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独立学派的领袖:温尼科特的思想传统及其历史效应

2021-06-21王礼军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克莱因科特学派

王礼军

(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一、引言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值全世界处于战乱之际,英国精神分析学界亦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被喻为“世界大战的反映写照”(1)罗森费尔德著,林玉华,樊雪梅译:《僵局与诠释——精神病、边缘人格与精神官能症的心理治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 推荐序第7页。的“战争”,即精神分析史上著名的“弗洛伊德—克莱因论战”(the Freud-Klein Controversies)。英国精神分析学会(British Psychoanalytic Society)的成员围绕克莱因(Melanie Klein)和安娜(Anna Freud)关于儿童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之间的差异以及学会的制度问题等展开激烈的争论。“论战”直接改变了英国精神分析学界的面貌,确立了一种能够维持平衡的三“组”鼎立的发展格局,即以克莱因为首的“A组”(克莱因学派)、以安娜为首的“B组”(维也纳学派)、以温尼科特(Donald W.Winnicott)等为首的“中间小组”(独立学派)。

英国独立学派(School of Independents)是以批判性地吸收和发展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为宗旨、遵循客体关系思想取向的精神分析师团体(2)王礼军,郭本禹:《精神分析客体关系革命的折衷进路:英国独立学派评述》,《心理学探新》2019年第3期,第206-214页。。独立学派虽是在克莱因学派的基础上分裂而来,但它秉承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态度,以选择克莱因学派和维也纳学派中更为合理的观点作为出发点来建构理论、发展技术。独立精神分析师主张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同等重要,并强调母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进而与克莱因学派共同推动客体关系理论和实践的纵深发展。独立学派的成员众多,温尼科特、费尔贝恩(Ronald Fairbairn)和巴林特(Michael Balint)是其中坚力量和独立传统的创建者,他们的客体关系理论奠定了后续思想的基础。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被誉为“英国精神分析天才”(3)Roazen P..A Meeting with Donald Winnicott in 1965.In Kahr B.(eds.), The Legacy of Winnicott: Essays on Infant and Child Mental Health.London: Karnac, 2002, pp.23-35.的温尼科特,尽管他本人从未公开承认自己是独立学派的领袖,但他作为独立学派中最为杰出的代表(4)Spelman M.B..The Evolution of Winnicott’s Thinking: Examing the Growth of Psychoanalyitic Thought over Three Generations.London: Karnac, 2013, p.xv.,被公认为独立学派的领导者,是独立精神分析师的“指明灯”(5)Cassullo G..Charles Rycroft and The Making of An Independent Psychoanalyst.Contemporary Psychoanalysis.2014, 50(3), pp.332-370.,且其本人是个典型的个人主义者,被评价为“一个不可救药的独居者”(6)拉弗尔著,王剑译:《百分百温尼科特》,漓江出版社2015年版,第7页。。温尼科特基于从事儿科治疗的丰富临床经验提出独具创新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形成影响广泛且深远的思想传统,在精神分析史尤其是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引领着客体关系革命以及客体关系研究传统的转向。

二、温尼科特及其思想发展

(一)温尼科特其人

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Winnicott, 1896—1971)是英国著名的儿科医生、精神分析师和培训分析师,他曾自我介绍道:“我是一名转向精神病学的儿科医生,以及依附于儿科学的精神病学家”(7)Winnicott D.W..Paediatrics and Psychiatry.In Winnicott D.W.(eds.), Through Paediatrics to Psycho-analysis.London: Routledge, 2001, pp.157-173.;同时,他是颇具威望和声誉的客体关系理论家,还是一位作家和广播员(8)温尼科特于1939至1962年间在广播电台做主持,与新生儿母亲进行互动会谈。。他因其以母婴关系为核心的独创性理论以及对精神分析运动的重大贡献,无愧为英国精神分析独立学派最具代表性和最杰出的成员。值得一提的是,在获得医师执业资格和儿童医学会诊医师证书之后,温尼科特便以儿科医生的身份工作,40年执业生涯累计接待了约6万对母亲—儿童病患。期间,随着获得从事儿童精神分析的资格,他成为首位男性儿童分析师,并被接受为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正式成员。

