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CAG 方案治疗白血病的短期疗效观察

2021-06-24邹万强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11期
关键词:阿糖胞苷小剂量甲基化

邹万强

白血病是严重的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在急性患者中超过一半属于髓系白血病,往往预后不良,已经成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医学难题[1]。近些年来,遗传学的不断深入和研究发现,在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程发展过程中,DNA 甲基化异常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去甲基化药物被广泛应用到临床治疗中[2]。其中地西他滨就是主要的一种,患者经过用药治疗,能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在临床中小剂量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预激化疗方案(CAG)也被广泛应用,并且达到理想效果[3]。为了进一步提高患者病情缓解率,需要不断深入研究,找到更加有效、更加安全的治疗方案。基于此,本院筛选39 例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围绕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CAG 方案治疗效果展开研究,详情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本院收治的患者中选取38 例白血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双盲双模拟法分成实验组与参照组,各19 例。实验组:女8例、男11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4.72±7.79)岁;法、美、英分型系统(FAB)分型:M2 型6 例、M5 型10 例、M6 型3 例。参照组:女9 例、男10 例;年龄22~69 岁,平均年龄(44.58±8.16)岁;FAB 分型:M2 型5 例、M5 型12 例、M6 型2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就诊;经过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免疫学、骨髓形态学等确诊;在患者和家属知情状况下展开研究,并且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2排除标准 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治疗依从性差者;合并骨髓纤维化、血友病等血液系统疾病者;合并严重呼吸系统障碍者;合并严重感染者;合并精神系统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者。

1.3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支持治疗:①血红蛋白水平低于70 g/L 时滴注去白细胞的红细胞,血小板水平低于10×109/L 时滴注去白细胞的血小板;②如果有发热等感染症状,结合胸部CT 检查、曲霉菌半乳糖甘露聚糖及葡聚糖检测、血液及痰液培养结果,合理给予抗生素治疗;用药3 d 持续发热者,考虑真菌感染,给予抗真菌药物。

1.3.1实验组 采用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CAG 方案治疗:第1~5 天,静脉滴注地西他滨(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0067),每次剂量15 mg/m2,1 次/d;第3~6 天,静脉滴注阿克拉霉素(扬州奥赛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196),每次剂量10 mg/m2,1 次/d;第3~9 天,皮下注射阿糖胞苷(意大利:Actavis Italy S.p.A.,注册证号H20160403),每次剂量10 mg/m2,2 次/d;第3~9 天,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协和发酵麒麟株式会社,国药准字S200100631),每次剂量200 μg/m2,1 次/d;当白细胞计数>20×109/L 时停药,共计治疗1 个疗程。

1.3.2参照组 采用标准CAG 方案治疗:第1~4 天,静脉滴注阿克拉霉素,每次20 mg/m2,1次/d;第1~14天,皮下注射阿糖胞苷,每次剂量15 mg/m2,2 次/d;第1~14 天,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每次剂量400 μg/m2,1 次/d,共计治疗1 个疗程。

1.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0 天,进行骨髓象、血象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治疗效果评定,判定标准:完全缓解: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5%,骨髓水平恢复正常,中性粒细胞≥1.5×109/L,血小板计数≥100×109/L;部分缓解:中性粒细胞、血小板中的1 项没有达到完全缓解标准,骨髓原始细胞≥5%,比治疗前降低>50%;无缓解:骨髓象、血象均未达到部分缓解标准,或是更加严重。总缓解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进行胸部X 线、心电图、肝肾功能等检查,比较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心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发热、肺部感染、胃肠道反应等。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总缓解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2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各项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白血病在全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及35 岁以下人群患病率更高,造血功能抑制是主要表现,该病有着难治性、死亡率高的特点,临床中以化疗为主,能达到较好的病情缓解率,不过毒副作用会降低患者身体舒适度及耐受性,所以在提高疗效的同时控制毒副作用是医学界研究重点。在白血病治疗中CAG 方案是主要的化疗方法,其中阿糖胞苷通过和肿瘤细胞DNA 结合,对转录、复制产生抑制作用[4];阿克拉霉素能进入肿瘤细胞,对RNA 合成产生抑制作用,让细胞周期停留在G1和S 晚期,减缓细胞增殖速度[5];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促使白血病细胞从G0期进入S 期,提升幼稚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6]。由于白血病的产生与DNA 过度甲基化相关,它会让抑癌基因失活,进而加速病情发展[7]。地西他滨属于特异性去DNA 甲基化的药物,属于脱氧胞苷类似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DNA 甲基化转移酶,让DNA 甲基化过程受到干扰,达到去甲基化效果;甲基化逆转后,能激活转录因子,唤醒沉默的抑癌基因,促使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分化或是凋亡。相关研究发现,小剂量地西他滨通过磷酸化,能够进入白血病细胞DNA 分子中,和甲基化转移酶结合,使转移酶被降解,而没有被甲基化的DNA 会强化抑癌基因表达,让白血病细胞凋亡,最终达到治疗效果。如果在CAG 方案治疗的过程中,应用地西他滨,有助于增强阿糖胞苷细胞毒性,提升治疗效果。不过有学者建议为了合理控制毒副作用,可将地西他滨和小剂量CAG 方案治疗联合应用。此次实验研究中,实验组患者联合应用地西他滨和小剂量CAG 方案治疗,与应用标准CAG 方案治疗的参照组相比较,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总缓解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项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证实,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CAG 方案治疗,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同时,能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白血病患者应用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CAG 方案治疗,短期疗效显著,且用药安全性高,对预后改善有着较大帮助,值得在临床中大范围应用。

猜你喜欢

阿糖胞苷小剂量甲基化
小剂量喹硫平对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增效作用的比较研究
小剂量左甲状腺素对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效果及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分析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对全麻拔管期呛咳的影响
水囊联合小剂量催产素应用于足月引产的临床疗效观察
甲基苯丙胺改变成瘾小鼠突触可塑性基因的甲基化修饰
DNA甲基化与基因活性的调控
大剂量阿糖胞苷在小儿白血病巩固治疗中的应用及不良反应分析
减量HAG方案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应用IA方案和DA方案诱导缓解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观察
肝癌组织hSulf-1基因表达与其甲基化状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