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 大学日语教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教育

2021-06-24刘倩楠

文教资料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课程思政

刘倩楠

摘   要: 本文以当代课程思政为理论指导,研究当代大学生日语教学文化自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日语教学与思政教育协同并行。基于课程思政理念,提出:在大学日语教学生融入中国文化的目的语教学,坚持以文育人、以德育人的根本,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作为自信教育的载体;加强“课程思政”与日语教学的融合、师资队伍的思政建设及“日语+”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将“课程思政”与大学日语教学有效结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大学日语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是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发展方向,也是广大青年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大学生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一环,通过开展系统化的文化自信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行,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之中,助力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文化自信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证。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一,文化自信将为我们坚定中国道路、理论、制度自信提供充足的底气,将为我们坚持“课程思政”、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足的勇气。二,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文化自信教育的实质是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民族观、价值观,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文化判断和文化选择,更自觉地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巩固“课程思政”的指导地位。

(三)文化自觉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在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开展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以优秀文化滋养心灵、涵育品行、引领风尚,使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真正实现大学生德才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建设者和主力军。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日语教学文化自信教育的现状

(一)重语言学习,轻文化学习。

在日语专业课程中,日语强化阅读、日语通识阅读、日语听力、日语会话、商务日语应用等语言课程占很大比例。一方面,大多数学生从零开始学习,语言课程的上课时间一次又一次地压缩。在有限的时间内教授单词和语法知识,导致文化知识方面的教学略有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学习诸如单词和文本的记忆之类的纯净语言知识,导致他们的自学能力较弱,学生很少主动学习文化知识和思考文字背后的东西。

(二)文化自信教育合力缺乏協调性。

文化自信心教育过程,是一个包含教育主体、客体、载体和环境等多个要素的系统。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教育必须共同努力,管理和协调资源,达到最佳效果。但实际上,大学生的思维习惯、行为、价值观和其他文化特征,主要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受家庭教育和社会风俗的影响较小。要加强文化自信,使教育科目、教育方法和教育课程形成有效的联合力量,建立良性的教育融合机制,全面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信心。

(三)教育过程缺乏整体性。

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现代教育学指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需要经历知、情、意、行四个阶段。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应该是知识灌输、情感认同、意志坚定及行为实践养成相统一的系统过程。通过调查看到:一些学校,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过程的突出问题,表现在要素缺失、比例失衡、结构无序等方面。

三、大学日语教学文化自信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面对多元文化和网络媒体的冲击准备不足。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通过调查发现,高等学校在进行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影响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方式,而且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思考和行动方式。互联网具有快速、及时、方便等特点,已成为传播先进社会主义文化的最前沿,是开展文化自信心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但是,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和容忍性等特征。互联网上每个人都有比较有代表性的想法,并拥有发言权,这导致互联网上的信息不均匀,很难区分是非,不利于大学生意见的独立和稳定。

(二)“课程思政”与日语教学结合不够紧密。

当前,“课程思政”与日语教学融合尚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原因是“课程思政”的理论成果和应用实践相分离。在大学阶段,错误地将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程分开,两者互不相干没有联系,导致课程割裂学生难以将其综合应用。当代“课程思政”的某些成就是理论上和抽象上的,并不容易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一言堂”的灌输教学模式,缺乏互动和学生参与。此外,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是一个单独的系统,尚未与专业课程完全整合。

(三)部分大学日语教师的文化教育意识不足。

在高校开展文化自信心教育的过程中,由于“重智育轻德育”和“重理论轻实践”的陈旧教育理念,灌输式课堂教学多,教育实践活动很少,导致学生缺乏获得感和幸福感,缺乏兴趣和学习热情。以上情况充分暴露了部分大学日语教师的文化教育意识不足及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心教育对职务和空缺的失职,充分证明了高校在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心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

(四)一些大学生文化自觉性高度不够。

新时代大学生是文化自信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不是被动接受者。因此,充分发挥教育客体的能动性,提高大学生文化学习、实践的自觉性,是增强文化自信教育整体效果的重要一环。然而,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可以得知,当前部分学生在中华文化的认知、情感、意志及实践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四、大学日语教学文化自信教育的对策探究

