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模式的蒙氏课程设计与实践探析
——以渤海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2021-06-22甘少杰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甘少杰(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斯派帝(Spady)在《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一书中提出了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并将该模式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1]。这种基于学生学习结果(Learning outcomes)的教育模式很快引起了学者的关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完善,该理论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成为指导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
一、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内涵
成果导向教育OBE (Outcome Based Education)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最终评价标准的教育理论。该理论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投入导向教育,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直接指向学生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
(一)OBE 基本原理
OBE 理念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成功的潜质,所有学习者均成功(Success for all),学校的意义在于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成功的方法,成功的方法将促进更成功的学习。与传统教育相比,成果导向教育以学习绩效为衡量标准,在教育目标上强调能力本位,强调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掌握以及学生掌控力的提升。教育目标的设定包含具体的核心能力,每一个核心能力对应明确的要求,并对应一系列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以每位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的内容为前提,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机会。通过知识的整合,课程体系支撑知识结构,进而达成理想的学习成果。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合作式学习,即通过团队合作、协同学习等方式实现学生的共同提高。在教学评价上,强调个性化评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评定方式与评定等级,并适时地进行调整。在学习效果上,强调绩效责任,学校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效果负责,并积极提出评价与改进的依据与措施。
(二)OBE 教育结构
OBE 理念提出者斯派帝曾在1994年提出了成果导向教育的金字塔结构,即一个执行范例、两个关键目标、三个关键前提、四个执行原则及五个实施要点。“一个执行范例”是指成果导向教育模式首先要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实施框架,清晰地呈现学生在专业领域所应具有的能力,围绕具体能力阐明学习目标、课程计划、教师教学、教学评价等框架体系。“两个关键目标”是指成果蓝图以及营造成功情境与机会。成果蓝图是指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价值追求,营造成功情境与机会是指成果蓝图的实现条件。“三个关键前提”是指“所有的学生均能学习并获得成功”“学校的各项工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功学习能够促进更成功的学习”。“四个执行原则”是指:其一,清楚聚焦,焦点是重要的高峰成果;其二,向下设计,从最终、高峰成果向下进行创设;其三,高度期许,期待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其四,扩展机会,增强成功学习的机遇。
根据OBE 教育结构,学校和教师应首先明确学习成果,配合多元弹性的个性化学习要求,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完成自我实现的挑战,再将成果进行反馈,改进原有的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原理和结构,成果导向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蒙氏课程体系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地位
蒙氏课程体系包括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理论与实践方法两部分,是由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并创建的。蒙氏教育理论倡导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法则,倡导让儿童在特别营造的环境中自由地学习,增加生活体验,发展儿童内在潜能。20世纪初,蒙台梭利教育运动开始在世界范围迅速推广,并于1913年经由日本传入中国。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蒙台梭利教育曾一度中断。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蒙台梭利教育再一次受到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关注。1994年,北京师范大学与台湾地区蒙台梭利启蒙研究基金会合作,引进蒙台梭利教育的研究项目,北师大实验幼儿园及北京市北海幼儿园成为该项目的实验基地[2]。