作为英国本土的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最初对克莱因的客体关系思想颇为着迷,双方在二战之前的关系十分密切。然而,他后来对克莱因教条的分析和过于重视潜意识的内心世界而忽视真实关系的态度等感到不满,并在混乱的“论战”期间不支持克莱因,而是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此后,温尼科特与克莱因越走越远,最终分道扬镳。尽管与克莱因的决裂曾一度使温尼科特受到排挤,但他依旧不屈不挠地坚持独立的姿态。“他坚定地拒绝建立一个自己的学派,也不愿意成为一个小组的领导者。他认为,独立者就应该是独立的,不依赖于任何领导者。”(9)Huges J.M..Reshaping the Psychoanalytic Domain: The Work of Melaine Klein, W. R. D. Fairbairn, and D. W. Winnicott.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pp.21-22.

令人钦佩的是,温尼科特在儿童精神分析领域以独立和创造性的姿态辛勤耕耘数十年,著述丰盛,仅次于弗洛伊德和荣格(10)Caldwell L.& Joyce A..Winnicott in His Tme.In Horne A.& Lanyado M.(ed.), Winnicott’s Children.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12, pp.37-68.。其中,各类文章多达600多篇(11)Abram J..Donald Winnicott Today.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13, p.xxi.,专著20余本,且绝大多数都是在他年过半百后创作发表和出版的。温尼科特的著作几乎都是围绕儿童及其与家庭的关系这一主题,充分显示出他对真实的外部环境的重视;且其写作和语言风格如其人般的“平易近人”、易于理解,透露出一种近似于儿童的纯真、坦率和简单。就著作的影响力而言,温尼科特仅次于精神分析的创立者弗洛伊德。如果说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弗洛伊德著作的畅销期,那么到了六七十年代,温尼科特的著作无疑会出现在绝大多数精神分析师的书架上,成为候选精神分析师置于案头的必读之物。

(二)思想发展线索

就温尼科特自身精神分析思想的成熟过程而言,可按照时间顺序并借鉴其本人对婴儿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方式将之分成三个阶段,即绝对职业依赖(absolute professional dependence)阶段(12)Spelman M.B..The Evolution of Winnicott’s Thinking: Examing the Growth of Psychoanalyitic Thought over Three Generations.pp.15-19.、相对依赖(relative dependence)阶段和朝向独立(towards independence)阶段。事实上,其著作的出版时间充分反映并与这一职业发展阶段线索相吻合。其中,第一个阶段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初,即从温尼科特初次接触精神分析(1919年)到他结束与里维埃(Joan Riviere)的分析和克莱因的督导(1941年),其主要特征是温尼科特对克莱因的绝对依赖及其职业生涯的开始。这一阶段,温尼科特正式成为儿童精神分析师和培训分析师。他关注儿童情感发展的过程以及儿童与父母的分离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且强调心—身联盟(mind-body alliance)以及病史采集(history-taking)的重要性。其间,只有《童年期精神紊乱的临床笔记》(1931)一部著作出版。第二个阶段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即从“论战”期间温尼科特开始与克莱因脱离(1942年)直至最后在克莱因死后而完全脱离(1961年),其主要特征是温尼科特对克莱因的相对依赖及其职业生涯的快速发展。这一阶段是温尼科特理论思想和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创作高产期和巅峰期,他提出诸多与克莱因大相径庭的新观点,如过渡客体(transitional object)和过渡现象(transitional phenomenon)、反移情、游戏治疗等;并重新构建其关于婴儿心理发展的理论模型,强调经验和环境的性质对婴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第三个阶段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即从温尼科特在理论建构上真正实现自由与独立直至其逝世的最后十年。晚年的温尼科特依旧笔耕不辍,继续对儿童心理发展本质进行深入挖掘,如探讨了“客体的使用”(the use of an object)这一主题以及母亲和家庭在儿童发展中的镜像作用等,并留下了许多在其身后出版的著作。纵观温尼科特的一生,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其著述基本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其思想和旨趣始终保持不变。当代温尼科特研究专家、爱尔兰注册临床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治疗师斯佩尔曼(Margaret B.Spelman)将温尼科特所关注的主题概括为11个方面:主观性的增长、自我形成、成熟过程和促进性环境、心—身联盟、技术/教学、过渡现象、婴儿元心理学、人类发展、健康、道德发展、增进友好关系(13)Spelman M.B..The Evolution of Winnicott’s Thinking: Examing the Growth of Psychoanalyitic Thought over Three Generations.p.20.。

