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的高危因素分析

2021-06-24陈秋阳周锶高雅珊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11期
关键词:回顾性川崎本院

陈秋阳 周锶 高雅珊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获得性的全身性血管疾病[1],具有急性和自限性的特点,常发生于6 个月~5 岁的学龄前儿童[2]。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杨梅舌、皮疹、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充血和冠状动脉损伤等,其中冠状动脉损伤(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是川崎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3],20%~25%的川崎病患儿如果不经过治疗或干预的情况下会发生冠状动脉损伤并发症[4],严重者出现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血栓形成,从而引起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甚至猝死[5]。分析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和干预有利于降低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6]。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352 例川崎病患儿,其中并发冠状动脉损伤81 例,分析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的高危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352 例川崎病患儿,其中男226 例,女126 例;年龄8 个月~7 岁,平均年龄(3.62±1.23)岁。其中81 例在治疗后1 个月内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时确诊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患儿作为CAL 组,其他271 例治疗后1 个月未确诊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患儿作为NCAL 组。本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儿科学(第8 版)》关于川崎病的诊断标准[7]:发热>5 d,伴有下列5 项表现中4 项的患儿:a.急性期出现手足硬性水肿、掌拓红斑,恢复期出现指趾端膜状蜕皮;b.出现多形性皮疹;c.非化脓性的眼结膜充血;d.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且充血,呈草莓舌;e.颈部淋巴结肿大。②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心血管学组2012 年制定的《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中的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性病变诊断标准[8]:a.年龄<5 岁,但冠状动脉主干>3 mm,或者≥5 岁儿童冠状动脉主干>4 mm;b.冠状动脉局部内径较邻近处扩大>1.5 倍;c.冠状动脉内径Z 值≥2.0。排除标准[9]:①回顾性分析所需收集资料不全的患儿;②确诊川崎病时已经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患儿;③合并其他病毒感染的患儿;④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1.2方法 根据查阅教材及相关文献,筛选可能为川崎病患儿最终发生冠状动脉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作为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采集参数的参考。采集患儿年龄、性别、诊断时发热持续时间、确诊后是否使用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开始使用时间、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等指标作为分析参数。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352 例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情况 本院2015~2019 年收治川崎病患儿352 例,其中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为23.0%(81/352),2017 年开始较2015~2016 年显著下降,且2017~2019 年逐年下降。见表1。

表1 2015~2019 年352 例川崎病患儿及并发冠状动脉损伤情况(n,%)

2.2单因素分析 两组性别、年龄、发热持续时间、IVIG 开始使用时间、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69、7.819、6.825、5.933、5.629、5.837、5.060,P<0.05)。两组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血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单因素分析[n(%)]

2.3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男性)、年龄(≤2 岁)、IVIG 开始使用时间(>10 d)、红细胞沉降率(>100 mm/h)是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论

川崎病是一种儿科常见的急性出疹疾病,主要临床特征是系统性血管炎[10]。川崎病病情恢复缓慢,常伴血管内皮的病理性改变,从而可能导致多种类型的冠状动脉损伤[11]。严重的会进展为心肌缺血、梗死、坏死,甚至导致患儿死亡[12]。冠状动脉损伤是川崎病最危险且常见的并发症,也已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13,14]。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存在很多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及早进行干预,规范化防治,有利于减少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或改善冠状动脉损伤患儿的预后情况[15]。

本研究对本院2015 年以来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性别、年龄、发热持续时间、IVIG 开始使用时间、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69、7.819、6.825、5.933、5.629、5.837、5.060,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男性)、年龄(≤2 岁)、IVIG 开始使用时间(>10 d)、红细胞沉降率(>100 mm/h)是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这与王策等[16]、姜小云等[17]、唐文珏等[1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也与王卫平等[19]的《儿科学(第9 版)》一致。所以,对于<2 岁川崎病男性患儿,或者红细胞沉降率>100 mm/h 的患儿,要高度重视冠状动脉损伤并发症的发生,及时果断采取预防干预措施,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及时足量使用IVIG,这是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干预川崎病发展为冠状动脉损伤药物[20]。本院收治的外来务工者的患儿较多,这些患儿往往由于家长对川崎病疾病知识缺乏了解,导致未能及时就医,错过使用IVIG 的最佳时机,所以这部分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几率较高。本院2017 年开始针对外来务工家长进行一系列、多形式的川崎病科普教育,提升了外来务工家长对川崎病的识别能力以及及时就医的意识,所以2017 年开始本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几率较2015~2016 年明显下降。

综述所述,性别(男性)、年龄(≤2 岁)、IVIG 开始使用时间(>10 d)、红细胞沉降率(>100 mm/h)是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的高危因素,加强川崎病教育可以促使患儿及时就医,及早使用IVIG 进行干预,降低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回顾性川崎本院
手外伤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回顾性研究
微软进军“工业元宇宙” 川崎要用HoloLens设备制造机器人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重症监护室中合并肥胖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基于MIMIC-Ⅲ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在识别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索拉非尼治疗肝移植后肝细胞癌复发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回顾性评估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测小肝细胞癌的准确性
PDCA循环在降低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在学校招生工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