(一)构建文化认同,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作为自信教育的载体。

当今时代,伴随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及其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日益普及使用,一种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新型教育模式——网络课堂应运而生。网络课堂是基于互联网络的远程在线互动培训课堂,是对线下传统课堂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线下课堂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等不足,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及时更新和教育方式创新发展。另一方面,网络文化课堂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师素养提出了挑战,冲击和推动着传统日语课堂的革新和发展。网络课堂是新时代教育的新平台。对此,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应顺势而为,积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和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机融合,树立教育新理念,创新课程内容,更新日语教学方式,探索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打造学生真心热爱的“网红”日语教师队伍和学生真心喜爱的“网红”日语精品课堂。

(二)加强“课程思政”与日语教学的融合。

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根本上改变学习思维。例如,就学习动机而言,一些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学习动机和目标模糊。特别是近年来,日语专业的就业面临挑战,减少了传统学习外语从事外交、对外贸易和其他工作的可能性。一些学生说,依靠日语进行未来的职业规划较简单,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在四年内全面提高自己。因此,有关未来职业规划,增强学生的日语能力及明确建设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理论和政策,可以通过课外讲课、课外实践、MOOCS等方式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并将日语作为就业的简单工具动机转变为获取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整合,转变为个人价值的实现。

(三)加强师资队伍思政建设,强化文化教育意识。

根据目前的模式,教师仍是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领导者和实施者。因此,教师自然会成为当代课程思想理论成果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并承担教育的主导责任。建设先进的思想政治干部队伍,必须学习并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建立有说服能力、有坚定信仰、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思政能力的教育团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学习精神。思想政治队伍的责任心需要教师的长期积累和认真准备。日本的语言文字涉及中西方语言的融合,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需要教师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日语教师必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并与日语课程开发结合,将当代“课程思政”的最新成果转化为新知识、新方法和新表现方式,并将日语教学转化为价值意识形态,在课堂上使用基础教科书和课程,以适当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使用当代的“思政课程”研究和分析问题,以便学生真正理解和学习当代的“思政课程”理论,在学习日语的同时不忘自己的政治立场。

(四)结合其他专业特征,构建“日语+”模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模式下,我国与周边沿线国家实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特别是在经贸、法律、旅游等多领域展开合作交流。我国提出“一帶一路”倡议,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不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日语语言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全球化的需求。“日语+”即具备“日语+”知识结构的日语复合型交际人才。要想促进中日之间的交流沟通,就需要这种复合型人才。如何构建“日语+”学科体系?到底“+”什么呢?“+旅游”“+贸易”“+金融”等具备日语语言技能+专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正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日交流最需要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日本与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代日本文化的发展成就离不开与各个国家的交流学习,可以说日本的发展得惠于丝绸之路给日本列岛输送的大量的不同文化营养。特别是在日本的诸多博物馆中珍藏了丰富的文物与史料,这些文物与史料述说着日本与中国和中亚诸国交往的历史。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构建“日语+”即具备日语语言技能+专业领域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五、结语

我国大学日语教学文化自信教育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开展的各种日语社团、交流会都建立在正确友好交流的基础上,但一些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仍然存在重语言学习轻文化学习的现象,教育过程缺乏协调性,这是由于一些大学生文化自觉性不够、“课程思政”与日语教学结合不够紧密、部分大学日语教师的文化教育意识不足等原因导致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作为自信教育的载体,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与日语教学的融合和师资队伍的思政建设,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日语教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王良斌.课程思政中文化自信培养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017(006):115-117.

[2]黄民燕,蒋晶.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改革中文化自信提升途径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4).

[3]张嘉伦.浅论“课程思政”视角下在外语教学中提升文化自觉与自信——以日语入门教学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18,023(001):85-88.

[4]胡季静.如何培养日语专业学生的文化包容力和文化自信力的教学研究——以日式商务礼仪课程为例[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2019(1).

[5]钟静.二外日语“课程思政”探索[J].神州(上旬刊),2019,000(033):197.

[6]张明.文化自信与高校“课程思政”的交集与补集[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3):47-50.

[7]邱叶.文化自信视域下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J].改革与开放,2020(Z4).

[8]张明.文化自信与高校“课程思政”的交集与补集[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033(003):47-50.

[9]蒋曼.文化自信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J].现代教育,2018,650(12):47-48.

[10]王良斌.课程思政中文化自信培养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9,17(06):120-122.

猜你喜欢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