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临床护士抢救配合能力的实践探讨
2021-06-25王海霞甘春霞
王海霞,芦 红,甘春霞
(敦煌市医院,甘肃 敦煌 736200)
随着规范化培训的进一步落实,如何提高护士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培养核心能力出众、组织协调能力良好、心理素质过硬的专科护士成为目前各基层医院人才培训的重点及难点。本文以提高临床护士抢救配合能力为目的,设计了《危重患者抢救配合培训考核评分标准》,统一培训思路及考核标准,以提高临床护士抢救配合的成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为二级综合性医院,全院平均开放床位数390张,受地域影响,主要承担着周边4县市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全院有护理单元23个,护理人员265人,床护比1∶0.4。其中女262人,男3人。护士124人,护师83人,主管护师48人,副主任护师10人。
1.2 方法
1.2.1 探索小组抢救训练模式 针对各专科疑难危重症患者抢救重点,从临场指挥、物资准备、技能操作、小组成员急救意识、抢救流程等多方面进行抢救配合训练,以实战模式替代原来的个人分项进行急救技能操作考核的模式,来探索提高临床护士抢救配合能力。
1.2.2 设计制订《危重患者抢救配合培训考核评分标准》包含抢救小组全程抢救所涉及的各种能力,每项能力后附有具体的培训考核内容及分值,见表1。
表1 危重患者抢救配合培训考核评分标准
1.2.3 培训考核内容 结合临床护理要求及抢救配合能力需要,将培训考核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操作前的用物准备、患者准备、环境评估、告知;操作中的病情评估、观察判断、16项抢救操作(双人心肺复苏、除颤、呼吸器的使用、吸氧、血糖监测、静脉输液、微量泵、心电监护、床旁心电图、动脉血气采集、吸痰、雾化、放置胃管、留置导尿管、口头医嘱执行、呼吸机的使用)、医嘱执行及抢救后患者的安置等;操作后的病情记录、交接记录等,此部分操作考核不少于10项急救操作。第二部分主要为抢救流程整体效果评价,包括整体协调组织、急救意识、心理素质、人员到位、用物准备。第三部分主要为相关抢救理论知识提问,由考核组共同提出4个专科或急救问题。
1.2.4 培训考核方法 确定考核科室,抽2~3名护士成立抢救小组,确定本专科危重患者现场进行抢救配合操作,考核组对照《危重患者抢救配合培训考核评分标准》进行考核评价,抢救操作配合占50%,抢救流程整体效果评价占30%,相关知识提问占20%。评价后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有计划地组织护士参加专项培训学习,以提高抢救配合能力。
1.2.5 培训考核结果评价 小组综合成绩分为5个等级:优(90分及以上)、良(80~89分)、合格(70~79分)、基本合格(60~69分)、不合格(60分以下)。合格及以下等级的护士进行重新培训及考核,以达到预期目标。
2 结果
应用《危重患者抢救配合培训考核评分标准》进行临床实践培训考核,遵照学以致用的原则,改革传统临床培训带教模式,注重思维能力、团队配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的培养,引导临床护士提高病情评估能力、抢救操作能力、医嘱执行能力、病历书写能力、协调组织能力、急救意识及专科抢救知识的掌握等核心能力,临床实践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3 讨论
3.1 重点突出,贴近临床实际
考核内容紧扣临床实际,将每个考核点细化,将抢救配合中的重点内容简化赋分,以分值评判每项抢救工作的完成情况,将操作、沟通、组织配合、应急应变能力等穿插在实境中进行培训考核,重点突出、考点明确,参与人员更易于接受并对照执行[1]。
3.2 紧扣抢救核心,提高团队整体抢救能力
紧扣抢救核心,以2~3人组成的小团队配合的模式开展考核,其优点在于团队配合、分工明确,抢救能力强的护士进一步锻炼了协调指挥能力,年纪较轻、抢救能力较弱的护士在参与团队抢救过程中一方面加强了急救技能、急救意识[2];另一方面锻炼了心理素质,提高了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应变能力。这种模式避免了以往考核中抢救配合不充分、年轻护士心理素质不过关等缺陷,有利于团队整体临床抢救能力的提高。
3.3 优化抢救流程,形成标准化管理模式
通过对各个专科危重患者抢救流程的整合优化,归纳提炼出统一、实用、标准的抢救流程,临床各专科护士都可通过此表客观掌握抢救配合的要点、病情观察与评估重点等,从而对照此表对本专科危重患者进行标准化抢救,同时更利于科室开展抢救能力的自我培训与标准化管理。
3.4 标准统一,体现考核公平性
分层培训管理中,因各科室专科性及科室内部培训管理者的能力差异,对抢救技术能力考核存在考核队伍薄弱、考核能力不等、打分不均等情况。制订此表后,科室及院内层面考官所持考核标准统一,有利于考官或培训者在科室公平公正开展考核工作。
3.5 转变培训理念,促进核心能力提升
转变基层医院培养“操作型”护士的培训理念,将急救操作与护士的评估与观察能力、急救技术操作与动手能力、协调与指挥能力、团队配合及应变能力相结合,促进临床护士由“操作型”向“能力型”转变,更加符合临床实际工作需求,对各层级护士的能力提升及团队建设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