三、温尼科特的儿童发展理论

(一)心理与人格的结构

温尼科特抛弃了传统的“伊底—自我—超我”的人格观,以“自体”(self)为核心建立新的人格结构模型。需要注意的是,他所使用的自体既有作为主体的“我”(I),也有作为客体的“自身”(self)之意,前者通常被“自我”(ego)所代替。自体是由所有不同的人格方面所组成,即构成每一个人的“我”。自我是自体的一个方面,且具有一个独特的功能,即组织和整合经验。他用“自体”来描述个体的主观感受,并将真实感视作自体感的核心。从发展的角度看,自体起初是新生婴儿的一种潜能,在足够好的环境之下,它逐渐发展成一个完整的自体,即一个能够区分“我”与“非我”的人。在他看来,婴儿生来具有一个原始的“真实自体”或“核心自体”(central self),其本质是孤立且受保护的,等同于内部现实或心理现实,是能量或自发性的来源。“核心自体可以说是遗传的潜能,它体验一种存在的连续性,并以其自身的方式和速度获得一种个人的心理事实和身体组织”(14)Winnicott D.W..The Theory of the Parent-infant Relationship.In Winnicott D.W.(eds.), Maturational Processe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London and New York: Karnac, 1990, pp.37-55.。然而,个体的自体感并非生而有之,而是逐渐发展的,通常在生命第二年当儿童能够意识到他人如何满足其身体需要时才会产生。

温尼科特指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我”(me)与“非我”(not-me)明确建立且攻击和性欲成分部分融合的“真实自体”(true self);二是真实感缺失所导致的“虚假自体”(false self);三是作为攻击对象的自体(15)Winnicott D.W..Aggression in Relation to Emotional Development.In Winnicott D.W.(eds.), Through Paediatrics to Psycho-analysis.pp.204-218.。其中,真实自体源自身体组织及其功能的活力,行动上表现为自发性动作(spontaneous gesture),且只有当母亲不断地满足婴儿的自发性动作或感觉幻想(sensory hallucination),真实自体才会得以建立和发展。真实自体具有真实性、自发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它是创造性的根源,只有真实自体才能体验到真实感,才具有创造性。“在最早期阶段,真实自体是自发性动作和个人观念的理论源头。自发性动作是活动中的真实自体,只有真实自体才能是创造性的,且只有真实自体能够感到真实。鉴于一个真实自体感到真实,虚假自体的存在则导致一种不真实感或无价值感。”(16)Winnicott D.W..Ego Distortion in Terms of True and False Self.In Winnicott D.W.(eds.), Maturational Proces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pp.140-152.虚假自体是失败的母亲非适应性的环境照料的结果,它会导致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缺乏真诚。然而,虚假自体对个体的成长与生活亦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防御,即通过对环境要求的顺从来掩藏并保护真实自体,或者说是隐藏婴儿的内部现实。温尼科特认为,虚假自体并非都是不健康的,并将虚假自体分成五种:极端的虚假自体、不太极端的虚假自体、趋向健康的虚假自体、接近健康的虚假自体和健康的虚假自体(17)Winnicott D.W..Ego Distortion in Terms of True and False Self.In Winnicott D.W.(eds.), Maturational Proces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pp.140-152.。其中,健康的虚假自体对于个体是必要且有意义的,如个体在现实中需以虚假自体来适应社会制度与法规、习俗与礼仪、禁忌等。

