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代新闻业演进的技术动因

2021-06-22周桦

今传媒 2021年5期
关键词:演进动因技术

周桦

摘要:从古到今,技术和传播形式一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互相互通的交往形式,使得中国新闻业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已有的研究大多只从一个角度思考中国近代新闻业演进的技术动因,缺乏对中国近代技术的整体视角的探讨。本文将从印刷技术、通讯社、摄影技术、编辑方法、广播、电报、电话、传真入手,进一步探讨技术对中国近代新闻业演进的作用。

关键词:近代新闻业;技术;动因;演进;发展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5-0136-03

一、引言

中国新闻学术界对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描述用词为“百花齐放”。中国近代新闻业指的是,1840年至1949年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脉络[1]。目前,中国新闻史研究范围广、视角新、史料也非常丰富,但对中国近代新闻业演进的动因研究较少。虽已有部分学者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开始从政治变动、经济发展、文化继承、读者需求等角度进行研究,但其中对技术动因的研究尚有欠缺,因此本文以通过梳理各个技术因素来对中国近代新闻业的演进进行一个梳理。

二、中国近代新闻业演进的技术动因

(一)印刷技术对中国近代新闻业的影响

与印刷技术息息相关的三个核心物品是:印刷机、纸张、油墨。接下来本部分将分别论述这三个物品对中国近代新闻业演进的推动作用。

鸦片战争之后来华的西方人,来自已经过工业革命洗礼的发达国家。印刷机在其它枪炮面前显得更像是一个平和的物品,这也使印刷机更容易被中国人所接受。金属活字很早就被中国人发明,1853年由西方人创刊的《遐迩贯珍》是中文报刊使用铅活字印刷时代的开始[2]。但是由于当时纸张缺乏,报纸的供应能力不强,从1891年中国报纸开始效仿西方,从油光纸单面印刷改为双面印刷[3]。这样做不但可以增加新闻内容的版面,也可以节约成本。印刷技术不但提升了报纸的时效性,也提升了报纸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报社开始实行夜班编辑制,更好地保证了报纸的出版和内容。

(二)通讯社翻译稿造成宣传错误

早期,路透社在中国享有独家权利,中国报道一般只有一两条新闻,在所有重大事件的报道当中,全都体现出英国的意识形态。这种情况使中国报界的知识分子强烈不满,因此有一些爱国之士提出要中国政府牵头来办报纸。

在中国近代的报社中,有过因购买日本通讯社的新闻导致出现一系列负面影响的情况。在抗日武装的时候,日本的通讯社污名化中国军人,使用如“麻匪”被剿灭的语句[4],这种宣传立场就是错误的。1924年,国民党建立了自己的宣传部门,取名为中央社。蒋介石掌权之后给中央社每月2 000~3 000元的补贴,且这个费用是和交通部共用的,所以要求当时有事一定要长话短说[5]。随后,国民党又提出和英法通讯社互换新闻。中国通讯社提供的内容大多为中国内部灾荒、战乱等,阴暗面较多,使国际上的一些通讯社对中国的形象形成了不良印象,这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语言运用上的差异。

(三)新闻摄影还原历史时刻

摄影这一大类包含艺术摄影、人像摄影等,但这里探讨的摄影指的是新闻摄影。新闻摄影讲究真实性、时效性,把新闻摄影照片放在报纸中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记录当时的情况。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那时摄影技术才刚刚诞生不到1周年。摄影技术传入中国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844年,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耆英,他在呈送给皇帝的奏折中提到“小照”[6],随后就有文字记载摄影技术在中国逐渐扩散开来。1848年法国人艾吉尔,在中国澳门拍摄的照片刊登在《中国旅行报》上[7],其实当时《申报》也拍摄了照片,但没有把拍到的照片放在报纸上[8]。澳大利亚人莫理循在中国的大量拍摄,直接使他成为《泰晤士报》在中國的特派记者,在这以后他记录了中国20多年的影像资料[9]。

