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弯曲管磨粒流加工数值模拟研究
2021-06-23尹洪超翟镇德
尹洪超 刘 宵 翟镇德 穆 林
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大连,116024
0 引言
随着工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机械零件的加工制造有了更高要求,其中表面粗糙度是零件加工过程的一项重要指标。降低零件的表面粗糙度有利于减小摩擦、降低磨损、提高机械工作效率等。传统的减小表面粗糙度值的方法主要有机械法和化学法。机械法是通过砂纸、砂轮等硬度较高的固体打磨被加工材料的表面[1],从而达到表面抛光的目的。化学法是通过化学试剂与被加工零件表面发生化学反应,使表面不平整的凸出的部分优先溶解,从而达到降低表面粗糙度的目的。无论是机械法还是化学法,都存在加工工艺的局限性。对于复杂曲面、狭窄空间等零件表面,采用传统的加工工艺很难达到给定的表面粗糙度要求,而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磨粒流加工工艺可有效解决此类表面的抛光加工问题。
磨粒流加工本质上是一个固液两相流问题,在许多工业过程中都涉及到两相流引起的磨损问题。如何雅玲等[2]研究了锅炉内高温烟气对换热器壁面的磨损现象;王坤等[3]、李昳[4]、殷华锋等[5]分别研究了固液两相流对异径管、离心泵、搅拌罐的侵蚀磨损问题。研究管道内固液两相流的流动特性,对于预防和减少壁面磨损、粗糙壁面抛光等有重要意义。
磨粒流的加工特性与流速、压力、磨粒浓度等诸多因素有关[6-8]。李俊烨等[9]研究了共轨管、喷嘴小孔、整体叶轮等不同零件的磨粒流加工过程特性;ZHANG等[10]研究了夹具表面形状对磨粒流加工的影响;CHENG等[11]研究了磨粒流加工的磨削机理,提出了改进的Preston方程。总体来说,磨粒流加工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流体特性、磨粒性质、力学特性、流道及夹具特性。
细长圆管作为输送高速流体、高压气体等介质的通道,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本文以某船用高压氧气管道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弯曲角度的细长圆管内表面抛光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重点分析了流体特性和磨粒性质两类因素对磨粒流加工过程的影响,从而为降低高压氧气输送时的压力和速度损耗提供理论支持。
1 固液两相流的数学模型
计时鸣等[12]以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VOF模型进行了低浓度磨粒流的数值模拟。为研究较高浓度的磨粒流加工特性,本文选择欧拉方法,将流体相与固体相均视作连续相进行模拟计算,假设流体为不可压缩流体,连续方程和动量守恒方程分别为
(1)
式中,ρ为流体密度;t为时间;u为速度矢量;i为规定方向,j为垂直于i的方向,ij表示i方向与j方向的相互作用;xi为i方向的坐标;xj为j方向的坐标;p为压力;τ为剪切应力张量;gi为i方向的重力加速度;Fi为其余的体积力。
湍流的求解方程分为湍流动能方程和湍流耗散率方程:
式中,k为湍流动能;μ为流体黏度;μt为湍动黏度;σk为湍流动能的普朗特数;σε为湍流耗散率的普朗特数;Gk为由平均速度梯度产生的湍流动能;Gb为浮力产生的湍流动能;ε为耗散率;YM为可压缩湍流脉动膨胀对总耗散率的影响;C1ε、C2ε、C3ε为经验系数,本文取C1ε=1.44,C2ε=1.92,C3ε=0.09。
湍动黏度μt和平均速度梯度产生的湍流动能Gk由下式计算:
式中,Cμ为经验常数,本文取Cμ=0.09。
能量输运方程用来求解流体及固体域的温度场,形式如下:
式中,E为单位质量的能量;keff为有效传热系数,keff=k0+kt,k0为介质传热系数,kt为根据湍流模型确定的湍流传热系数;T为温度;h为焓;Jm为物质m的扩散通量;τeff为有效剪切应力张量;Sh为热源。
等号右边四项分别表示能量输运的传导项、扩散项、黏性耗散项以及热源项。
单位质量的能量E和管壁的固体域导热方程分别为
式(9)中,等号左边第一项为非稳态项,第二项表示固体旋转或平移运动的热传输,右边两项分别为固体导热项和热源项。
2 物理模型及模拟设置
2.1 物理模型