(二)心理与人格的发展

温尼科特十分强调环境尤其是母亲及母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并曾明确表示,没有婴儿能够在缺少母婴关系的情况下获得发展(18)Winnicott D.W..Classification: Is There A Psycho-analytic Contribution to Psychiatric.In Winnicott D.W.(eds.).Maturational Proces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pp.124-139.。他从母婴之间的互动关系来阐述人格发展,认为自体源自婴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早期的母婴关系尤其是母亲对婴儿的反应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在早期的母婴关系中,母婴之间的互动或母亲与婴儿谁适应谁直接决定着婴儿自体的发展。当母亲能够对婴儿的自发性动作作出积极的回应,并能够及时满足婴儿的需要时,婴儿便会信任外部世界,进而敢于表达自身的真实需要。婴儿需要的及时满足会增强其自我的力量和真实感,以真实感为核心的真实自体便会逐渐形成。可见,在生命的最早期阶段,母亲(环境)对婴儿的适应是婴儿健康成长和真实自体形成的重要条件。反之,如果母亲不能充分适应婴儿的需要,即未能满足婴儿的自发性动作,而是要求婴儿适应和顺从自己,婴儿则会掩藏其真实需要和自发性动作而顺从环境,以一个假我来掩盖真我,并建立一种虚假的关系。久之,个体就会形成一个顺从环境的虚假自体。“不够好的母亲不能实现婴儿的全能感,且因此屡次错过对婴儿动作的迎合;相反,她要求婴儿顺从她自己的动作。这种由婴儿表现出的顺从是虚假自体的最早期阶段,与母亲没有能力感受其婴儿的需要有关。”(19)Winnicott D.W..Ego Distortion in Terms of True and False Self.In Winnicott D.W.(eds.), Maturational Proces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pp.140-152.因此,在温尼科特看来,母亲就如同一面镜子,婴儿能通过这面镜子看并看见自己。当母亲能够准确地对婴儿的动作作出反应,使得婴儿觉得他所看到的是自己的表情及其表达的情绪感受,进而能对自己的感觉和情绪形成统一的印象并加以理解。在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母亲镜像反映着婴儿,这意味着母亲慈爱的目光使得婴儿能够看到反映在其母亲脸上的自己,“母亲正在看着婴儿,她看起来的样子与她所看到的对象有关”(20)Winnicott D.W..Mirror-role of Mother and Family in Child Development.In Winnicott D.W.(eds.), Playing and Reality.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5, pp.149-159.。这种镜像是适应性母亲的一部分,即母亲的脸反映出她对待婴儿内部状态的反应,如同乳房满足婴儿的需要和期望。相反,如果母亲在面对婴儿时表达的是她自己的情绪,那么婴儿所看到的则与其内心的真实感受并不一致,此时,他被迫从母亲的表情中理解母亲的情绪,而无法感知和理解自己的感受,其真实的感受便受到掩蔽,虚假自体为了顺从母亲的反应而得以发展。

