]。针对新生儿败血症临床上通常将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作为治疗的常用手段,在改善患儿病情方面能够取得一定效果。

美罗培南属于新一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一种,对β内酰胺酶有高度稳定性,同时对败血症病原菌活性较高,能够对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情况进行抑制,进而可发挥较好的抗菌功效。与第3代头孢类抗生素比较,美罗培南有更强的抗菌活性依据更广的抗菌谱,同时该药物还具有神经毒性小、肾毒性小等优点,临床用药安全性较高,故而逐渐在临床上得到推广使用,成为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常用药物[11-12]。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上逐渐认识到免疫功能低下与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有较大关联,认为在予以患儿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的同时还需配合使用免疫治疗。免疫球蛋白因能够提升患儿机体被动免疫力及抗感染能力,故而逐渐被应用于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治疗中。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提示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在改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病情中的效果更为理想。

免疫球蛋白是一种生物制剂,主要取自健康人静脉血或人胎盘血,其主要活性成分为IgG,具有抗广谱病毒及细菌的功效[13-14]。予以患者静脉滴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能够在杀灭病原体的同时发挥免疫调节功效,对于促使患儿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同样有积极作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各项免疫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的应用能够促使机体免疫功能提升,促使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增强,从而可达到进一步改善患儿病情及症状的效果。此外,临床研究显示,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致病菌侵入新生儿体内,并在血液循环内生长繁殖而引发的全身炎性反应。IL-8、PCT、CRP等均临床上诊断感染性疾病常用的参考指标,其中IL-8属于中性粒细胞的关键趋划因子,对于炎性因子的表达及释放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通过观察分析患儿IL-8、PCT、CRP等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能够为临床医生评估患儿病情改善情况提供有效参考[15-16]。本次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IL-8、PCT、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在改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炎性反应方面同样可发挥积极作用。此外,治疗期间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较大差异(P>0.05),表明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的应用不会给患儿增加明显不适感,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联合美罗培南在改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中作用显著,同时还有利于提升患儿免疫功能、减轻患儿机体炎性反应,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美罗培南败血症新生儿
低分子肝素在新生儿败血症治疗中的效果探究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美罗培南对小儿重症感染治疗效果及对PCT水平表达的影响
探讨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早产儿医院感染败血症早期诊断意义
早期科学干预新生儿喂哺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研究
新生儿晚断脐联合自然干燥法的护理效果
美罗培南的药动学/药效学研究及治疗药物监测研究进展Δ
美罗培南的药动学/药效学趋向关系及其增效的选择适宜性
美罗培南临床加强药学干预的效果研究
警惕:全球每五名死亡者中就有一人死于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