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鼓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乙肝肝硬化(肝脾血瘀证)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06-24植冠光
植冠光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晚期阶段,主要表现为假小叶形成、再生结节、肝脏弥漫性纤维化等病理改变[1]。在传统中医上,没有肝硬化的病名,根据该病腹部胀大如鼓、皮肤黄染、胁下包块、胁肋部疼痛等特点,分别归于中医的臌胀、黄疸、肝叶硬、肝积、肝聚、胁痛等病症范畴[2]。肝硬化的发生,与血流不畅、药物毒物、胆汁淤积、大量饮酒、肝炎病毒等因素均有关系。中医认为该病的病机主要是感受毒疫邪气、瘀血凝结肝络而引起的,因而多见于肝脾血瘀证。针对病因病机,采取有效的中医药方法治疗,能够发挥出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3]。基于此,本文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清远市中医院收治的乙肝肝硬化(肝脾血瘀证)患者42 例,研究了化鼓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乙肝肝硬化(肝脾血瘀证)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在清远市中医院住院的乙肝肝硬化(肝脾血瘀证)患者42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1 例。对照组中男12 例、女9 例;年龄32~72 岁,平均年龄(58.30±8.77)岁;病程3~18 年,平均病程(9.20±2.94)年;观察组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33~73岁,平均年龄(58.40±8.47)岁;病程4~19 年,平均病程(9.40±3.21)年。两组比较性别、年龄、病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均符合乙肝肝硬化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医肝脾血瘀证的分型标准;近期内未服用过任何肝硬化治疗药物或有损肝功能的药物;患者知情同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不符合乙肝肝硬化或肝脾血瘀证标准的患者;合并乙肝肝硬化其它并发症的患者;合并精神疾病、造血系统疾病、肺病、肾病、心脏病的患者;近期服用保肝降酶药或激素药物的患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取常规方法治疗。使用还原性谷胱甘肽加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 次/d。对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阳性的患者,加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合并感染的患者,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1 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8 个疗程。
1.2.2观察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化鼓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化鼓汤组方为:丹皮30 g、香附20 g、当归20 g、赤芍20 g、红花20 g、延胡索15 g、乌药15 g、枳壳15 g、川芎15 g、桃仁15 g、甘草10 g、五灵脂10 g。根据患者情况随症加减,心悸的患者,加全瓜蒌;内伤发热、腹气不通的患者,加大黄、麻黄;下肢浮肿的患者,加白茅根、芦根;便溏的患者,加马齿苋、黄连;腹部疼痛或胃脘痛的患者,加白芍、白及;腹胀严重的患者,加香橼。以上1 剂/d,以水煎2 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 次饭后温服。穴位贴敷治疗使用软坚消积贴,取冰片、红花、姜黄、山慈菇、芒硝、苏木、夏枯草、土贝母、天花粉、莪术、三棱,按比例配比后粉碎过筛,用蜂蜜调制成药糊,加热后取3 cm 左右敷贴。将药糊在敷贴上均匀摊铺,取神阙穴、章门穴、期门穴等胸腹部穴位,1 次/d,1 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8 个疗程。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彩超检查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症状缓解,肝功能有所改善,彩超指标无明显改变;无效:患者症状未好转或加重,肝功能未恢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中医证候积分采用4 级评分法,0 分为无症状、1 分为轻度症状、2 分为中度症状、3 分为重度症状。症状包括肌肤甲错、瘀斑瘀点、舌质紫暗、肝掌蜘蛛痣、皮下瘀斑、肋下包块、胁肋部疼痛。总分为21 分,分数越低,说明症状越轻。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肝硬化是一种相对比较难治的慢性肝脏疾病,在所有肝脏相关疾病中,肝硬化的占比约为16%,而其中80%左右的患者都是由于乙肝病毒感染所导致[4]。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60 多万人死于乙肝相关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乙肝肝硬化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都造成了较大的威胁[5]。常规临床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保肝、抗病毒等基础治疗,总体效果并不理想。而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有明显的副作用,还可能发生病毒变异或耐药问题,进而导致治疗效果和治疗安全受到影响。而与之相比,中医治疗能够取得更为明显的优势,同时毒副作用较小,疗效稳定持久,可靠性和安全性都更为理想[6]。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传统中医上没有肝硬化的病名,而是根据其不同的临床症状特点进行病症范畴的划分[7]。总的来说,肝硬化的病因病机可以总结为正气虚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感邪毒,进而造成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湿凝滞、结聚肝络、形成肿块[8]。针对上述病因病机,可采取化瘀通络、活血软坚的治疗原则。治疗上采用化鼓汤,对膈下瘀血积症的治疗效果确切。方中五灵脂为君药,可入肝经血分,散积中之瘀,止血不留瘀[9,10]。臣药中赤芍、丹皮、红花、桃仁可辅助君药共同发挥活血化瘀止痛功效,川芎可活血化瘀行气,当归可补血活血化瘀,二者配合能去淤血、生新血,活血不伤血。佐药中,延胡索、乌药、枳壳、香附可疏肝理气、散瘀通络。使药为甘草,可调和诸药。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表现,适当加味,从而发挥更好的协同作用,帮助患者调节症状。在口服化鼓汤的同时,采取穴位贴敷治疗,能够通过药物透皮吸收发挥作用,同时利用药物对穴位经络产生刺激,进而促进脏腑功能平衡[11,12]。所选章门穴、期门穴是肝经穴位,神阙穴可总司全身经气,因而可发挥充分的疗效作用。
综上所述,在乙肝肝硬化(肝脾血瘀证)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化鼓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的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同时有效减轻中医证候表现,取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