温尼科特将个体的发展称为“成熟过程”,是指自我和自体的发展,且包括所有的伊底、本能及其变迁以及与本能相关的自我的防御。在他看来,心理与人格的发展是一个在亲子关系尤其是母婴互动中的自我和自体增强的过程,自我成熟过程的主要趋势是整合(integration),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整合,而整合的结果是单元(unit),涵盖以下经验观念:(1)“我”,包括“其他的一切都不是我”;(2)“我是,我存在,我积累经验并充实自己,且与非我、共享现实的真实世界进行一种内投的和投射性的相互作用”;(3)“我被其他人看到或理解为是一个存在”;(4)“我取回(如同镜中看到的一张脸)我所需要的自己被一直视为一个存在的证据”。(21)Winnicott D.W..Ego Integration in Child Development.In Winnicott D.W.(eds.), Maturational Proces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pp.56-63.温尼科特还认为,婴儿生来是处于对母亲的依赖关系之中,心理或情感发展实际上就是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变过程,即一种从绝对依赖阶段到相对依赖阶段,再到朝向独立阶段的过程。他进一步指出,从依赖到独立的发展离不开过渡客体,它起到过渡性的桥梁作用,是产生自体体验的重要先决条件。过渡客体起源于“我”与“非我”或自体与非自体的分化,提供自发的现实体验和创造性体验。它在本质上是真实的外部客体,只不过被婴儿赋予了情感,成为一个随时都可获得、控制的外部客体。过渡客体的出现标志着过渡现象的开始,过渡现象代表婴儿从对母亲的绝对依赖发展至相对依赖中的所有阶段,同时也象征着婴儿从与主观想象的客体相关联转变至与外部现实中客观感知的客体相关联。过渡空间是婴儿走向独立的必经之路,能够帮助儿童在母亲离开时通过幻想母亲的在场而避免产生焦虑体验。需要注意的是,在温尼科特看来,并不存在绝对的独立,健康的个体不会是孤立的,而是与环境关联在一起,即个体和环境相互依赖。

温尼科特认为,婴儿自我的独立即自体—客体的分离是一种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在母亲的原初母爱贯注下,婴儿最初将外部客体(主要是母亲及其乳房)视为是自己的一部分,幻想自己创造了母亲客体。这是一种母婴在时空上的统一体。随着自我的发展,婴儿与客体(母亲)的分离经历一个逐渐过渡的过程,即先是空间上的分离,表现在婴儿觉得客体是一个外部的客体,此时的客体对婴儿来说是过渡客体,即客体在空间上是婴儿身体之外的事物,但时间上仍然与婴儿保持同步,婴儿可以随时得到或控制它。在某种意义上,过渡客体是母亲的替代物。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母亲抚育方式的改变(如对婴儿的关注度降低),客体不仅在空间上是外在于婴儿的真实事物,且在时间上也与婴儿的需要存在不一致性,如延迟满足婴儿的需要,此时,婴儿会意识到客体是一个真实的外部客体,进而发展出“我”与“非我”的概念。

四、温尼科特的思想贡献与历史效应

(一)思想贡献

尽管温尼科特毕生都未离开儿科学,但却对精神分析抱以极大的热情,并将精神分析应用于儿科学以解决儿童问题。他在汲取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思想以及弗洛伊德、克莱因等的精神分析思想,并在观察、治疗大量儿童临床案例所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动力、过程、空间和环境等方面详细阐述其创造性的客体关系思想和儿童精神分析理论。他对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显著贡献。在理论方面,温尼科特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以及克莱因对幻想的内部世界的重视,而强调真实经验和外部环境的重要性,把客体关系尤其是母婴关系置于影响个体发展和精神病理学的关键位置,进而引领着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推进精神分析从驱力模式到关系模式的范式转变。同时,他提出并留下诸多影响深远的概念,如真实自体、虚假自体、过渡客体、过渡现象、促进性环境、够好的母亲等。有学者指出,温尼科特的理论和临床观点是独立学派中最全面的思想体系(22)Summers F..Object Relations Theories and Psychopathology: A Comprehensive Text.New York and London: Psychology Press.2014, p.16.。其中,“过渡客体被视为是接近精神分析认识论最具前景的一种方法”(23)郗浩丽:《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82页。,即使是强调自我的安娜也充分认可了过渡客体的价值,指出它征服了整个精神分析世界(24)Rodman F.R..Winnicott: Life and Work.Cambridge: Perseus Publishing.2004, p.323.。在实践方面,温尼科特在精神分析的治疗观、治疗技术和治疗范围等方面都独具创见。首先,与古典精神分析强调分析师的中立态度不同,温尼科特主张分析师应积极参与治疗,但绝非过渡干涉或为患者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而是应该抱持一种关怀的心态,如母亲般为患者提供一个适宜的分析环境,通过诱发患者的真实体验来帮助患者获得真实自体。他强调患者自体的成长,指出患者在分析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具有决定分析进程的权力。其次,就治疗技术或方法而言,温尼科特将退行视为是对治疗具有积极作用的过程,即通过退行至早期的依赖阶段以体验到真实感,进而获得真实的自体;同时,他强调分析师的反移情对于诊断、分析和理解患者的重要意义。此外,他还针对儿童群体提出了游戏治疗方法,即通过游戏来发现儿童的真实自体,并在游戏治疗中巩固和强化儿童的真实自体。最后,温尼科特扩展了精神分析的治疗范围,即从传统的神经症扩展至精神病和人格障碍,从成人精神病扩展至儿童精神病。萨莫斯(Frank Summers)曾对温尼科特作出如此评论:“尽管温尼科特从未像弗洛伊德以及或许如科胡特所做的那样尝试发展一种全面的人格理论,但他提出了关于发展、精神病理学和治疗这一作为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所共同构成的系统思想”(25)Anderson J.W..Recent Psychoanalytic Theorists and Their Relevance to Psychobiography: Winnicott, Kernberg, and Kohut.Annual of Psychoanalysis.2003, 31, pp.79-94.。

