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通气治疗ICU肺源性心脏病伴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1-06-22陆宝荣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肺源血气呼吸衰竭

陆宝荣

(如皋市中医院重症监护室,江苏 南通 226500)

肺源性心脏病属于呼吸内科常见疾病,该病并发呼吸衰竭的风险较高,两种疾病合并发生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需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1]。而重症监护室常用的抗感染、强心、平喘等方法治疗效果有限,不能保证有效抢救时间,若延误救治时间,会对患者产生严重的后果。目前机械通气在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治疗中均有广泛应用,能够改善机体氧合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血氧分压,可减轻患者死亡风险,对改善其预后具有明显作用[2]。本次研究重点探讨机械通气对ICU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血气指标与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如皋市中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70例肺源性心脏病伴呼吸衰竭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6例;年龄54~95岁,平均(71.28±11.24)岁;基础肺部疾病:支气管扩张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5例。试验组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4例;年龄55~96岁,平均(70.72±11.17)岁;合并基础肺部疾病包括:支气管扩张1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肺心病的诊断与治疗》[3]中相关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者;无严重肺部感染者;认知功能正常者等。排除标准:既往有精神疾病史者;严重肝肾功能疾病者;合并心律失常者;合并恶性肿瘤者;机械通气禁忌证者等。研究已经如皋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家属已签订关于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采取抗感染、强心、利尿、止咳、平喘、化痰等对症治疗措施,并进行血压、血氧脉搏监测,低流量吸氧。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呼吸频率设定为12~16次/min。根据患者血气指标、症状调节呼吸机参数,在症状改善后,可间断脱机。撤机前呼气末正压维持 3~5 cm H2O(1 cm H2O = 0.098 kPa)。要求维持血氧饱和度(SaO2)水平在90%以上。两组患者均在治疗72 h后进行疗效比较。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72 h后临床疗效评估。显效: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基本消失,心功能改善2个级别;有效:典型症状缓解,心功能改善1个级别;无效:未见明显改善,或病情进展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3]。②治疗前与治疗72 h后心率(HR)与呼吸频率(RR)。采用心电监护仪记录结果并进行比较。③治疗前与治疗72 h后血气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SaO2。其中,SaO2采用心电监护仪记录结果进行比较;采集患者空腹动脉血1 mL,使用动脉血气分析仪检测PaO2、PaCO2水平。④血浆BNP水平。治疗前与治疗后72 h,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2 mL,抗凝处理后,取血浆,以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72 h后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HR与RR 治疗后两组患者HR、RR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HR与RR水平比较(±s, 次/min)

表2 两组患者HR与RR水平比较(±s, 次/min)

注:与治疗前比,*P<0.05。HR:心率;RR:呼吸频率。

组别 例数 HR RR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5 91.10±10.45 84.69±11.42*28.25±4.10 25.48±5.11*试验组 35 90.85±11.25 78.12±9.57* 28.53±4.67 18.67±4.15*t值 0.096 2.609 0.267 6.120 P值>0.05<0.05>0.05<0.05

2.3 血气指标 治疗后两组患者PaCO2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PaO2、SaO2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5。PaCO2:二氧化碳分压;PaO2:血氧分压;SaO2:血氧饱和度。1 mm Hg = 0.133 kPa。

组别 例数 PaCO2(mm Hg) PaO2(mm Hg) SaO2(%)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5 54.45±6.71 46.89±7.87* 51.75±4.10 78.42±5.31* 76.15±4.22 82.15±6.94*试验组 35 55.10±4.25 38.27±2.45* 50.88±4.20 89.50±5.77* 75.84±4.58 93.10±5.75*t值 0.484 6.187 0.877 8.359 0.294 7.188 P值>0.05<0.05>0.05<0.05>0.05<0.05

2.4 血浆BNP水平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B N P为(271.48±67.49) pg/mL,治疗后为(149.47±48.14) pg/mL;试验组患者治疗前BNP为(268.95±66.80) pg/mL,治疗后为(115.26±31.57) pg/mL,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BN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8.707、12.306、3.516,均P<0.05)。

3 讨论

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为临床常见、多发病,由于通气功能受限,肺泡弹性降低,会造成患者肺泡过度膨大,影响肺部正常收缩;且斜角肌、胸锁乳突肌的耗氧量增加,将进一步加重患者肺部缺氧,引发呼吸肌疲劳[4]。该病病情严重且进展迅速,若单纯依靠ICU常规治疗患者会出现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症状,死亡风险高,患者预后不佳。

机械通气治疗后,患者的通气功能可得到有效改善,有利于预防二氧化碳潴留;同时,结合患者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可避免气压损伤与过度通气,能够有效纠正机体的缺氧状态,降低HR、RR等;也能够改善肺部回缩吸气的问题,且在睡眠期间的应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驱动力,对持续性改善肺功能有显著作用[5]。同时机械通气能够提高患者胸腔内压,降低回心血量,缓解心室负荷,并可改善机体通气功能,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心功能的改善。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PaO2、SaO2水平高于对照组,HR、RR及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采用机械通气方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可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生命体征,调节血气指标。

BNP主要由心室合成并分泌,如果心室容量、负荷增加,其分泌水平将明显上升,可参与到机体多种生理病理变化中,是预测患者心力衰竭风险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患者的预后,如果该指标水平持续增加,则反映患者存在心功能失代偿反应[6]。机械通气提升了患者胸腔内压,心室跨壁压降低,可减轻心室肌的牵拉作用,将使回心血量、静脉血液回流量降低,能够缓解心室负荷,以控制BNP的分泌;可改善机体通气功能,缓解心肌缺氧。采用机械通气方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时,能够有效降低BNP的合成与分泌量,且由于患者RR降低,通气量提高,有利于改善低氧血症,降低PaCO2,对改善呼吸衰竭也有较好的效果[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浆BNP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采用机械通气方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可降低患者血浆BNP水平,促使病情转归。但另有研究指出,机械通气治疗本病仍然有一定失败概率,若患者合并存在肺部感染未控制、营养不良、胃肠道积气、适应证不匹配等均可能导致机械通气失败,故临床应当对此加以重视,积极做好应对工作[8]。

综上,对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机械通气方案治疗效果理想,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气指标,且可降低血浆BNP水平,减轻机体损伤,对改善患者预后有显著作用,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肺源血气呼吸衰竭
陈朝金教授运用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内科治疗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俯卧位通气在ICU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补喂植物多酚对伊犁马1000m速步赛运动成绩及血气指标的影响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诊治分析
黑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