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梭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2021-06-24刘俊枫
刘俊枫,李 刚,伏 慧,王 文,马 红,贾 伟
(1.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银川 750001;2.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学实验中心,银川 750004)
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是一种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专性厌氧、有芽孢的粗大革兰阳性杆菌,是院内导致胃肠炎相关感染的重要原因[1]。临床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主要引起患者腹泻不适,严重者可导致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PMC)、中毒性巨结肠、肠坏死,甚至危及生命[2]。本地区CDI的临床特点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CDI患者临床特点,为临床早期筛查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确诊为CDI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CDI诊断参照《成人和儿童CDI临床实践指南:2017年美国传染病学会和美国医疗保健流行病学学会更新版》[3],CD培养鉴定流程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4]操作进行,最终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鉴定到种。
1.2 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已确诊为CDI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一般情况、标本类型、科室分布、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以中位数与四分位间距表示,即M(P25~P7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16—2019年我院共检出24株CD,剔除了同一患者同一部位分离株,共21例CDI患者。其中男性12例(57.1%),女性9例(42.9%),平均年龄(60.0±17.2)岁,≤44岁4人,45~59岁6人,≥60岁11人(52.4%)。21例患者均间断出现腹泻不适;18例患者出现发热,其中低热6人,中度发热10人,高热2人。
2.2 标本类型与科室分布
CD在粪便标本中检出19例(90.5%),在血液标本中检出2例(9.5%)。其中以消化内科中检出率最高,占33.3%,ICU次之,占23.8%,其他分别在呼吸内科、急诊科、神经外科、肾脏内科和特需病房各检出1例。
2.3 基础疾病组成
21例患者均患有一定的基础疾病,合并两种及两种以上基础疾病者占76.2%(16/21),其中患有肺部感染与消化系统疾病者的比例最高,分别为11例(52.4%)和15例(71.4%)。其他为高血压9例(42.9%)、脑卒中7例(33.3%)、外伤或手术7例、心血管疾病6例、肾脏疾病4例、恶性肿瘤4例、糖尿病3例、血液系统疾病3例。
2.4 实验室检查结果
粪便常规结果显示:水样稀便2例(9.5%),稀软便14例(66.7%),黏液便5例(23.8%)。18例(85.7%)隐血试验阳性,13例(61.9%)可见脓细胞。血液检验指标示:白细胞计数(WBC)(10.4±8.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7.6±7.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3.7±19.8)%,血红蛋白(110.5±15.2)g·L-1;C-反应蛋白(CRP)22.0(2.8~123.5)mg·L-1;血钾(3.7±0.6)mmol·L-1,血钠(138.7±3.9)mmol·L-1,血氯(105.1±5.5)mmol·L-1,白蛋白(30.0±7.5)g·L-1。
2.5 结肠镜下观察和组织病理变化
因大多数患者基础状态较差,不能耐受结肠镜检查,或其他原因拒绝行该项检查,仅有5例行结肠镜检查,其中1例病变典型,可见结肠广泛附着黄白色簇落样分泌物,局部黏膜糜烂,见图1A。组织病理观察显示:直肠黏膜组织显示中度慢性炎症,部分区域可见组织坏死,见图1B。其他4例仅显示肠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消失、黏膜粗糙呈颗粒状,散在点片状糜烂及浅溃疡等征象,未见典型斑片状伪膜。
图1 CDI患者肠镜及病理图片
2.6 CDI临床特征分布
根据相关文献[5-7]报道的CDI可能发生的影响因素,我院检出的21例患者一般情况、风险性操作及服用相关药物等CDI感染影响因素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21例CDI患者临床特征
2.7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使用抗菌药物≥7 d者15例(71.4%),其中最常使用的为头孢菌素类[13例(61.9%)],平均时长18 d;其次是喹诺酮类[10例(47.6%)],平均时长8.5 d。
表2 CDI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3 讨论
1935年,Hall和Toole等[8]在健康新生儿粪便中分离出CD。1978年,George等第一次报道CD与PMC有关。目前认为,临床上50%~70%的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和几乎全部的PMC是由CDI引起[9]。近年来,高毒力株核糖体027型引起CDI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10],但以欧美为主。CDI发病在以东亚为主(19.5%)的亚洲地区也呈上升趋势[11]。有研究[12]报道中国香港CDI感染主要为75岁以上老年男性患者,本组病例年龄>60岁患者11例,占52.4%,可能与年老基础疾病较多有关,男性(12例)虽多于女性(9例),但其差异有待后期更多病例分析。金大智等[7]报道,在华东地区筛查出CDI感染者397例,均以轻、中度感染为主,本研究中患者WBC、CRP等炎症相关指标显示仅轻度升高,与文献[3]基本相符。本研究中有5例接受肠镜检查,仅1例可见典型白色斑片状伪膜,可见依靠肠镜辅助诊断CDI仍具有一定的困难,现仍主要靠粪便培养分离CD来诊断;但粪便培养困难且耗时长,PCR等方法正逐步完善。CDI在中国大陆基本以散发为主,其发病率和致死率的报道相对少见[7],也许与我国CD筛查体系不尽完善有关。
本调查显示肺部感染11例(52.4%),抗菌药物暴露≥7 d者15例(71.4%),首先,可能与重症肺炎患者常需要机械通气有关,有研究[5]显示,机械通气是CD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其次,机械通气时或者重症患者为了防止应激性溃疡,常需要使用PPI,这也可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CD感染发生率增高[6];另外,肺部感染需要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这更加剧了肠道菌群失调,为CD的大量繁殖提供条件[13]。Slimings等[14]发现导致医源性CDI的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菌素和克林霉素;而本调查显示使用克林霉素很少,多使用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药物,可能与国内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的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居高不下有关,喹诺酮药物能很好地覆盖这部分革兰阴性菌,而克林霉素主要针对革兰阳性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欧洲2010—2013年的一项研究[15]表明,血液科、消化科和肾内科为CDI高发科室,分别为3.29%、2.5%和2.46%,本研究中血液科和肾内科CD检出却很少,而主要集中在消化内科(33.3%),可能与血液科与肾内科送检标本较少或对待CDI意识薄弱有关;本研究还显示使用PPI者13例(61.9%)、使用调节肠道菌群药物11例(52.4%)、肠外营养治疗>3 d者13例(61.9%),消化科患者存在消化道疾病破坏肠道黏膜,而长期使用PPI、肠外营养等可导致胃肠道菌群紊乱,进一步增加CDI感染风险。但本研究中进行胃肠镜检查(19.0%)、使用导泄剂(14.3%)、使用促胃肠动力药(23.8%)等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及菌群平衡的因素相对较少,国内外尚缺乏此方面的研究,影响肠道菌群平衡的因素很多,这需要综合考量以及未来科研学者进一步研究探讨。有研究[16]显示,长时间住院可增加CD的定植风险,本组病例平均住院天数(30.3±25.6)d,这可能与医院环境中遍布的CD菌株有关,消化内科患者因病情容易复发,多有反复住院史,而这些患者有着更多的CD的接触机会。但本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病例少,且局限于本院收治,有待今后进一步对分离CD菌株进行核糖体分型和研究其携带毒力基因区域特征进行完善。
综上所述,对于有长期住院经历、患有胃肠道疾病与使用PPI等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老年患者,尤其是长时间暴露在头孢类广谱抗菌药物下的患者,应警惕CD感染的发生。医务人员应加强对住院期间相关患者的筛查,及时确诊是否患有CDI,规范使用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