(二)历史效应

温尼科特不同于克莱因的儿童精神分析思想在早期几乎遭到学会的封杀,曾是精神分析中的“孤独的声音”(26)Spelman M.B.& Thomson-Salo F..The Winnicott Tradition: Lines of Development-evolu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ver the Decades.London: Karnac.2015, p.19.。他被排斥在当时由克莱因学派所主导的精神分析培训中心塔维斯托克诊所(Tavistock Clinic)之外,正如哈尔(Brett Khar)后来提到:“克莱因学派对温尼科特的仇恨以及温尼科特迅速增长的独立性已至这样一种程度,即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塔维斯托克诊所儿童心理治疗课程的某些导师明确禁止其学生参加温尼科特的公开讲演,即便梅兰妮·克莱因已逝世多年。……著名的儿童心理治疗师弗朗西斯·塔斯廷(Frances Tustin)坦言:‘我在接受培训过程中不允许阅读温尼科特’。”(27)Khar B., D. W. Winnicott: A Biographical Portrait.London: Karnac.1996, p.77.然而,庆幸的是,温尼科特在其生命晚期及身后得到普遍一致的认可,受到同时代以及后续的精神分析学家乃至精神分析领域之外(如教育学、临床医学、儿科学等)的学者的推崇与追捧,并得到颇高的评价与赞扬。“温尼科特是对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极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贡献者”(28)Mishne, J.M..The Evolu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Theory-perspective from Four Psychologies.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93, p.241.。他提出了一系列影响力与日俱增的观点,其所强调的独立性与开放性的态度及其以母婴关系为核心的儿童精神分析思想影响了众多精神分析学者,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温尼科特的思想和精神已然形成一种传统或取向,即所谓的“温尼科特传统”(Winnicottian tradition)或“温尼科特取向”(Winnicottian approach),且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主张人类的心理起源生命早期;重视母亲的角色/环境在情绪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强调经验事实(experiential truth)和病史采集的重要性;倾向折衷的概念,没有绝对的事实;推崇富于想象力且科学的理解,认为全面分析(full analysis)是不可能且不切实际的,寻求经济有效的干预(29)Spelman M.B.& Thomson-Salo F..The Winnicott Tradition: Lines of Development-evolu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ver the Decades.pp.23-24.。不可否认的是,温尼科特的观念已广泛渗透进其他独立精神分析师的思想之中,影响深远。作为米尔纳、汗、利特尔、冈特里普和伊妮德等人的分析师,温尼科特不仅对他们产生直接影响,还间接影响了金、博拉斯、霍普金斯、菲利普斯和约翰斯等人,其分析谱系如图1所示(30)Spelman M.B..The Evolution of Winnicott’s Thinking: Examing the Growth of Psychoanalyitic Thought over Three Generations.p.xvi.。斯佩尔曼将米尔纳、汗和冈特里普等人视为是温尼科特的“分析家庭”(analytic family)中的“子女”,而将金和博拉斯等人视为是其分析家庭中的“孙子女”。