此后,蒙氏幼儿园在中国迅速发展,短短十余年时间,蒙氏教育理念风靡全国。随着蒙台梭利教育实验的深入开展及所取得的明显成效,蒙台梭利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接受这一良好的教育。目前,我国蒙氏幼儿园已近千所,“蒙台梭利”成为幼儿教育界与报刊电视图书网络上出现最多的词汇之一,很多优质幼儿园纷纷引入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蒙氏教学法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促使众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将培养蒙氏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蒙氏教育尊重儿童的内在本能,通过创设有准备的环境,促进儿童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无论是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理念,还是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方法,都彰显了现代先进幼儿教育理念的智慧,这也正是目前众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蒙氏教育课程的原因所在。就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而言,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最初仅出现在“学前教育学”“中外学前教育史”等课程部分章节,没有形成专门的蒙氏教育课程。为了满足学前教育实践领域对蒙氏教师的需求,部分高校陆续增设专门的蒙台梭利教育法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2005年,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率先成立了蒙台梭利幼儿教育专业。2007年,中国蒙台梭利协会与辽宁师范大学联合成立了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硕士课程班[3]。
三、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下蒙氏课程体系的设计
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产出,从学习成果出发反向设计课程是该教育范式的重要特点。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活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下的反向教学设计,则是从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出发,制定教学目标,进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反向设计包含三个方面:其一,明确期望的学习成果。教师在拟定教学大纲时,对照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哪些知识是学生在本课程中需要掌握的;哪些是学生能力能达到的;哪些是学生持续需要理解的。其二,制定课程目标。包括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目标。其三,确定在教学活动中应采取的方式方法。如哪些教材、活动能有效地达成学习成果。
(一)明确期待的学习成果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幼教时代,蒙氏教育理念在我国幼儿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幼教事业的繁荣带来了发展契机,同时也为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
与传统幼儿教师相比,蒙氏幼儿园的教师需要具备更多的奉献精神与更高的综合素质。著名学者斯坦丁指出:“蒙台梭利教学体系中教师的教学艺术关键在既信奉不干预原则,又知道在何时必须干预,在什么情况下应干预到何种程度。”[4]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发展来自内在的本能,蒙氏教师要意识到在儿童内心深处隐藏的神秘力量,“需要学会沉默的能力以取代表达的技能,必须用观察取代灌输式教学;必须以谦恭取代那种自诩为一贯正确的骄傲感”[5]。
对于蒙氏教育而言,教师的核心素质在于运用扎实的蒙氏教育理论与教育智慧,促进儿童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激发。首先,教师应成为环境的创设者与管理者,所有的教具都应整齐摆放,永远保持干净、整洁、完美的状态,对儿童富有吸引力,便于儿童自由取用。其次,教师要“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使他的整个人格都参与活动”[5](511)。教师的个人素质应是多方面的,能讲故事、做游戏、朗诵诗歌,以此吸引学生做各种练习。第三,当儿童专注于某种能力后,教师才可以展示教具。如果儿童对某种教具表现出兴趣,教师不能打断他,不能成为儿童能力发展的障碍。第四,蒙氏幼儿园的授课方式是个别教学,教师的基本方法是观察,以科学家的态度和精神将每一次授课都视为一次教育实验。在“自由教育”“自我教育”原则的支配下,儿童是教育活动的中心和主体,蒙氏教师是儿童活动的观察者和指导者。
从蒙氏幼儿园对教师的要求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蒙氏教师,不仅要深刻领会蒙台梭利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教育原则,而且还要掌握蒙氏教育的教学实践方法。基于此,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蒙氏课程所期待的学生学习成果具体可以分解成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蒙台梭利的教育基本理论与教学理念;熟练操作蒙台梭利五大领域的教具;熟练运用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设计、组织蒙氏幼儿园教学活动;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发展观。
(二)制定课程目标
