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创新高中数学教学
2021-06-26福建省莆田第十中学郑秋香
福建省莆田第十中学 郑秋香
问题驱动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以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等方式发现知识内涵。教师通过支架式教学等方法来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自主探究、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过程中习得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数学探究
为了创新教学方法,教师不妨在数学课堂上注重问题情境的营造,利用一些典型的或生活性的数学问题来带动学生思考,并将数学知识自然而然地代入问题解决过程中。
例如,在开展《直线与方程》的教学时,教师为学生设置了两个数学问题:如何确定平面内的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应该怎样用方程描述呢?面对第一个问题,学生很早就学过“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在经过自己的思考,并接受教师点拨之后,意识到可以结合坐标与任意角的知识来解决。随后,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演示如何在直角坐标系上确定直线,同时引入直线的点斜式及两点式方程。
通过营造问题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先思考,再代入知识,学生会感到学习的过程是充满探究趣味的,自己获得的知识是自主探究的结果,在这种成就感的激发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会有更强的探究欲望及更足的尝试热情,数学学习自然更上一层楼。
二、基于问题主线,促进自主探究
在开展高中数学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适当调整教学方式,对于具有较强探究性与趣味性的数学知识,教师不妨利用问题进行引导,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循着问题自主探究,享受发现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发展。
通过引导学生循着问题进行探究,学生会逐渐充实自己的知识,建立健全的知识体系,从而促进数学学习的深入。此外,在自主学习时,学生能够逐步形成较强的探究能力,并且掌握探究方法,学会带着问题学习知识,在思考中构建新知。
三、围绕问题解决,促进深度探究
在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认识到问题的设置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性,当问题设置的难度较大时,学生始终不能找到正确的思路。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认识到合作与交流能够让学生在探究问题时多一两个帮手,会提升学生探究的效率。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开展交流。
例如,在教授《等比数列》时,教师为学生展现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数列,如1,2,4,8……;5,25,125……等,并鼓励学生根据这些数列的特点总结出等比数列的概念。学生通过自主计算,逐渐发现这些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对于概念的总结,需要一针见血,又不遗漏重要信息,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对概念的理解,并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弥补不足。
通过交流,学生发现自己的理解仍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而这些失误都能够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得到答案,这对于学生合作能力、辨析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数学问题经过学生的自主思考、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能够得到更加精准的解答。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教学,无疑是比较成功的做法,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现状、教师教学需要,将高中数学课堂变成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场地,这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