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架子鼓演奏中的肢体语言运用
2021-06-25冯云飞
冯云飞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成都 620021)
肢体语言通常又被称作身体语言,指的是借助头部、颈部、胯部、四肢及手脚等人体部位的协调活动来准确表达个体的思想观点,就广义的肢体语言而言,除上述人体部位以外还包括面部细微表情在内,而狭义的肢体语言则是单单指躯干及四肢表达出来的含义,目前有关肢体语言的研究已经涉及以舞台表演、运动、心理活动及日常生活为代表的等多个领域之中,这些研究结果对肢体语言在架子鼓演奏中的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帮助,且区别于其他乐器表演而言,肢体语言在架子鼓演奏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架子鼓表演艺术分析
现代架子鼓以爵士乐队中最为常见的爵士鼓为原型,19世纪末诞生于美国,且被广泛应用于黑人平民流行音乐之中,20世纪后期才得以快速发展,摇滚乐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摇滚乐队中包含了吉他、钢琴、萨克斯记忆架子鼓等乐器,摇滚乐节奏感相对较强,主题鲜明且大多为普通群众对生活及爱情的美好向往,20世纪80年代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推进的同时当代流行音乐浪潮席卷港台地区及大陆地区,爵士、摇滚等各类乐队迅速兴起,而架子鼓也顺理成章地成了乐队中最核心的打击乐器并承担起掌握全队节奏的重任。
就架子鼓演奏艺术而言,可以从节奏、旋律及风格等方面分别予以深入分析。就节奏控制而言,架子鼓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为全队打节奏,而节奏作为音乐作品最主要的表现方式之一,通过变换音符的长短、强弱、轻重及快慢来实现旋律的有效构建及完美展现,此时配合相应的肢体语言可增强乐曲的整体表现力并更好地诠释作品情感的起伏,架子鼓演奏艺术特点的展现有赖于演奏者对基本演奏技法的掌握,同时与演奏者肢体语言的灵活运用也密切相关,而在演奏者肢体语言的灵活应用可以通过日常的刻苦巡礼加以实现。就旋律演绎而言,演奏者应当懂旋律,即能够根据一定的节奏来组织高低长短各不相同的音符进而形成旋律,以旋律演绎来达到塑造音乐形象并表达作品情感的目的,且架子鼓虽然没有直接演奏出主部分的旋律,但也服务于乐曲的表演,为此可以说架子鼓演奏具有一定的辅助意义。就演奏风格而言,架子鼓演奏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富含现代气息,且无论是快歌还是慢歌的演奏都可以通过配合演唱者的肢体语言以及舞美设计来实现演奏效果的有效提升,进而加强与观众的沟通交流并达成情感共鸣。
二、架子鼓演奏中运用肢体语言的重要意义
分析架子鼓的演奏特点可知,架子鼓是现代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四肢演奏类乐器,这是由于架子鼓本身构件组成的多样性而导致的,除低音大鼓、小鼓(军鼓)及镲片外,还会依据乐曲演奏的不同要求,增添以木鱼及三角铁等为代表的乐器构件,由于演奏过程均由鼓手一人独立完成,为此其演奏难度相对较大,必须处于正确的演奏姿势并灵活的运用四肢力量才能够发出说耳且协调的声音。演奏者在击奏时必须保持躯体及四肢的控制均处于平衡状态,并使各个部位均处于自然又放松的状态,从而有效避免因过度紧张或懒散而导致节奏混乱或连贯性较差等问题,为此也可以说只有充分调动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并维持其协调状态才能达到控制自如的效果,且在持续的、动态的架子鼓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必须以纯熟的基本演奏技巧为基础,配合对生理运动及心理活动的科学掌控。架子鼓演奏始终是面向大众群体的一种表演形式,为加强舞台效果通常还需要配合演奏者的表情及神态等细节处理,同时对呼吸及气息的运用予以良好控制,作为常见的组合打击类乐器,架子鼓的特殊意义无可比拟,且这种肢体语言代表性乐器既可以承担独奏的任务,也可以配合其他乐器进而共同演出,为此演奏者一定要对其肢体语言的灵活运用予以高度重视。架子鼓本质为一种打击乐器,通常以鼓槌敲击鼓面来发出声音,演奏者必须运用躯体及四肢的力量去完成每一个音符的击奏与诠释,这就要求演奏者必须掌握相关的乐理知识,同时还要懂得发音及用力之间的物理联系,从而通过控制施力、受力、反作用力以及肌肉与骨骼控制等相关生理知识,并依据架子鼓不同构件的材质及音色等条件予以精巧构思,从而以此为基础来凸显肢体语言在架子鼓演奏中运用的重要意义。
三、肢体语言在架子鼓演奏中的运用分析
(一)架子鼓演奏中肢体语言的程式化分析
1.肢体语言的动静结合思想分析
