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理解提升学生学习力

2021-06-24夏江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理解课程

夏江

摘 要:中学生在学校课程的理解上,主要将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作为理解知识的途径,并通过对知识内涵的了解和掌握,强化自己的学习能力,提升自己的学习质量。我们可以引导中学生将当前阶段的学习状态假设为学习起步的原点,通过对新知识技能的不断学习,突破自己原有的学习能力,更加深刻地掌握、理解知识的本质。

关键词:课程;理解;引导力

一、课程理解

课程理解实质是创设特定的学习条件和场景形成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课程资源中学习,最终提升其课程学习力。

(一)课程资源必然存在理解

课程资源对理解的概念定义较为独特。若以阅读课程资源的视角进行分析,可以将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学习和掌握过程定义为学生的理解,这也是学生学习、理解的基础前提。但课程资源的理解只是学生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而并非唯一的学习方式。从学生学习的情景上看,学生的学习形式主要有三种形式,即自主学习、课堂学习、游戏学习。无论课程资源如何,学生始终都是理解的主体,而且每一个学生在身心的发展方面都具有个性化。因此,学生的理解受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影响。课程的学习实质是理解课程资源中的知识。学生当前状况与未来状况之间的张力会引发学习矛盾问题,也正是这种矛盾问题的存在才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特定的空间。因此,学生通过与课程资源的对话,即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从而达成学习理解。

(二)理解集成了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

建构主义心理学将理解视为认知,而理解认知对学生心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理解认知始终存在于学生的智力活动中。在理解是情感的观点中,学生通过情感内特定的感情元素来实现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掌握事物的相关知识。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是情感发展的基础。首先,理解需要學生亲情的支撑;其次,理解有助于促进感情的延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感情上的和谐是促进彼此相互学习的核心力量。亲密程度较为合理的情况下,师生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会更加顺畅和简单。在理解是同情的观念中,同情心被视为理解的感情表现。赏识他人和悦纳他人是了解自己或了解别人的主要动力,有助于促进自己与他人的情感互动和语言互动。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理解,必须通过行为的实践才能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影响,从而对学生的状态进行调节。因此,理解可以被视为学生行为的心理表现,同情心与同理心是理解的基本要素,理解的表现是对各种行为的认同。

二、课程理解的价值与意义

(一)理解是学习者对客观规律的遵循与自我目的实现的合集

在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和了解自然规律及历史发展规律的情况下,即可认为学生达成了理解,并主动以客观规律来约束自己,在客观规律的导向下思考、行动。这种现象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自主性与自控力。

客观规律的遵循与自我目的的合集,主要是学生学习需求、学习目的、客观规律的融合。学生的理解过程遵循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理解规律,“以生为本”的价值理念对理解过程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学生会基于自己当前的状态,为自己的未来学习和发展设置学习目标。在理解的概念中,学生的学习规律是实现学习目的的先决条件,其遵循了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科学认为学生对学习理解机制的把握能力越强,实现自我目的可能性越大,理解的过程具有特定的客观规律,理解的目标是通过学习理解的意义和内涵,掌握理解的手段,实现理解的目标。立德树人教育的目标主要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意义为基础,通过让学生理解他人,促进学生与他人相互理解,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与他人开展学习合作,达成学习目标,实现自己的学习目的。

(二)让生命自由与自觉转化为现实

在学生看来,课程资源的存在为自觉发展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支撑。理解突破了课程资源的束缚与控制,其外在表现为学习理解过程中对课程资源的交流和掌握,学生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认识并了解自己的状态,将课程资源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并通过课程资源深化与其他学生的关系,加深自己对他人和课程资源的理解程度。学生对理解的学习逐渐从事实知识的探究和认识,转变为对可能性与潜在性的理解。

(三)课程理解能够让学生具有规划自己未来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条件

学生学习的自由性与自觉性是理解的重要体现,对真善美的追求是学生价值的体现。自由学习即为自主学习,学生在自由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自己独立地完成学习计划制订、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过程管理,从而不断突破自己原有的状态。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只有理解了自己才能更好地理解课程资源。自我理解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识别自己的状态,认识自己的能力,明确自己的条件,突破既定条件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限制,并通过不断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未来目标,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以实现。理解中的自由需要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学习结果负责。这种表现以学习道德为导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地成长,并逐渐产生对社会、国家、世界的责任意识。需要肯定的是,理解中的自由要想得到实现,必须首先达成相互理解,通过双方的深化沟通,使彼此的思想、情感、观点达成一致,从而让生命自由转化为实际。学生不仅具有独立的个体思想,还能够在相互学习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状态。马克思认为,人的本性实质上就是自由活动与自觉活动,他强调了人是通过不断的行为活动和思考来改变自己思想的,调整自己的状态,从而不断地超越自己。

三、课程理解的方法

(一)最佳状态法

知识的完整性取决于知识显性符号、隐性思维、价值意义。早期知识教学中存在的错误并非是特定知识符号传授,而是忽略了知识创造、思维过程、学习价值的重要性。完整的知识中使用的思维方法与价值认知并非是特定的符号,而是特定知识符号的内涵,是知识体系的重要支撑。基于此,知识教学的价值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符号,学会知识标记,更是为了让学生感悟知识的本意,了解知识的价值内涵,明确知识存在的意义。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要想让学生能够感知完整知识,就必须让学生掌握与知识相关的特定符号,学会对特定知识符号的思考方法,明确特定符号的意义,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二)深度学习法

教学是知识的传播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分析知识、识别知识,让学生了解知识。教学的结果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是有显著差异的。教学可以被简单地理解为向学生头脑中灌输知识,引导学生知晓知识,并基于学生自主建构的知识概念,让他们内化和吸收知识。这一过程能够培育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感知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生在学习中的脑力脑洞不仅是观察知识,还是对知识的质疑与思考。

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必须在课程安排和设计中为学生预留足够的知识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各种情境下学习新知识,不断拓宽理解的范围,深化理解深度。同时,还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和学习活动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知识应用,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和方法,掌握问题的本质。

参考文献

[1]王可.学生课程理解的过程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6):60-64.

[2]李茂森.我国课程理解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2001~2018年的CNKI核心期刊论文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9(10):21-26.

[3]卓晓孟.学生课程理解:“应为”“难为”及“可为”[J].教育评论,2018(06):23-27.

猜你喜欢

理解课程
构建“双有绘本共读课程”的实践探索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小学语文课堂重点切入法
良好班集体的班风建设方法略谈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