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认识平面图形单元整体模块教学探究

2021-06-26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岳王学校

数学大世界 2021年16期
关键词:周长长方形正方形

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岳王学校 徐 超

在数学单元教学中,每个知识点之间均有内在的联系和主题内容,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单元整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它们之间的联系,把握整体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数学知识,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增强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通过对单元整体模块教学的设计和实践,促进单元整体模块教学的有效落实,提高单元教学质量。

一、基于单元整体模块教学的系统思维备课

在小学数学“认识平面图形”单元教学中,融入单元整体模块的教学设计,一是需要从知识的内在进行联系,达到内容的整体性连接;二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能力和活动等方面的联系,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因此,在进行单元整体模块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在单元联系中注重整体性教学思考,把握单元学习的系统性;其次,要注重内容的模块化教学,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变化,如知识点间的衔接关系或由简到难的递进性关系等。

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教学中,主要由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特征、理解周长含义和周长的计算方式三部分组成,单元内容既有连接,又相对独立。在进行模块教学时,教师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增强课程之间的联系性,便于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教师还要注重单元整体教学的综合性功能,要以“联系”为切入点,增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使知识点之间有效融合,相互渗透。

二、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整体模块教学的实践探索

教师在进行本单元教学时,注意总结单元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性,透过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性开展教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对于平面图形的教学安排主要遵循立体→平面→立体的认知规律,学生在生活中最先接触立体事物(立体图形原本的形状),如黑板、教室、铅笔盒等,认识平面图形则需要依附于立体事物,如黑板的面是长方形、教室的各个面是长方形等,要学生通过直观立体的实物认识平面图形,这种教材安排以人类认知事物的基本规律为依据。因此,数学平面图形的教学需要依托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实践、数学材料等为学生构建图形的认知体系,使其从生活经验出发逐渐了解和学习平面图形。在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之前,学生对图形有了基础认知和概念化的理解,一年级下册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对这一概念有了初步认知,二年级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基本构成要素,即边和角,理解了边和角的概念和联系;认识和学习了长度单位,并掌握了基本的长度测量方式,这都为现在所学的平面图形奠定了基础。

1.确立单元教学理念和目标

在本单元中,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图形的边和角的特点、学习计算周长、体会两种图形的不同特点。本单元既是对学生过去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同时又是学生今后深入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因此,教师要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并能够将这些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效联系,使学生能够深切感知图形的实际价值,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深入学习数学图形奠定扎实的基础。

2.单元视角下各模块的教学方法

(1)从原型出发进行直观教学

在第一部分“探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中,教师要从原型出发,让学生通过认知发展规律,从直观形象到抽象思维进行想象。教学中,教师要将知识点引入生活原型,让学生通过丰富的生活经验积累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认知。教师展示物体原型,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从物体的表面找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图形(逐渐引导学生由立体化向平面化展开想象,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如铅笔盒和粉笔盒。在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找寻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特征,如它们对边相等、都有四条边、有四个角且都是直角等。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其理解“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从属关系。这样既能让学生发挥想象,拓展思维,又能紧密联系生活,紧扣单元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2)以生活学习经验进行实践操作

在第二、三部分“认识周长概念和周长计算”中,两个知识点联系更加紧密,教师可依据学生生活、学习经验促进其多感官的协调发展,在具体的活动操作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使学生形成对图形概念的形象化思维。教学中可通过练习和测量来增强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如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引出周长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利用小木棒摆出图形或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图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逐渐引导学生探索周长的计算方式。这样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和动脑能力,使学生在操作中强化了对图形的认知、理解和记忆。

(3)单元整体性教学的拓展延伸

首先是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可通过设计习题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今后更深入地学习相关知识打好理论基础。如教师在讲解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后对课后作业做如下设计:

第一部分:(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下图中每个小方格表示的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问题1:在图中画出一个长8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问题2:在已画出的长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设计目的:画图题能够让学生紧紧围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宽和边长的概念,抓住平面图形边和角的特征来解题,在动手操作中增强对平面图形的形象思维,同时可以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这与在一张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以及长方形如何转化为正方形的知识点有效融合】

第二部分:(解决问题)施工队要给一块长方形的花园四周围上篱笆,花园长30米,宽16米,施工队需要多少米篱笆?

【设计目的:一是让学生抓住长方形边的特征,已知一组相邻边的长度,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求出另外一组邻边的长。二是能够有效联系生活,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进行紧密联系。三是在单元整体模块教学中,为后续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和计算”打下基础】

其次是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数学学习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性。在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有基础认知和理解后,教师要增强拓展延伸,教会学生灵活运用,这个过程是让学生将图形概念的知识再次进行转化运用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由事物原型想象平面图形、再由平面图形应用于事物的重要体现,使学生在多次转化的过程中构建图形认知。本单元综合与实践课《周长是多少》中有“画一画”的活动,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是20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这是周长计算的逆向推理,学生思考有困难。教师要指导方法,先算出一组长与宽的和,再有条理地列举出不同的长与宽,在操作中总结方法与步骤:第一步,用周长除以2;第二步,有序列举长与宽;第三步,画图;第四步,用计算周长是否等于20厘米来检验。同时学生还发现了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形状不同。此步骤也可以迁移到已知周长和长求宽或者已知周长和宽求长的习题,方法也是如此。“量一量”活动测量笑脸图的周长,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的学生想到了化曲为直,用线围,这是转化的思想。也可以在外面画外切正方形,量正方形的周长。

3.对单元整体教学课程进行复习、总结和评价

在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整体单元课程进行复习、总结和评价,通过有计划、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师可以在复习课中系统梳理知识体系,也可以指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单元整体知识体系,这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在教学中的学、做、画、想、实践等方式,能够让学生对过去的知识进行联系和巩固,理解和熟练掌握新知识,并能够建立扎实的基本功,为今后的图形学习做足准备,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教师的单元整体教学水平。而在单元知识的回顾复习、总结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单元学习情况进行整体评价,便于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学习性。最后,通过单元整体教学增强了教师主动研究、学生主动学习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为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可持续发展和研究空间,并为今后提升单元整体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参考依据。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课时作业和单元练习的反馈,基于学情整理单元易错题或者拓展题,对易错题进行温馨提醒,例如绕着长方形跑步的习题,学生往往只算了长加宽的和就乘圈数,要注意先算出周长。对于拼、剪的问题,要提醒学生注意画出示意图,帮助理解。对于同类习题也要善于对比,例如一面靠墙,有长靠墙和宽靠墙两种情况,要在比较中明确解题思路。

总之,在进行小学数学“认识平面图形单元”整体模块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地将知识点进行汇总和总结,而是从整体进行把控,突显单元教学重点,通过教师合理科学的设计,采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单元整体教学的质量,进而发挥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最大教学价值和作用。

猜你喜欢

周长长方形正方形
认识周长(部级优课)
圆的周长
超级变变变
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吗
小长方形找朋友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有多少个长方形
铺瓷砖
巧替换,妙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