基于蒙氏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蒙氏课程应包括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理念与蒙台梭利教育实践操作两大方面。具体而言,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理念应包括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儿童的敏感期理论、日常生活教育理念、感官教育理念、数学教育理念、语言教育理念、科学文化教育理念、教师培训理念等多个方面。蒙台梭利教育实践操作既包括教育理念的实际运用,也包括感官教育、日常生活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教育等多个领域的教育方法以及熟练操作蒙台梭利教具的能力。
蒙台梭利教具是蒙台梭利教育最为引人瞩目的地方,正是借助大量的蒙氏教具,才实现了儿童的自我成长。蒙氏教具不同于玩具,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具,它是遵循儿童发展特点,由简入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吸引儿童通过反复练习获得自我发展。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蒙台梭利教具可以分为日常生活教具、感官教具、数学教具、语言教具和科学文化教具。日常生活教具让孩子学会动作协调、生活礼仪、肢体控制、手眼协调、照顾自己、照顾环境,借由日常生活教育,使孩子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者,并从中获得极高的自信心,继而得到生活的乐趣。感官教育让孩子由视、听、味、嗅、触五个感官认识世界。在数学教育中,孩子将会看到数字由具体量转变为数字,进而感知数学之美。由认知1—10 到认识数的连续性,由实体量的运算到抽象的运算,甚至认识了奇妙的分数。在语文教育中,经由听说写而后读的练习来认识语文的奥妙。文化教育涵盖了历史、地理、天文、地质学、动物学、植物学等知识内容。五大教育内容之间息息相关、环环紧扣,种种安排都在培养孩子的秩序感、专注力、肢体控制力与独立性,实现儿童的自我成长。掌握蒙氏教育的使用方法是蒙氏实操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蒙氏教师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蒙氏经典教具数量多达88 件,而且涉及五大教育内容,因此,蒙氏课程的设计也包含了大量的实践课时。
从以上蒙氏课程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操作,课程目标均指向最终的学习成果产出,即掌握蒙台梭利的基本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方法。
(三)蒙氏课程设计
从当前各高校学前教育开设蒙氏课程的现状来看,很多学校是通过开设“蒙台梭利教育法”这门课程来讲授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方法的。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对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领悟不够,对蒙台梭利的教具使用和操作一知半解,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原因在于课程设置单一、课时分配不合理。蒙氏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是庞大的教育体系,仅仅通过一门课程的设置很难领悟到蒙氏教育的精髓,也很难熟练掌握蒙氏教育的实践操作。
以目前开设“蒙台梭利教育法”课程的院校为例,该课程在授课内容上主要分为理论与实际操作两部分,课时量基本在30—38 课时区间。如吉林S 大学,蒙氏课程为2 学分的专业选修课,每周2 学时,排除最后两周考试时间,授课时间共36 学时;前7周为理论讲解时间,在正常的多媒体教室教学,第8周去幼儿园见习蒙氏教学,剩下10周为蒙台梭利教育法实践操作课,在蒙台梭利实训室教学。黑龙江B 学院理论课时为12 学时,26 学时为实践操作。河北H 学院该课程为3 学分,每周3 学时,前8学时为读书沙龙——蒙台梭利著作或期刊阅读分享活动,为综合活动;后面的则为蒙台梭利生活、感官等实操活动[6]。从这些院校开设的课程以及学时分配上可以看出,授课内容的局限性以及课时量严重不足限制了蒙氏教师的培养质量。
学前教育专业是在教育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需要掌握大量的学科基本知识与学科基本技能。蒙氏教学理念与操作方法仅仅是该专业学生众多知识与技能目标之一,因此,无论是在理论讲授还是在实践操作上,蒙氏教学都难以占用太多的教育教学资源。那么,如何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实现蒙氏教师的培养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设计连续的、有针对性的蒙氏课程群来保证学生的学习成果(见表1)。将蒙氏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的实践贯穿于中外学前教育史、蒙台梭利教学法、中外学前教育经典名著导读、教育见习、课外实训、教育实习6 门课程中,连续分布于5 个学期,总计104 课时。中外学前教育史、蒙台梭利教学法、中外学前教育经典名著导读在课内讲授,总计46 课时。
表1 渤海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蒙氏课程体系
从课时分配上看,蒙氏课内学时比重不高,不会冲击正常的培养计划,大量的实践环节通过课后实训、见习、顶岗实习完成;从课程结构上看,蒙氏教育的理念不仅仅局限于一门课程,而是要将其融入多门课程中,实现对蒙氏教育由浅入深的认知与接纳。
四、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下蒙氏课程体系的教学实践
教学是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下的教学实践不是以学生“学什么”为出发点,而是以“学习成果”为出发点,以学生通过学习后“掌握了什么”“能够做什么”为教学活动基础。蒙台梭利教育法是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结,是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课程模式。为了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蒙台梭利基本的教育理念,并能够将蒙台梭利的理念与操作方法应用于实践,蒙氏课程教学需要注重理论讲授与实训操作的有机结合。
