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科学化之刍议
2020-09-26单中惠
单中惠
作为“儿童世纪的代表”,现代西方幼儿教育大师、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907年1月6日在意大利罗马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她不仅专注于“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而且潜心于幼儿发展的教育理论,从而创立了一个具有特色的科学的幼儿教育体系,并成为当代具有广泛影响的幼儿教育学说。早期的《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中期的《童年的秘密》、晚期的《有吸收力的心理》是蒙台梭利的三大幼儿教育名著。
一、蒙台梭利教育科学化的具体表现
蒙台梭利教育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上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关键就在于它的科学化。其具体表现在幼儿教育的科学理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上。正因为如此,当代澳大利亚教育史学家鲍恩(J. Bowen)在他的三卷本《西方教育史》(1980)中指出:“蒙台梭利是20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的和进步的教育家之一。”
科学理念是蒙台梭利教育科学化的第一个方面。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中,蒙台梭利在探讨幼儿教育问题时,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很多给人以启迪的科学的教育理念。例如,“儿童教育的首要原则是帮助生命”,“儿童是一个正在建构的生命整体”,“创造自我与实现和谐是童年时期的真正目的”,“儿童是从来不知疲倦的工作者”,“人的个性发展是从幼儿开始的”,“成人不能用自己的意志替代儿童的意志”,等等。
科学方法是蒙台梭利教育科学化的第二个方面。在蒙台梭利的学术人生中,她所撰写的第一本幼儿教育著作,就是1909年出版的《运用于“儿童之家”的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例如,在感官训练方面,她设计了有关触觉和温度觉训练、重量觉和实体觉训练、味觉和嗅觉训练、视觉和听觉训练的教具,并详细阐述了它们的使用方法;在肌肉训练方面,她设计了走步练习、摇椅练习、摆球练习、爬小圆梯练习、呼吸体操;等等。
科学态度是蒙台梭利教育科学化的第三个方面。例如,蒙台梭利是在幼儿心理发展上最早论述敏感期理论的一位教育家,她不仅指出敏感期对儿童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和最神秘的时期,而且具体阐述了秩序、细节、行走、手和语言等五个敏感期;但是,她在《童年的秘密》中也明确指出荷兰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德佛里斯(H. de Vries)最早在一些动物的生活中发现了敏感期的存在,并于1902年第一次提出“敏感期”的观念。又如,有人质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与心智缺陷儿童教育的关系,对此她坦率承认了这种联系;但是,她也明确指出在正常儿童教育中,许多心智缺陷儿童所使用的教具已被弃之不用,许多仍在使用的教具也经过了很大的修改。这都显示了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教育实践中的科学态度。
科学精神是蒙台梭利教育科学化的第四个方面。最后一个方面恰恰是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化最重要的方面。蒙台梭利明确指出,应该使教师意识到科学家的“精神”远远高于纯粹的“机械技能”,因为科学精神为她开启大门赋予了更广泛的和更大的可能性。因此,在教师的准备上,她强调指出:“应该使我们的教师得到准备的东西更多的是精神,而不仅仅是科学家的机械技能;也就是说,教师准备的方向趋于精神应该多于趋于技能。”(见《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
二、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科学化缺失
自改革开放以来,蒙台梭利教育在我国幼儿教育界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幼儿园还进行了有关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的实验或探索。例如,上海闵行区依霖幼儿园这所民办示范幼儿园坚持了10年的混龄教育实验,体现出不一样的教育智慧传递;杭州市西湖区莲花港幼儿园这所公办幼儿园进行了蒙氏教育本土化的园本探索,形成了一种有实用价值的范式。很多事实表明,无论对民办幼儿园儿童的发展,还是对公办幼儿园儿童的发展,蒙台梭利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但是,也不得不指出,在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科学化缺失的现象。其中,最典型的科学化缺失现象就是:把蒙台梭利本人没有说过的话说成是蒙台梭利说的;把蒙台梭利本人没有提出过的概念说成是蒙台梭利提出的;把不是蒙台梭利本人写的著作说成是蒙台梭利写的。
例如,“我听,我忘记了;我看,我记住了;我做,我理解了”这三句话被讹传是蒙台梭利所说的,并在我国幼儿教育界影响甚广。不少蒙氏幼儿园的墙上就贴着这三句话,甚至有一本名为《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及方法》的教材一开篇就把这三句话列为“蒙氏格言”,所以难怪连幼儿教育专业学生——这些未来的幼儿教师都接受了这样的错误信息。但事实上,这三句话并不是蒙台梭利说的。记得,早在1996年,应在台湾地区最早引入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的单伟儒先生的邀请,我与上海市的一些幼儿教育学者和幼儿园园长一起到台北参加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研讨会。会议期间,在参观一所蒙台梭利幼儿园时,我发现这所蒙氏幼儿园的墙上贴着上面所讹传的三句话。说实话,我当时看到这三句话感到十分兴奋,但可惜的是它只是写着“蒙台梭利名言”而没有指明其出处。回上海后,我就开始寻找这段“蒙台梭利名言”的出处,但直到我本人在山东教育出版社主编出版“蒙台梭利幼儿教育丛书”八卷本时,仍然没有找到。因此,在2018年10月亚洲蒙台梭利会议(上海)上,我在大会发言时向全体与会代表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三句话到底是不是蒙台梭利说的?”并作出了“估计不是蒙台梭利说的”初步判断。其间,有一位与會学者告诉我:这三句话不是蒙台梭利说的,而是出自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荀子的《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后来,我又读到美国教育学者特南鲍姆(Samuel Tenenbaum)在他的《威廉·赫德·克伯屈:教育的先驱者》(William Heard Kilpatrick,Trail Blazer in Education)一书(1951)中(第195页)所写的一段英文:
If we only hear a thing,We soon forget it ;
If we see it,We remember it ;
But if we actually do it ourselves,We know it.
