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长度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对比
2021-06-24林加阳洪全李钿
林加阳 洪全 李钿
股骨转子间骨折主要是指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该部位血液循环丰富,骨折后愈合良好,而为确保最佳的恢复效果,需确保实施最适合的手术方法[1]。股骨转子间骨折主要是由于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引起,导致转子区疼痛、肿胀及下肢活动受限,下肢外旋畸形明显,若未能及时手术或手术效果不佳可能导致畸形愈合,因此需根据影像学检查明确骨折的类型和移位,制定可靠的手术方案[2]。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术广泛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但选择长钉或短钉尚存在争议,长钉固定需经过骨干峡部,易出现髓内钉与骨干间曲率不匹配情况,而短钉虽然不涉及股骨干峡部,但可能受到各种因素导致钉尾处骨干骨折,不同长度髓内钉均存在一定优势和不足,需结合实际病例深入研究。为此,本文对不同长度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1 月~2020 年5 月本院60 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髓内钉类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对照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52~75 岁,平均年龄(65.42±5.03)岁;其中左侧10 例,右侧20 例;AO/ASIF 分型:A1 型12 例,A2 型18 例。观察组男17 例,女13 例;年龄50~75 岁,平均年龄(65.52±5.25)岁;其中左侧11 例,右侧19 例;AO/ASIF 分型:A1 型12 例,A2 型18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手术禁忌证患者、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患者、病理性骨折患者、同侧股骨干骨折及下肢多处骨折患者等[3]。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新鲜股骨转子间骨折,AO/ASIF-A1/2 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Ⅳ级[3]。
1.2方法 观察组采用短钉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术治疗,髓内钉直径9~11 mm,股骨颈部曲度130°,髓内钉长度为170 mm。给予患者腰硬联合麻醉,仰卧位,牵引床实施股骨复位,C 臂引导下完成,确保复位良好。经股骨大转子进钉点纵向切口,钝性分离,显露股骨大转子,以大转子顶点或稍外侧作为进针点,置入导针进行扩髓,置入主钉,装置螺旋刀片,固定螺钉,置入1 枚远端锁钉。术后尽早开展康复训练,定期复查。对照组采用长钉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术治疗,髓内钉直径9~11 mm,股骨颈部曲度130°,长钉髓内钉≥200 mm。手术方法基本与观察组相同,远端锁定置入1~2 枚远端锁钉,术后尽早开展康复训练,定期复查。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部分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标准:无痛及异常活动,骨折线模糊,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功能测定下肢活动正常,连续观察2 周骨折不变形。②恢复效果,随访6 个月评价恢复效果,依据Harris 髋关节评分标准从疼痛、功能、急性及活动范围进行评价,满分100 分,优为90~100 分,良为80~89 分,可为70~79 分,差为<70 分[4];优良率=(优+良)/总例数。③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螺旋刀片移位、感染、钉尾部骨折、异位骨化、骨折延迟愈合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住院时间、部分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螺旋刀片移位、感染、钉尾部骨折、异位骨化、骨折延迟愈合发生率分别为6.67%、3.33%、0、3.33%、3.33%,与对照组的3.33%、6.67%、3.33%、6.67%、6.6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3两组恢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优良率为93.33%,与对照组的9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恢复效果比较[n(%),%]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增多,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明显增加,主要与老年人钙代谢障碍发生骨质疏松症有关,属于常见的髋部骨折。老年人很容易在跌倒时因为身体旋转,过度外展或内收,导致大转子直接撞击,继而发生股骨转子间骨折[5]。目前临床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多采用内固定术,以髓内固定应用广泛,如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术,而且近年来髓内钉选择多采用长钉,认为可规避断钉固定可能出现的钉尾部骨折风险,降低术中及术后继发性骨折,而钉尾部骨折作为属于常见且难以处理的并发症,若能够有效预防,利于预后[6]。但随着长钉应用的开展,发现术后钉尾部骨折发生率并未明显降低,难以体现治疗优势,尤其骨质疏松患者发生率较高。长钉和短钉固定术治疗均可能发生钉尾部骨折,其中长钉术后骨折需采取附加钢板固定,固定效果差,术后制动时间长,影响恢复效果,而短钉术后骨折可采取长钉固定,固定效果好,利于术后尽早康复训练[7]。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术中长钉和短钉的差别主要为髓内钉的绝对长度与远端交锁装置的外形,理论上伴累及转子下区的转子区骨折采取长钉固定可获得最佳固定效果,但临床实践发现,长钉在其他骨折位置也应用普遍,且未获得明显优于断钉固定的效果,而且与断钉固定相比,长钉治疗复杂度更高,延长术中扩髓距离,增加出血量,延长手术时间[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住院时间、部分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螺旋刀片移位、感染、钉尾部骨折、异位骨化、骨折延迟愈合发生率分别为6.67%、3.33%、0、3.33%、3.33%,与对照组的3.33%、6.67%、3.33%、6.67%、6.6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3.33%,与对照组的9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术采取长钉固定与短钉固定远期效果相近,并发症相近,而且短钉固定操作相对简单,缩短扩髓距离,出血量少,长钉固定无明显优势。需注意,针对发生并发症患者对症处理如感染必要时内置物取出,钉尾部骨折可采取微创固定系统钢板固定。
综上所述,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应依据骨折位置及类型选择长钉或短钉,多数患者疗效无明显差异,而短钉具有操作简单、出血量少优势,未增加术后骨折风险,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