至此以后摄影技术不断改进,1907年《神州日报》开始刊登摄影照片。此后,刊物的种类也随之增加。例如,专门的摄影通讯社:中央写真通讯社、中央新闻社会学部。而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也有许多有名的新闻摄影记者,如沙飞、方大曾等。

(四)《大公报》的编辑方法创新

中国近代报纸在编辑方法上进展一直较为缓慢,从最初的书册式和竖排逐渐演变。19世纪50年代报纸在编辑上才出现了标点符号或者断句、停顿等标号,或者在一句话的末尾画上一个圆圈用于表示一句话的结束。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报纸开始试着两面印刷、分栏、加点,才初步有了现代报纸的雏形,但是整体的编排依旧十分简单[10]。这种单一的排版形式直到《大公报》的编辑方式改变才有了进展。

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一些报纸在版面设置上有了明显的变化。新的编辑方法最早在《大公报》上出现,这种新的编辑方法充分调动编辑和记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报纸开设深度报道的版块[11]。《大公报》的编辑方法讲究标题长短、字号大小、显性语言的运用。早期的《大公报》还是采用类似于书册的排版形式,但是经过编辑方法的改变之后,《大公报》把重要内容字体变大,把报名放在了最右边。这都可以看出当时《大公报》编辑方法的变化。

(五)广播成为大众娱乐首选媒介

广播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新闻传播工具。我国第一座自办广播电台出现在1926年,是由刘瀚创办的哈尔滨广播电台[12]。在当时,对于报业来说,广播是一个新媒体,给当时的报业带来也不小的冲击和震动,但是报业也依旧生存了下来。

从受众方面来看,广播不需要识字就可以通过听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对于当时大多不识字的老百姓来说,他们也有了一个获取信息的渠道。其次从两种媒介的价格上来说,报纸的价格十分便宜,是老百姓们能够消费得起的一种方式,但是当时才刚出现的广播十分先进,价格也十分昂贵。从内容上来说,报纸的内容根据受众进行了细分,他们会迎合自己的受众来刊发报纸,但对于广播来说,它的内容更适合于大众,例如,百货公司会利用广播来播放戏曲、音乐。当时两者能够共同存在说明它们各自有各自的传播优势,各自有各自的受众群体,实现了差异化经营。

(六)传真技术在柏林奥运会大放光彩

新闻传播技术的演进常常伴随着传播技术的更迭,这种技术的更迭可能会导致传播效率的提高和传播观念的革新。20世纪20年代传真技术传入中国[13],之后中国近代报刊上陆续出现了介绍传真的文章。上海《政艺通报》《万国公报》《世界》画报都先后发文介绍传真的工作原理、特点及未来在商业、新闻业中运用的巨大前景。当时国民对传真的叫法多种多样,大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最早多用“电传笔迹”“电传照相”“电传像”等词语来描述传真[14]。

要说传真技术在新闻业中大放光彩的一笔,那就必须提到1936年在德国柏林举办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规模最大的一次奥运会。专职的摄影记者罗谷荪拍摄了大量的图片为《申报》的《第十一届世界运动会画报》和《大公报》每日画刊栏刊登的《第十一届世界运动会特辑》提供了大量图片资料。他们利用传真照片弥补了未到场的缺憾。在政府的推动和鼓励下,传真电报很快被用于新闻传播事业。尽管这种使用还不是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常态行为,但是却蕴含着发展传统新闻业的巨大能量。

(七)电报新闻催生“倒金字塔”新闻写作

方式电报这一外来技术在洋务运动的兴起中逐步被世人知晓,洋务派中的改革派崇尚“西学为用”。电报开启了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新篇章。《字林西报》和《申报》等近代报刊业都逐渐开始使用电报这一技术来接收和传播新闻,推动了近代新闻业的发展[15]。

由于电报费用比较昂贵,每字一角钱起,并且还会根据路程的远近再定最后收费的标准[16]。电报解决了报刊最基本的技术需求,但当时电报机比较稀少,在加上战争期间电报的信号不太稳定,這就要求通讯员在发送电报时一定要首先发送重要的事实,倒金字塔式的写作方式在这里也为后来的新闻写作模式奠定了基础。