(一)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训相结合
蒙台梭利教育体系内容庞杂且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理论讲授与课外实训必须紧密联系,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过于偏重理论,抑或片面追求对蒙氏教育操作的模仿,都会误解和偏离蒙台梭利教育的精要。
针对当前蒙氏课程存在的误区,渤海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在蒙氏课程的开设过程中注重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训相结合,保证学生学习成果的实现。课内讲授主要通过“中外学前教育史”“蒙台梭利教学法”“中外学前教育经典名著选读”三门课程,系统地介绍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在“中外学前教育史”授课过程中,教师将蒙台梭利作为最重要的外国学前教育家进行讲解,让同学们系统地了解蒙台梭利的教育经历、儿童教育理念、“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教育影响以及与福禄倍尔教育思想的异同,使学生们明晰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渊源与基本理论,激发学生继续探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热情。在“蒙台梭利教学法”授课过程中,教师主要讲解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如创设环境、观察、教具使用等,通过课内讲授与课内实践,帮助学生具备初步的实践能力。在“学前教育经典名著导读”授课过程中,通过解读蒙台梭利教育名篇“童年的秘密”“有吸引力的心理”等,让学生们从儿童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在课外实训部分,通过在蒙氏幼儿园教育见习、通过“守护天使”公益平台以及顶岗实习等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见习是到蒙氏幼儿园进行短期实训,以直观感受蒙氏幼儿园的自由氛围以及蒙氏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守护天使”公益平台、顶岗实习,则是在实训实习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承担蒙氏教学任务。
(二)理论课教师与外请专家相结合
与传统学前教育相比,蒙氏教育的专业性、规范性、实践性更高,因此,从事蒙氏课程讲授的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教师的授课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职业取向。虽然根据社会的需求,很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都在开设或计划开设蒙氏课程,但是因为缺少优秀的师资力量,导致蒙氏课程的开设障碍重重。
为了防止过于偏重理论或实践的倾向,渤海大学学前教育专业采取了理论课教师与外请专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共同承担蒙氏课程的讲授工作。其中,理论课教师由具有丰富理论教学经验的高校教师承担,负责“中外学前教育史”“中外学前教育经典名著导读”课程中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讲解;“蒙台梭利教学法”、蒙氏幼儿园教育见习、顶岗实习,则聘请蒙氏幼儿园的园长进行讲授。理论课教师与外请专家共同授课,为学生带来了全新的课程体验,保证了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两方面均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校内实践平台与校外实践平台相结合
蒙氏教育既包含深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科学而严谨的实践体系。对于蒙台梭利教育教师的培养,需要经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培训。在蒙氏理论体系中,赋予教师多重角色与责任,要求教师要支持、引导、滋润幼儿的成长。对这种新型教师角色的体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逐渐领会,继而胜任。因此,蒙氏教师的培养仅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与师资力量两方面还远远不够,实习实践平台建设也是提升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保障。
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渤海大学学前教育专业采取了校内实践平台与校外实践平台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校内实践模块,专业所在教育科学学院创建了专门的蒙台梭利实训室,为“蒙台梭利教学法”课程的实践环节提供教学支持。同时,学院还创立了“守护天使”公益平台,将其作为学生校内实训的平台。该平台是由渤海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实习基地幼儿园教师、实践导师、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生和本科生开展的一系列幼儿公益性培训项目。在校外实践模块,蒙氏幼儿园的教育见习与蒙氏幼儿园的顶岗实习,可以完成学生们成为蒙氏教师的实战演练。
理论需要实践来论证,实践需要理论来指导。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下蒙氏课程体系的教学实践,需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时刻以社会的需求、学生的成果作为评价标准,并将这个指导理念贯穿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师资建设、实践平台等各个方面,以形成合力育人的完整链条,达到培养优秀蒙氏教师的教育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