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产业视角下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1-06-25顾茜茜
顾茜茜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南通 226000)
“创意产业作为一种非传统经济形态,摆脱了自然资源和客体资源带来的资源约束性,其价值创造依托的是人的创意、高科技等无形资源的高创造力。”[1]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数字技术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含网络文学、动漫、影视、游戏、创意设计、VR、在线教育等领域。在过去的几年里,云技术、分析技术和数字体验技术在不断颠覆市场,文化创意产业持续成为爆发点,各地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创+”项目,展现了文创产业的多元化、开放性和融合发展的特点。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着重发展文化产业”的方针政策。而艺术设计学科,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贵在创造与实践。主要专业包括视觉传达设计、展示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饰设计、服装设计等。在这些专业课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综合性、服务性、科学性和协作性与文创产业的宗旨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与创意产业的关系密不可分,而这其中所需的创意和设计,都需要艺术设计相关人才来实现。国家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是一个绝佳的机遇。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任务,也是责任担当。在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也看到了目前高校,特别是职业类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一些困境与不足。因此需要及时反思与调整,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融通性。
一、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现状分析
1.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较慢
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并且乘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这股东风,相较于服装设计、环艺设计等专业,视觉传达设计的学生有着更广阔的就业前景和市场。但是时代变化日新月异,市场可以快速地响应,但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机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未必能做出如此迅速的反应。例如最初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沿用多年,在进行新的方案修订前,没有经过深入的专业调研和市场调研等,都会造成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每年滚动式的修订基本也是基于原有基础上的小幅改动,究其原因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它需要整个专业教师团队共同发挥智慧才能,甚至依托学院的平台,可谓牵一发动全身。
2.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和陈旧
从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进程来看,在很大程度上,兴起于西方的印刷美术设计的扩展与延伸,多是以印刷物为媒介的平面设计。主要研究以文字、图形、色彩为基本要素的各种艺术形式。因此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主要以字体设计、编排设计、标志设计、招贴设计、包装设计等传统类目的专业课为主。但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课程设计表现的内容已经无法涵盖很多新的信息传达媒体,长此下去不利于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谈道探索新的学习形态、新规律,是当代教育研究刻不容缓的时代任务。在信息技术的大环境冲击下,很多学校的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教育还停留在原有的状态下。通常将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实践课,并且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安排。而且到了高年级需要在一个学期的时间内按照顺序完成多门专业课程的学习。这样的三大模块的课程结构、知识结构体系看似非常的完整,但却过于僵化了。视觉传达设计涉及的信息面广、专业结构多元,兼顾了艺术与技术、涵盖了文化与历史等诸多领域,交叉性极强。专业课程之间也无法做到完全割裂地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教学。比如字体设计中会涵盖部分标志设计内容;编排设计中会进行招贴设计的训练等。完全可以将此类课程相互进行渗透、整合教学。这样既可以在备课时避免教学信息资源的重复;还可以节省出学时,以便根据文化创意产业实践需求,安排一些例如动态图形设计、新媒体广告设计、数字手绘等课程进行添加。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综合而全面的艺术文化修养的技能型人才,目前的课程架构已经无法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例如社会上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很多,文化创意的氛围已经很浓,但是却没有针对文化创意设计的课程或是专门的培训等,因此急需对课程进行重新地梳理。
3.教学创新思维薄弱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就是“创意”,强调创新和高创造力。学校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重点就在于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的创新。但是根据调查,目前很多高校对于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比较落后,教学的创新性更是与时代发展的脚步不匹配。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不做调整,理论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评价方式简单等,导致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没有兴趣。其实并非学生对于设计不感兴趣,他们通过互联网,每天接触大量的信息,知道设计创意的流行趋势。从近几年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就不难看出,做与文创产品相关的学生占了绝大多数,说明他们对于新的设计趋势还是十分敏锐的。但是大部分都是借鉴和模仿,具有全新设计亮点的作品寥寥无几。作为老师应该从自身找找原因,缺乏创意的“土壤”和缺少创新精神的“园丁”,创意之花如何开放?
二、文化创意产业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国家大力支持创意产业发展,市场潜力巨大。例如2019年的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观众反响强烈,代表着文化思想成果应用于影视媒体的现代数字技术再现,体现文化思想和多媒体技术水平的崭新高度;动画片《哪吒》登顶国产动画第一席位,给迪士尼皮克斯等长期霸占票房头部位置的世界动画巨头,狠狠的一击。并且由此产生的相关文化衍生品产业链更是带来长久的文化红利。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为文化创意产业指明了方向。产业的振兴,人才是根本,而人才振兴的基础是人才培养。近几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对艺术设计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推动作用尤为明显。各艺术院校在专业设置中加入了一些配合现代高科技技术发展和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兴专业,如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漫制作、影视编导等。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老牌的艺术设计专业,追随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所产生的改革力度一定是最大的。
1.转变办学思路,推动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高校作为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也要高瞻远瞩地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创新能力、高尚情操的新一代高端、复合型数字艺术人才。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其中“3+2”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应用本科教育就是现阶段为了构建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进行的探索与尝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本科艺术院校或本科院校的艺术类专业中,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积淀。本科院校注重国内外的设计理论前沿动态,研究设计学基本原理和方法;注重运用艺术、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观察和认识设计问题;培养哲学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等,职业类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注重根据岗位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高职阶段主要以艺术设计类实训操作、实践项目为主;在本科阶段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层次,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开展如设计学、艺术心理学、传播学等课程的讲授。两类院校的联合办学,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实现师资、设备等资源共享,可以更好地实现“工学交替”的专业培养要求。为响应国家号召,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
文化创意产业将传统文化和前沿科技无缝衔接,对于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视觉传达设计的老师大多具有良好的平面设计创意技能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和产业,过往教学的内容等可能都已经不合时宜,脱离市场。[2]相比而言,企业对于市场需求是最敏锐的,若能与文化创意企业达成协同培养机制,对老师和学生都是有利的。一方面,企业老师的课堂可以引入真实项目,模拟真实岗位任务实施过程,使学生提前接触工作流程,了解行业标准;另一方面老师可以进企业学习锻炼,参与企业项目,跳出固定思维,了解行业动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学校的人才输出和企业的人才引进之间,架构起一条畅通的纽带,是创新职业教育模式的重要环节。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制订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保障,是教育实施的依据。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独立而有特色的艺术学科,它与时代的变化紧密相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带来了新的视野和新的环境。能够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案例,也给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思维以及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带来了影响。教师们应该及时反思以往的教学模式,接受新型教学形式。科学合理地对新的设计生态进行应用,借助它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