肢体语言在架子鼓演奏中的灵活运用应当以演奏者的程式化训练为前提,即依据一定的科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演奏动作训练,从而使演奏者在练习过程中有规律可循,进而形成一定的肌肉记忆并实现演奏技巧及艺术修养的有效提升,且这种程式化训练并不是指一成不变的机械化训练与束缚性训练,反而是基于理论科学指导的一种高效训练方式。演奏者应当遵循“动静结合”这一训练指导思路,“动静结合”一词本来是用来描述肢体语言在起伏对比以及力度层次等方面的变化处理,同时也是用来塑造音乐形象并表达作品情感的重要手段,动静结合的肢体语言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演奏者当前的情绪状态,且通过对肢体语言的设定、安排与执行可以实现音乐形象对内对外的高度统一,便于演奏者依据音乐作品的段落与层次进行精巧设计,并对高潮部分及铺垫部分做出明显区分,为此演奏者应当能够准确无误地运用肢体语言的呈现所思所想,并以此达到预期的舞台效果。
2.肢体语言的视听结合思想分析
架子鼓演奏的肢体语言训练应当以“视听结合”为重要指导思想,这是因为音乐演奏不仅能够带给观众以听觉上的完美享受,同样还可以通过结合其他舞美元素来给予观众以视觉及听觉上的双重刺激,且听觉感受必须要与视觉感受保持高度的一致,为此在表达音乐主题情感思想时应当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来尽可能减小视觉效果的反差,从而有效避免观众视听感受的脱节或不协调状态,为此,只有遵循“视听结合”才能给予观众以最佳的舞台表演效果并与观众达成情感上的有效共鸣。以主题奔放且激荡的音乐作品为例,演奏者在演奏时必须配合大气且洒脱的肢体语言,当演奏风格疯狂且另类的音乐作品时,演奏者应当以夸张且极具爆发性的肢体语言来营造相应的音乐氛围,且当演奏温婉又抒情的音乐作品时,演奏者应当尽可能减小肢体动作的幅度以凸显其优雅与柔和等特点,而当演奏一些较为庄重、严谨的音乐作品时,应当配合以精炼且考究的肢体语言从而实现视觉感受与听觉感受的高度统一。
3.演奏技术要点的肢体动作分析
架子鼓作为一种组合打击乐器,在当代流行音乐的表演中非常常用,主要由低音大鼓、小鼓、吊镲及踩镲等器件共同构成,演奏过程由鼓手一人独立完成,通过鼓槌击打器件来实现其发声,分析其构件类型可知几乎为手击或脚击类乐器,演奏者需要配合速度及力度适中地击奏动作才能充分把握架子鼓演奏的节奏与速度,这意味着演奏者在掌握基本演奏方法的同时必须对其肢体动作予以良好的控制。就小鼓击奏而言,演奏时必须确保肩、胸及大臂处于放松状态,双手握鼓槌并保持手指的自然弯曲,无名指施力的同时配合严谨对最佳敲击位置的锁定;对于大鼓踏奏而言,演奏者应当将脚跟置于后端,脚掌做轻踩动作,保持腿部肌肉放松以确保踏击的干净利落;就吊镲而言,主要是依靠直腕式或直扣式手既,而对于踩镲而言,需要借助演奏者的左脚力量,身体保持直立并协调四肢、头部甚至手尖脚尖来实现演奏的协调统一。
(二)肢体语言在架子鼓演奏中的个性化分析
架子鼓演奏过程中肢体语言的运用具有个性化特点,独特的、不拘一格的甚至于另类的个性化展现使得其表演形式独具一格。“个性化”一词是针对大众化特征而提出的概念,代表着架子鼓不同于其他乐器的演奏风格,完美诠释了肢体语言在架子鼓演奏中运用的独特魅力以及给广大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架子鼓演奏的肢体语言程式化训练是为了使其演奏方式能够被大众所理解与接受,而个性化训练则是以演奏者掌握了一定的基础演奏方法为基础,对音乐作品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且艺术修养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实现个性化训练的根本目的,个性化肢体语言运用与完美展现与演奏者的演奏水平、性格特点以及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均有密切的关系。以日本著名架子鼓鼓手神保彰为例,其架子鼓演奏的独特风格至今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不仅体现在肩膀及大臂的伸缩运动,同时还体现在起到好处的表情管理,以灿烂的微笑、自若的神态及优美的躯体动作展现了独特的肢体语言魅力,也因此形成了鲜明的个人演奏风格。
个性化肢体语言的完美展现还与演奏者的文化背景及所处的地域国家密切相关,这是因为演奏者所处的客观环境以及多年来形成的文化审美价值取向之间的差异会导致个性化肢体语言的不同。以欧美国家为例,架子鼓鼓手在演奏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夸张的、震撼的且具有爆发性的肢体语言来感染观众,而处于亚洲文化背景中的鼓手并不似欧美鼓手那般开放,国内鼓手虽然以模仿其他国家鼓手的演奏表演为基础,但却很少表现出个性化肢体语言,这与我国传统民族打击乐器的肢体语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大多走传统常规及含蓄内敛的路线,久而久之架子鼓演奏的肢体语言呈现出个性化特点,且不同鼓手的舞台表演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结语
架子鼓原为西方爵士乐队中的常用乐器,经多年发展及文化融合形成了其独特的演奏形式及演奏技法,这一组合打击乐器传入我国后得到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而肢体语言作为演奏者必须掌握的重要技巧也得到了更多关注,肢体语言在架子鼓演奏中具有其特殊意义,对诠释作品表达情感并加强舞台效果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演奏者应当在程式化与个性化表达中展现肢体语言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