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亭式”模型的中医类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设计

2021-06-25李全星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传统

李全星,姜 璠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毕节 551700)

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实现教育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毕节医专”)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组经过实践探索,打造出“亭式”课程模式,并据此对本课程进行设计,以培养德技双馨的医学人才。

1 课程设计理念和依据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设计体现“传统文化是中医之根”的理念,其宗旨是促进学生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理解运用中医的目标发展。近年来,国家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先后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更从规范课程设置的角度,要求各校将中国传统文化设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程。但是,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以文化人”的效果并不明显,不仅没有根本解决高职学生自信心缺失、心理脆弱、行为自律性差等问题,也没有对学生专业教育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持。中医理论体系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与医药知识、医疗经验融合在一起[1],因此在中医类专业教育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设计研究,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家国情怀教育、人格修养教育,以完善青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其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另一方面有利于切实贯彻执行“传统文化是中医之根”的理念,以课程设计为依托,提高中医类专业教育教学质量。课程设计依据以下4点:一是基于国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文件精神;二是基于学校“德技同修,医文相融”的办学理念,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技能型医学人才;三是基于中医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医学+人文”的中医类专业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是基于本校中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2 “亭式”课程模型

秉承“德技同修,医文相融”的办学理念,依托课程教学,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为专业教育提供支撑,课题组构建出“亭式”课程模型(见图1)。

图1 中国传统文化“亭式”课程模型

由模型可见,在“德技同修,医文相融”的办学理念(亭基)引领下,课程组确立了将学生培养成德技双馨(檐顶)的医学人才目标,又将人才培养目标分解为课程四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思维目标,作为“亭式”课程模型中重檐的亭脊,然后通过众多教学内容(亭柱)加以实施。在重檐中,文化层是中医层的基础,体现了“传统文化是中医之根”的理念。亭式模型各构件并非简单拼合,而是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在课程设计中起到凝聚与导向作用,使亭柱虽然众多,但是最终聚合向心;12个亭柱(下方)、文化层、四亭柱(上方,为12亭柱的聚合)、中医层依次矗立,层次清晰,坚不可摧。

3 开设时间和学时数

“传统文化是中医之根”,所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应先于中医专业课程开设,即可开设于大专第一学期。根据教学内容每周安排2学时,共计34学时(见表1)。

表1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

4 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服务于课程目标。如果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课程内容就是合适的,否则就要加以调整。本课程采用四分法课程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思维目标。具体而言,知识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传统文化基本理论知识,明确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能力目标是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分析和判断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和指导中医理论学习和实践;情感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和热爱之情,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思维目标是学生熟悉掌握整体、综合、定量等传统思维方式,并能自觉运用于中医理论学习和实践。本课程采用“传统文化+中医”的模式进行内容设置,包括绪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4个模块,再细分为传统文化基本理论知识和儒道文化、传统价值观、中华姓氏等11个文化专题(也即11个章节),“中医”只占其中一个专题或一个章节。“传统文化”内容广博,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某些中医知识和理论散见于这些章节,有利于学生将传统文化知识和中医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是中医之根”的认识;“中医”介绍中医的基本常识,体现出极强的对象性特征。关于本课程的内容、学时分配、教学目标,见表1。

5 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方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活动方式,也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方式,是教与学方法的统一。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会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集中注意力,很好地掌握知识,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特点及课程内容,课程组主要运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参观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等。

5.1 讲授法

讲授法是一种传统教学方法,它通过教师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具有教学信息量大、效率高的特点,因此在短期培训中经常使用。但是,从信息传递的方式看,它是一种单向传递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一门偏重理论的课程,因此讲授法是本课程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有效加以运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思想观念、文化成因、文化历史等内容,教师应立足讲授,或纵向叙述,或横向对比,将其阐述清楚,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不过,教师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还需灵活运用其他教学方法,以避免学生仅充当课堂的“看客”“听客”而丧失其主体性。

