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策略研究
2021-06-21邓丽金
邓丽金
摘 要: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人们逐渐重视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渗透和融合度,将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融合是加快实施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不二选择。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挖掘与利用语文教材中劳动资源,在教学细节中渗透劳动思想;在实践活动中宣传与推广劳动成果”等策略,合理地将劳动教育渗透和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真正达到“以劳育人”“全面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劳动教育;语文教学;学科渗透与融合
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门人文学科,也是小学生学习母语相关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到的知识比较容易运用在生活中。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形成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个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容之一,是基础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的重心。将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融合,是有效实施劳动教育的不二选择。
一、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与融合的不足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
从小学语文教师队伍上看,首先,小学语文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不强。虽然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逐渐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转变,但许多教师仍将教学局限在语文本身的知识层面上,未向其他方面拓展。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甚至有的教师会认为劳动教育是浪费课堂教学时间,使语文教学在劳动方面的活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其次,部分语文教师的自身劳动素养不高。小学语文教师与小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因此语文教师对小学生的言传身教对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产生着重要影响。然而,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方面的专业素养虽然很强,劳动素养却并不高,劳动方面的知识出现短板,这对小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能力的培养产生了消极作用。
二、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与融合的意义
首先,劳动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历代炎黄子孙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一个不懂得劳动的人,既很难尊重劳动者,又很难体会劳动的艰辛与成果的来之不易。《朱子家训》中有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小学语文是一门集中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劳动育教育是语文教师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教学内涵的重要途径。
其次,劳动教育是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小学生的各项身体机能还未发育完善,心智也不成熟,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劳动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学会劳动技能,而且能够帮助他们树立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让他们有责任心,懂得担当。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是促进小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小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必经之路。
三、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与融合的策略
(一)语文教师自身劳动素养的学习与提升
小学生会对教师产生崇拜的情绪,并会下意识地模仿教师的行为,因此教师的个人行为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应认識到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首先要从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开始,注意平时的言语行为,有意识地加强自身劳动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进行有关劳动知识的传播,以高尚的品质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取向。比如,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的《二十四节气歌》,是我们祖先生活的节奏,沉淀在生活深处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语文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各个节气的特点、习俗、食俗、节气活动等相关知识,并与时俱进,感受不同节气的新时代意义。如今我们虽不用看着节气耕种,但是我们需要教给学生的是,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对传统文化和习俗有更深的认知,渗透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思想,让学生能够在成长中细细观察大自然传达的信号,感受时节变迁的美好与感动。
(二)语文教材中劳动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小学语文课程中可以被有效利用以及合理开发挖掘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而准确掌握以及利用小学语文课程当中一些有关劳动教育的资源,也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前提。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讴歌劳动人民、劳动模范、劳动精神的课文或知识点,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崇高、劳动美丽的观念。
例如:一年级上册的古诗《悯农》赞扬劳动人民辛勤的劳作,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二年级上册的《鲁班造锯》讲述鲁班受生活经验的启发而发明劳动工具——锯的故事;三年级下册的文章《赵州桥》,通过了解赵州桥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三)教学细节中劳动思想的渗透与引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除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更着重在教学目标的渗透及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对于教学目标渗透,主要是将整体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分为三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式、情感与价值观等目标。实际教育中,教师可以充分借鉴这三级目标,将小学语文学科当中的一些知识以及技能充分地与劳动教育资源、劳动思想相互融合,以此真正使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与劳动教学目标两者之间有机整合。
如在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长城》一课时,在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时,可设为: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是精神,培养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在学习重点句“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多少、凝结、才”等关键词。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心血,发挥了多少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尊重普通劳动者,体会劳动能创造美好,培养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而对于教学过程当中的渗透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的劳动思想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习作“我学会了 ”,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在习作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开展一些相关的“劳动最光荣”“我是劳动小能手”“我是小厨神”等活动,让学生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从而为学生在习作练习上提供出更多良好的劳动题材。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让小学生在日常的写作练习中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提升育人的实效性。
(四)实践活动中劳动成果的宣传与推广
语文教师不但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还可以把劳动教育融入课后实践中。通过多元化的课外兴趣活动,让学生将掌握的语文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培養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升劳动素养。比如在暑假期间,笔者让学生尝试自己亲手种豆子,并让学生把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种植趣事、探究发现、感悟体会一一记录下来,形成内容翔实、感悟深刻的观察日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深刻地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劳动的快乐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既锻炼了学生的语文的书写表达能力,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劳动教育的成果,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
总的来说,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语文教师要有意识、有技巧地把劳动教育渗透进语文教学中,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时时处处地感受、体会到劳动的价值,进而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真正达到“以劳育人”“全面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J].人民日报,2020-3-30(012).
[2]陈慧影.浅析小学语文中劳动教育的渗透[A].扬州基础教育学校联盟年会论文集——当代教育评论(第九辑)[C].2019.
[3]郝志军,王艺蓉.70年来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政策的反思与改进建议[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左边小学,广州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