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局部到整体:STEM+撬动学校课程变革
2021-06-22祝庆王雪华
祝庆 王雪华
为推进上海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上海市闵行区纪王学校与史坦默国际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合作开展城乡学校互助成长项目,以项目为契机,以STEM+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为载体,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教师创新教育理念,促进学校课程的整体变革与内涵式发展。
纪王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原小学部已有100多年的办学历史。作为一所农村学校,学生基本来自本地农村家庭。由于城镇合并,原纪王镇、诸翟镇、华漕镇合并统称为华漕镇。同时,由于学校处于大虹桥开发地域,面临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学校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我是谁”和“我要成为谁”。纪王镇虽然会消失,但我们希望纪王农耕文化之根能够以新的方式留存下来。
STEM+教育是现代国际创新教育新兴的实践范式,通过对实际问题的项目化、主题化的学习,打破学科边界,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的提升。学校处于“华漕镇国际化教育生态区”,周边国际学校的STEM创新实验室资源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实践体验。基于上述背景,学校开始探索与实践留存纪王农耕文化特色的“一米农园”创新课程项目。
架构本土特色的创新课程研发体系
“一米农园”创新课程设计采用分步推进的策略——第一步先确定核心知识,第二步将其转化为驱动性问题,第三步设计高阶认知策略,第四步开展学习实践并整合相关技术,第五步明确最终的成果形式和公开方式,第六步设计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提升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二年级融合自然学科中《种子的萌发》、语文学科中《植物妈妈有办法》等课程知识,以“种子飞行器”为主题,通过“凤仙火箭”“种子旋转飞行器”“蒲公英降落伞”“种子铠甲”等四个项目,探究种子的传播方式及原理,并进行仿生工程设计。三年级融合美术学科中关于线条的教学知识,以“仿生花纹设计师”为主题,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设计了“自然万花筒”“丛林隐身衣”“草花时尚设计师”“仿生花纹排水砖”四个项目,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四年级融合自然学科中的生物与非生物、微观世界、生态系统与栖息地、食物与能量等知识,在“一米农园”的大主题下,通过“探秘微观世界”“探究土壤分层”“观察植物运动”“设计一米农园”四个项目,让学生在过程中将探究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五年级的教学设计中融入了计算思维和算法启蒙,在“互联网花园”的大主题下,通过“向日葵能量阵”“花朵仿生太空光伏板”“植物计算机”“智能互联花园”四个小项目,引导学生体验植物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碰撞交融的乐趣。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一以贯之的一门必修课程。纪王学校在二、三、四、五各年级开设“一米农园”创新课程,针对学生特点和教师特长,由各备课组确定年级组必修内容、选修内容和自主探究内容,同时尝试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进行整合,结合学科内容和学生主题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创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关键技能;在六、七年级则利用区创新实验室课程,进一步丰富学生创新体验,做好中小学创新课程的对接与融通,通过项目化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
从创新课程到全领域课程的变革实践
从STEM+的课程实践出发,学校不断促进课程的多样化,丰富学生的实践性学习经历,促进学生意义的自主建构,完成了从创新课程到全领域课程的变革,实现了各类课程的教育增值功能。
实施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学科课程+”。学校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深入挖掘学科的育人价值。首先,在自然学科、综合理科组开展了“实践性作业”的项目研究。通过生活实验、创新制作等手段,关注每个学科的活动设计和实施,连通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知识世界,尝试突破学科的教学边界。其次,在语文学科、综合文科组開展“主题研学”的项目研究,结合中学生综合社会实践的要求,通过实地参观、任务单学习等手段,将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机整合,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与行动反思。
开展融合学科德育的校园活动,实现“德育活动+”。学校关注学生校园生活的多维度开发与系统重构。一是关注学科德育,将德育与学科内容相融合,梳理德育内容,将学科活动融入校园生活。例如,通过春季“感恩”主题活动,将自然、劳技、政治等学科活动融入校园生活,以制作自然笔记、社会热点TED演讲等方式,拓展学科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具有年段特征和学科特点的系列化活动。二是融通校园生活,开展各年段“品秋季”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学校通过教研组、年级组分段分层推进,实现了跨学科多元融通,实现了现实生活和书本世界的有效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融合。这对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新的尝试与变革,让学生于情景交融中潜心思考与实践,提升跨界学习的能力,建构起整体性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开展基于校本特色的中西文化交流,实现“实践活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立足纪王传统农耕文化特色的创新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平台与实践体验,更是学校特质的独特表达,增强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作为“华漕国际化教育生态区”成员,学校与英国和新加坡的学校结对,基于STEM+综合创新能力的校本实践,在分课程与综合课程、单元包学习与实践操作活动、学校课程学习与社区教育实践活动等多维度进行交流与合作。通过融通社区、家庭,连通学生的经验世界和现实世界,智能引领学校教育个性化,助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跨界合作下,项目化课程的创新与反思
合作创新化。中心作为上海市教委长周期实证教育研究基地,其社会智库的身份让合作项目的资源更为广泛,机制更为灵活,运行更为高效。中心强大的专家资源和内容资源库向学校开放,开阔了教师的教育视野,加速了学校研究进程的推进,是专业机构与学校深入合作的创新实践。
视野全球化。我们借助西方STEM教育经验,开展的纪王“一米农园”创新课程,从真实世界的问题出发,结合校本特色、中国特色,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整合了各学科内容,让项目更具生命力。
课程项目化。纪王“一米农园”创新课程以课题或项目为载体,在主题内容的选择上按年级递进,与学科话题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使学生自然地产生探究的兴趣。
评价绩效化。学校在课程管理上引入项目化推进的策略,通过“限定项目”和“自主项目”方式,激励教师自主开发主题单元,对教师在课程设计开发中的优秀成果(教学设计、专题总结、各类活动档案等)根据数量、质量情况给予专项考核奖。此举凝聚教师智慧,打破了参与者固化的组织结构,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无限可能。
“城乡互助”项目如一点光亮,照亮了学校对于现代化教育教学变革的整体构想。从STEM+课程出发,到校本化创新课程的实践,STEM+教育理念已浸润在学校课程的全领域,既满足了国际社区背景下对学校发展的新要求,也助推了学校课程的整体变革和内涵式发展。
(作者祝庆单位:上海市闵行区纪王学校;王雪华单位:上海市史坦默国际科学教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王梦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