這里,特南鲍姆博士明确指出,这是中国的一个俗语(A Chinese proverb)。这从另一方面也证实,在我国幼儿教育界讹传甚广的这三句话,并不是蒙台梭利说的。因此,任何人若还承认自己是蒙氏人士的话,那就不该讹传这三句话是蒙台梭利所说的。假如连这一点都做不到的话,那么谈蒙台梭利幼儿教育在中国的科学化岂不是一句空话。
又如,现在很多蒙台梭利幼儿教育培训机构,或者与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相关的书籍,都在提蒙台梭利的“日常生活练习”。但事实上,蒙台梭利在她的幼儿教育著作中从来没有提过“日常生活练习”的概念,而提的是“实际生活练习”(exercises of practical life)这一概念。从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来看,“实际生活练习”显然超过了“日常生活练习”。那是因为,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之家’的目的是帮助和指导儿童在三至六岁这个重要时期的成长发展。‘儿童之家’是一个培育儿童的花园”。(见《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她指出,在“儿童之家”这个花园中,儿童除了教具操作外,还要饲养小动物、从事园艺劳动等。因此,在幼儿教育内容上,蒙台梭利似乎与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有点相似。
再如,有一本名为《了解你的孩子》(1948)的著作,被看作是蒙台梭利的著作。但实际上,它是斯里兰卡学者普拉卡萨姆(Gnana Prakasam)的传译和诠释。在这本著作的“原版序言”中,蒙台梭利本人也这样写着:“普拉卡萨姆先生牺牲他宝贵的时间,并运用他的智慧促成了这本书的产生。”
此外,还应该提及的是,有极少数蒙氏人士在通过写书或课程形式对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诸如敏感期理论)进行介绍性讲述时,往往会造成这样的情况:使人们觉得她(他)就是这种教育理论在中国的创立者。这种误解的存在,显然会成为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科学化的阻碍。
三、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科学化任重道远
尽管在改革开放之后,蒙台梭利教育在我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和较为深入的实践,但如何实现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科学化,仍然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专注实践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科学化是理念上的问题,本土化和规范化是方法上的问题。如果没有科学化,那本土化和规范化也就无从谈起。对于这一点,蒙氏人士和幼儿园教师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就如何实现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科学化而言,这里简单地提及两点。
一是认真阅读蒙台梭利幼儿教育著作,很好地认识和理解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理论的精粹,而不能仅仅是“听讲座”。如果作为蒙氏人士和幼儿园教师,不认识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化的体现,不把握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的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那就难以推动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科学化。
二是切实开展蒙台梭利幼儿教育实践,很好地养成科学态度和培养科学精神,潜心地思考幼儿发展和教育,并在总结幼儿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育见解,而不是仅仅成为“纺织女工”或“搬运工”。
在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科学化中,每一个蒙氏人士和幼儿园教师都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蒙台梭利在幼儿教育上给予了我们什么?”应该说,通过“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蒙台梭利所给予我们的是:新颖的幼儿教育观念,系统的幼儿教育内容,具体的幼儿教育方法,献身的幼儿教育精神。在1951年举行的第九次国际蒙台梭利会议上,蒙台梭利作了她生前的最后一次讲话,她深情地对人们说:“你们能够给予我的最高荣誉和最深感激,应该是把你们的注意力从我身上转向我正在指明的方向——儿童身上。”
未来的幼儿教育肯定会超过蒙台梭利,但我们很难想象,它在发展中怎么能够绕过蒙台梭利。满怀信心在蒙台梭利教育道路上继续前行,但需记住: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科学化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