本文的模拟对象为6种不同弯曲角度的弯管,弯曲角度α分别为15°、30°、45°、60°、75°、90°,管长1 m,外径D=18 mm,内径d=9 mm。图1仅展示了α为30°、60°、90°的管型。流体的第一相为水,第二相为SiC固体颗粒。选择的模拟软件为FLUENT18.2,对几何模型划分网格如图2、图3所示,分别为流体域和固体域,并对流体域及弯管肘部进行网格加密,网格数约为204万。
图1 不同弯曲角度的弯管物理模型
图2 肘部网格划分
图3 入口处网格划分
2.2 模拟参数设置
首先估算雷诺数,Re=ρvdh/μ,ρ取998.2 kg/m3,v为流体的速度,取v=10 m/s,dh为圆管的当量直径,取dh=9 mm,μ取1.003×10-3kg/(m·s),计算得Re=8.9×104。当速度增大时,雷诺数会随之增大,该雷诺数为本文模拟工况中的最小雷诺数,故判断管内流动状态为湍流状态。选择标准k-ε湍流模型,并开启能量方程。多相流方程选择了Mixture两相流模型,这是由于模拟中所用的两相流流体的第二相磨料浓度为10%~30%,且模拟过程未发生相变,Mixture两相流模型是基于欧拉方法的流动模型,更适合高浓度的两相流模拟,而VOF模型、DPM模型均不符合计算条件,模拟结果的准确性较差。
稳态模拟的入口边界条件为速度入口(velocity inlet),主相为水,第二相为SiC颗粒,磨料浓度用颗粒体积分数η表示,磨料参数见表1。出口边界条件为自由流出口(outflow)。管壁的物理参数取值见表2,内壁开启黏性热计算,用以计算流体与壁面摩擦的产热。外壁面设置为对流换热表面,表面传热系数取20 W/(m2·K),用来模拟暴露在空气中的自然对流换热。
表1 磨粒流参数
表2 管壁参数
为研究磨粒流加工过程中的热量积聚情况,本文选取α= 45°的管型,在入口流速vin=30 m/s的工况下进行非稳态的模拟研究,时间步长为10 s,模拟时间为1 h。
2.3 无关性及准确性验证
使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时,网格数量会影响计算的精度,这里对网格无关性进行了验证,结果如表3所示,表明计算偏差在可接受范围内,可以认为计算结果与网格数量无关。此外,FLUENT软件中的不同湍流模型是对实际湍流作用的简化,因此验证本文使用模型的准确性是必要的。这里选用李俊烨等[9]对喷嘴小孔的模拟及实验结果作为对比,验证结果见图4,可以认为本文采用的湍流模型是准确的。
表3 网格无关性验证
图4 模型准确性验证
3 结果分析
3.1 入口流速对局部压差的影响
Preston方程[13]用于描述工件表面材料去除量:
(10)
其中,kP为Preston系数,与加工过程的诸多因素有关,切削量(即材料去除量)Δz与加工时间t、速度v、压力p成正比。设置入口流速为定值,以p的分布反映切削量的大小。
分别对局部压力和进出口压力进行分析,这里局部压力是指管子的弯曲部位内壁的压力,见图5。将内壁曲率小处称为内侧(此处压力记为pin),曲率大处称为外侧(此处压力记为pout),这里截取了弯曲部位前后各25 mm的长度和弯曲部位,在弯曲部位使用流道长度描述坐标位置是不准确的,为了保证管壁的内侧与外侧一一对应,图5的横坐标在弯曲部位使用了弯角β来描述流道长度,图1中标注了在α=60°时,弯角β的角度划分。由伯努利原理可知,流体流速快的部位压力小,管子内表面靠近内侧的流体流速大,而靠近外侧的流体流速小,因此在内壁内侧产生了收缩效应,导致内、外侧出现了较大的压力差。在实际的磨粒流加工过程中,为保证壁面粗糙度尽可能均匀,需要避免较大的压力差出现。
(a) α=15°
根据Preston方程,材料的切削量与pvin的整体作用效果有关。本文对pvin的整体效果也进行了研究,定义λ=pvin来反映磨削程度,管壁内侧记为λin,外侧记为λout。以45°弯管为研究对象,结果如图6所示,与p-L图不同的是,λ-L图在弯管肘部的前、后部也出现了差值,见图6中A、C区域。这是由于管壁外侧的流速先减小后增大,管壁内侧的流速先增大后减小造成的。但管子内外侧的磨削差异主要仍发生在肘部,即B区域,与图5对比发现,这主要是由于p的局部差异导致的,因此主要对p展开讨论。此外,根据λ的变化趋势可知,对弯管的进出口进行加工可以使A、C区域的差异抵消,从而仅在弯管肘部的B区域有较大的磨削差异。
图6 弯管局部λ的变化趋势
图7所示为磨料浓度η为10%时的局部压力差随入口流速的变化曲线。由图7可看出,入口流速是影响局部压差的主要因素,这是由于水的初始流速越大,动能越大,从而压力越大。从管子的弯曲角度看,在管子弯曲角度小于30°时,增大管子的弯曲角度会导致局部压差有较为明显的增大。管子的弯曲角度在30°~90°之间时,局部压差受局部弯曲角度的影响较小。在管子弯曲处,由于流道形状改变造成的局部阻力使主相水和第二相SiC颗粒在内壁的内、外侧发生不同形式的碰撞,这种碰撞的不均匀性是导致内外侧压差的根本原因。