(八)电话与电报结合增加信息接收的准

确度1899年中国开始建设电话工程,1900年第一部市内电话在南京问世,1905年国内长途电话开通[17]。在徐宝璜的《新闻学》中就有提到“电话采集之法”专门论述了电话新闻的重要性。但是当时电话技术还不太成熟,利用率也不太高。所以当时的大报上海《时报》也只有两部电话,一部在主笔房间,一部在营业部,《申报》和《新闻报》这两个报社稍微多一些,但是也绝不像当时的日本报社那样,每一位记者的桌上都拥有一部电话。在中国,有的报社会把电话和电报结合起来使用,以增加消息的准确度。

电话对当时的新闻事业作出了不小的贡献。电话增加了新闻的采访渠道和传播渠道,克服了当时电报因技术原因导致的消息不清晰的情况,也避免了电报还要再次破解译码的环节,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到中国现代,不少报社及电视栏目都还依赖于电话,把电话作为与读者和观众之间联系的桥梁,“热线电话”直到现在新媒体兴起之后才逐渐淡出老百姓的视野。

三、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印刷技术、摄影技术、广播、电报、电话等多个方面分析了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技术对中国新闻业的作用。技术与观念的互动促进了新闻业的进步,加快了我国报业的现代化进程。

从古到今,技术和传播形式一直紧密联系在一起。纵观中国近代技术对新闻业的影响,新闻业的规模在技术的推动下不断扩大,由于技术带来的便利,新闻的时效性不断增强,报刊的种类增多。为了争夺受众,不少报刊开始更新编辑方法和内容书写方式,从而要求新闻从业人员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为受众呈现一个更好的报刊。新闻的发行流通方式也加大了新闻业的影响力。技术的改变带来媒介的更新换代,每一次新闻业的进步都离不开技术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宗义.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态势:一个文献综述[J].重庆社会科学,2013(9):54-60.

[2]范军.作为“出版史”的中国近现代报刊史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6(6):141-147.

[3]陈志强.“综合编辑法”与中国近代报纸新闻的转换[J].中国出版,2009(Z3):116-118.

[4]王润泽.技术、制度与新闻的互动——民初通讯技术的现代化与新闻业的发展[J].国际新闻界,2007(11):63-68.

[5]王润泽,余玉.技术与观念的互动:民初传播技术进步与新闻业务发展[J].国际新闻界,2016,38(3):133-150.

[6]朱永明.图像新闻出版史研究的里程碑——评《中国近代图像新闻史:1840-1919》[J].中国出版,2012(22):78-79.

[7]范文霈.中国近代摄影新闻的兴起[J].新闻记者,2008(11):78-81.

[8]许峰.藏在图画里的中国近代新闻出版史——以上海《图画日报》为考察中心[J].编辑之友,2015(1):94-98.

[9]韩丛耀.中国近代图像新闻传播的兴起与发展[J].江海学刊,2010(3):210-215.

[10]倪延年.论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1):121-131+163-164.

[11]沈毅.关于近代新闻史研究的几点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45-46.

[12]黄瑚.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J].新闻大学,2007(1):44-50.

[13]万京华.中国近代新闻通讯业的历史源起[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3):41-45.

[14]王明亮.传真技术传入中国考:兼述其在新闻事业中的应用[J].国际新闻界,2013,35(9):154-161.

[15]李煜.传播史视阈下晚清电报的官督商办[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5):47-53+115.

[16]邓绍根.论晚清电报兴起与近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7(4):73-80.

[17]李红祥,刘兴豪.进化论与中国近代新闻历史书写[J].编辑之友,2016(2):84-88.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演进动因技术
课程思政的动因、理路以及堵点治理
论我国死刑制度的演进及其发展趋势
基于企业营销理念演进的道德营销探讨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
当前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演进及发展探析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星系的形成与演进和宇宙的膨胀现象及暗物质与暗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