(31)Spelman M.B..The Evolution of Winnicott’s Thinking: Examing the Growth of Psychoanalyitic Thought over Three Generations.p.xx.也即是说,如果把温尼科特视为第一代分析师,那么,米尔纳、汗和利特尔等是第二代分析师,而金和博拉斯等则是第三代分析师,他们共同构成以温尼科特为首的精神分析家族。换句话说,温尼科特的“血统”通过代际传递在其“子孙”那里得以继承、宣扬和发展。例如,在第二代分析师当中不得不提的一位就是被称为“无可非议的温尼科特专家”(32)Green A..The Intuition of the Negative in Playing and Real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1997,78(6), pp.1071-1084.以及“温尼科特视为最能理解其工作的分析师”(33)Hopkins L.B..Masud Khan’s Application of Winnicott’s “play” Techniques to Analytic Consultation and Treatment of Adults.Contemporary Psychoanalysis.2000, 36(4),pp.639-664.的汗,他不仅延续了温尼科特的思想路线,强调关系和环境的重要性,以母婴关系为出发点发展了自体、创伤等概念,进而提出虚假自体病理学(false self patholgoy)和累积性创伤(cumulative trauma)的观点,并扩展了游戏治疗技术,使之用于成人治疗;同时,他还编辑、整理并出版了温尼科特的大量论著,甚至可以说温尼科特的后期著作在很大程度上是汗的劳动产物,如同霍普金斯(Linda Hopkins)所说:“马苏德·汗是温尼科特作品的助产婆。……不该被遗忘却又少有人知道的是,马苏德·汗成就了温尼科特。”(34)Hopkins L.B..False Self: The Life of Masud Khan.London: Karnac.2008, p.142.在某种意义上,汗就如同是温尼科特的“经纪人”,促使温尼科特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使其成为国际性的精神分析“明星”。又如,利特尔的旨趣与温尼科特基本一致,都致力于探讨生命伊始和早期环境失败的主题,并扩展了温尼科特的诸多观点,如将精神病视为是一种“环境缺陷疾病”、重视反移情的作用和退行的价值、强调分析情境中分析师与患者的相互性以及主张母亲充当一个“辅助性自我”(auxiliary ego)等待婴儿的成熟等。再如,当代独立学派的精神分析学家博拉斯基本秉承温尼科特的精神,并作出诸多极具创新性的发展,如提出“转换性客体”(transformational object)和“唤起性客体”(evocative object)等术语;同时,他被视为是“一位温尼科特传统的最具独创性的解读者”(35)Bollas C..Being A Character: Psychoanalysis and Self Experienc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2, p.ii.和“精神分析史上最具创造性和启发性的作家之一”(36)Jemstedt A..Introduction.In Bollas C.(eds.), The Christopher Bollas Reader.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11, pp.xii-xxviii.。除此之外,温尼科特还影响了英国著名的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家莱恩(Ronald Laing),他是莱恩的临床督导师,后者还于培训后的次年即1958年写信给温尼科特承认并感激他的帮助。莱恩不仅在其处女作《分裂的自体:一项理智与疯狂的存在主义研究》(1960)中直接引用并发展了温尼科特关于真实自体与虚假自体的概念和观点,还在论述精神分裂症的起源问题上提出了一个温尼科特式的概念——“够好的环境”,将家庭不能提供一个“够好的环境”视为是精神分裂症尤其是疯狂的根源。