图7 磨料浓度η=10%的局部压差
磨料浓度η为10%时的管子进出口压差见图8。局部压差最高可达进出口压差的23.94%,且局部压差的最大绝对值为0.56 MPa,在实际的磨粒流加工过程中不会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性。
图8 磨料浓度η=10%的进出口压差
3.2 磨料浓度对局部压差的影响
湍流动能反映了流动发展成为湍流或维持湍流状态的能力,其表达式为k=1.5(uI)2,湍流强度I=0.16Re-1/8,u是平均流速。层流流动中,只有靠近壁面的流层起到了磨削作用,而湍流流动的相邻流层之间会出现滑动、混合以及涡团,流体微团的流动表现出不确定性。湍流的产生使得远离壁面的流层也有机会与壁面接触,因此会达到比层流更好的磨削效果。
表4~表6分别为磨料浓度η为10%、20%、30%时的局部压差及进出口压差。压差随着磨料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这是因为固体颗粒的增多会导致两相流体更具黏滞性[14],对磨粒运动的约束能力提高,使颗粒与壁面碰撞的次数增多,导致壁面受到的压力增大,局部压差和进出口压差也同样增大。总体来看,在磨料浓度明显增大时,局部压差的增长并不显著。从湍流动能的角度分析,湍流动能描述了颗粒与壁面碰撞时具有的能量,其值越大,说明磨粒对壁面的磨削作用越强。
表4 磨料浓度η=10%的压差
表5 磨料浓度η=20%的压差
表6 磨料浓度η=30%的压差
图9为湍流动能的分布云图。这里以入口流速30 m/s的45°弯管为例进行分析。磨料浓度由10%提高至20%时,壁面处的湍流动能有一定提高,而浓度由20%提高至30%时,湍流动能的提高并不明显。这是由于随着磨料浓度的增大,
(a) η=10%
流体的黏滞性增加,流动性则会降低,虽然颗粒与壁面的碰撞次数增多了,但是每次碰撞所传递的动能在降低,从而可以预测,高浓度下的磨粒流加工效果会变弱。
3.3 加工过程中的产热分析
本文选取的模拟壁面均为非光滑壁面,固体颗粒与壁面的碰撞会产生一定热量。图10 为不同磨料浓度下管子肘部的温度分布云图。仍以45°弯管、入口流速30 m/s为例进行分析。由图10可看出,磨削过程中有热量产生,流体流经弯曲处时局部的磨料浓度分布不均匀,速度也发生改变。摩擦产热量由磨料浓度、压力、流速共同决定。磨料浓度越高,与壁面接触摩擦的几率越大、时间越长,从而产生更多热量;压力会影响固体颗粒对壁面的挤压力大小,挤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从而压力升高,产热量增多。流速大小会影响颗粒与壁面摩擦的剧烈程度,流速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但是积聚在管壁的热量并不多,这是由于导热介质水的比热容较大,流体流速较快时,颗粒与壁面、流体与壁面摩擦产生的热量迅速随水的流动被带走,因而热量积聚使管壁温度上升不足1℃。在实际的磨粒流加工中,可以忽略磨料浓度变化导致的管壁温度的变化,以及此温度变化对加工过程的影响。
(a) η=10%
图11为45°弯管不同流速及磨料浓度下的管壁温度升高量云图。由图可见,流速是影响热量积聚的主要因素,因为流速不仅影响了产热量的多少,还影响了热量的散失趋势;而磨料浓度仅仅影响了热量的产生过程。此外,产热的原因不仅是颗粒与壁面的摩擦,还存在一部分由流体的黏性产生的热量,因此提高磨料浓度,管壁温度的升高并不显著。
图11 45°弯管温度升高量云图
4 结论
(1)建立了磨粒流打磨不同弯曲角度细长圆管的固液两相流模型,开展不同条件下的磨粒流数值模拟研究,得到入口流速、磨料浓度、弯曲角度等参数对管内压力分布、颗粒迹线以及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
(2)入口流速是影响流体在壁面处压力变化的主要原因。入口流速小于30 m/s时,形成的管内局部压差较小,在实际的磨粒流加工过程中应选择较大的流速以提高加工效率。
(3)磨料浓度也会影响流体在壁面处的压力。磨料浓度在10%~30%范围内增大时,局部压差和湍流动能的增长均不显著。但是增大磨料浓度会提高加工成本,同时也会增加两相流体的循环装置堵塞、磨损加重的风险,可以使用低浓度的磨粒流进行实际加工。
(4)在300 K的加工环境下,以水为介质、SiC为磨粒进行磨粒流加工,加工过程中积聚的热量和温度变化均较小,由温度变化导致的磨料性质的变化较小。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可以忽略温度变化对加工过程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