5.2 演示法

演示法是一种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图片进行示范等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能够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对教学内容印象深刻。本课程中饮食、服饰、建筑物质文化形态和中医诊法、菜肴制作等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演示法进行教学。例如在讲授服饰文化时,教师运用演示法向学生展示汉服及其穿着过程和礼仪,能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5.3 讨论法

讨论法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学生围绕某一个中心问题发表各自的看法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借助课堂平台,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思想碰撞,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还能提高他们口头表达和协作能力。该教学法教师常用于解答学生理解有困难和容易产生歧义的问题,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常用的教学法。例如,教师在讲授绪论时提问: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学生众说纷纭,讨论非常热烈,教师在对学生发言充分肯定后,对问题本身和学生发言做出分析,进而因势利导指出辩证思维在人文社科领域的重要性。运用讨论法时应注意以下5点:(1)讨论问题有价值,同时在学生中存在较大争议;(2)讨论问题难度适当,学生应凭现有知识经验认真准备就能够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3)给予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让其精心准备讨论问题;(4)讨论时,应做到人人参与;(5)教师应主导讨论过程,做好讨论总结工作。

5.4 参观法

参观法即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的场所,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研究,从而获得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当然,参观也可以在校内进行,例如组织学生参观校内传统文化基地。通过参观活动,学生能获得丰富生动的直观教育,增长知识,加深认识。据相关调查可知,中医类专业学生对参观法认同率很高。毕节医专正在筹建传统文化(含中医)教育基地,将为开展参观法教学提供一定便利。该教育基地建成后,教师即可组织学生参观体验,观看中医诊疗器具、诊疗过程,还可亲自体验中医特色疗法,如中医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

5.5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

随着社会发展,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必备的“装备”,他们利用移动网络获取信息成为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方式。基于此,网络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重要平台,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可能成为今后课程教学法的发展方向。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中医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一方面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另一方面又为中医专业教育提供支撑,因此建设好本门课程意义重大。符合学生学习习惯,与时俱进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必将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今,本课程教师已经开始尝试采用以翻转课堂为主体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1)线上教学。用蓝墨云班课、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平台推送课前学习任务、教学PPT、教学重点和难点微视频1~2个(每个5~7分钟)、自测题等来引导学生课前学习,发送课后拓展资源、作业、讨论题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技术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课程App。(2)线下教学。利用翻转课堂进行课堂教学,另外开展大量校内外文化实践活动。目前,教师对该教学方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究其原因有:教学平台缺少、教学资源缺乏、教师能力不够、学生自觉性差等。因此,要有效使用此教学方法,深入开展本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6 课程评价设计

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导向,我校运用闭合循环、评价主体多元化策略实施课程评价。

6.1 闭合循环策略

目前多数课程设计存在重监督、轻控制、缺改进等问题,没有形成闭合循环[2]。这一做法的缺陷在于,虽然对课程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效果不太明显,因为监督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只有控制、改进,才是真正的目的。因此,提出本课程评价闭合循环策略,其实施过程见图2。

图2 课程评价闭合循环策略

在图2中,评估、反馈、整改3个环节构成闭合循环过程:(1)评估。在课程组或教研室的组织下,按照既定的评价标准对课程进行评价,以此总结课程教学中成功的经验和不足,尤其是后者;(2)反馈。评价意见应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使其知晓课程教学情况,并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3)整改。根据反馈意见,课程组或任课教师制订课程整改方案,并在教学中予以落实。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改落实,再对课程进行评价,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完善,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6.2 评价主体多元化

为使课程评价客观、公正,我们主张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的主体包括领导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1)领导评价。学校领导通过深入课堂听课,对本课程教学进行综合评价;(2)教师评价。通过教学观摩,教师从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课堂参与度如何、预期目标是否达成、服务专业作用大小等方面进行评价;(3)学生评价。通过学生座谈、问卷调查、网上评教等形式要求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评价之后要做好信息反馈和课程整改工作,以期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教的目的。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设计即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职业教育的有益探索。本研究以“亭式”课程模型为基础,较为全面设计了课程开设时间和学时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但是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我们相信,经过不断研究、探索和实践,本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服务学生专业发展的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将为学校培养德技双馨的中医类专业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