图1 温尼科特的分析系谱图

温尼科特及其思想具有跨时代的价值,至今依旧对全世界的精神分析具有重要影响。他被视为是“对当代精神分析影响最大的作者之一”(37)Nicolò A.M..Playing.In Saragnano G.& Seulin C.(ed.), Playing and Reality Revisited: A New Look at Winnicott’s Classic Work.London: Karnac.2015, pp.21-44.,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现代精神分析实践影响最大的理论家(38)郗浩丽:《温尼科特——儿童精神分析实践者》,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200页。。他是被检索和引用最多的精神分析作者之一,其著作被广泛翻译、流传,且各种纪念、讨论学术思想的国际会议先后在各地召开。温尼科特研究小组和温尼科特工作坊(39)郗浩丽:《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研究》,第245-246页。、温尼科特基金会(Winnicott Trust)和涂鸦基地(The Squiggle Foundation)(40)Spelman M.B.& Thomson-Salo F..The Winnicott Tradition: Lines of Development-evolu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ver the Decades.p.23.的建立亦是温尼科特思想的重要性持久生命力的有力证明。同时,这充分说明了温尼科特实现其“希望我死后依旧活着”(41)Winnicott C..D. W. W: A Reflection.In Giovacchini P.L.(eds.), Tactics and Techniques in Psychoanalytic Therapy III: The Implications of Winnicott’s Contribution.London: Jason Aronson.1990, p.3.的愿望。

五、结语

精神分析学说对人类的深层心理作出详尽的阐释,但在温尼科特之前,精神分析学家对人的心理进行二元式的解读,要么关注主观的内部世界,要么关注客观的外部世界,而他对过渡区域的描述是精神分析领域内首次关于内部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空间的探讨,可以说是对人类本质阐述的里程碑式发展。伟大的思想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引发超越时空的对话。就此而言,温尼科特的思想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思想,至少在精神分析领域内部无可争议。需要指出的是,温尼科特的思想之所以能与一代代的精神分析师产生对话,其原因或许在于他的精神分析构想深深地根植于对患者的日常观察,并得益于他自身所具有的整合能力,即将其作为儿科医生的训练整合进精神分析的理解中,以及将发展的观点引入其理论构想中的能力(42)Spelman M.B.& Thomson-Salo F..The Winnicott Tradition: Lines of Development-evolu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ver the Decades.p.19.。斯佩尔曼指出,温尼科特的思维方式具有某些“促进性特征”(facilitating features),包括相信自发的成长、享受交流、接受个性和复杂性、强调经验和“介于两者之间”的重要性、注重环境和过渡空间、重视真实自体和自发性、重视独处和客体使用的能力等(43)Spelman M.B.& Thomson-Salo F..The Winnicott Tradition: Lines of Development-evolu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ver the Decades.pp.30-31.,这些特征反过来增加其思想被广泛传承的可能性。

现今,世界的精神分析面貌虽已发生全新的变化,形成欧洲、北美和南美三大精神分析中心,但独立学派依旧是英国精神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温尼科特取向与克莱因取向(Kleinian approach)和新拜昂取向(neo-Bionian approach)(44)Kernberg O.F.,Divergent Contemporary Trends in Psychoanalytic Theory.Psychoanalytic Review.2011, 98(5), pp.633-664.三大理论取向共同构成英国精神分析的新局面。作为独立学派的核心人物,温尼科特影响了一大批客体关系取向的精神分析师,促使独立学派步入一条“后温尼科特”(post-Winnicottian)时代的发展道路。温尼科特的许多概念和观点迄今仍在运用并具有重要价值,如他强调的“经验创造性”(empirical creativity)在当代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治疗中依然盛行,过渡客体和过渡空间已是当下精神分析世界中的重要概念,真实自体则发展成为一个后现代的概念(45)White J..Generation: Preoccupations and Conflicts in Contemporary Psychoanalysis.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6, p.5.。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后拉康学派”(post-Lacanian)的代表格林(André Green)将温尼科特与拜昂(Wilfred Bion)和拉康(Jacaueo Lacan)一起视为是二十一世纪精神分析概念的先驱(46)Green A..Key Ideas for A Contemporary Psychoanalysis: Misrecognition and Recognition of the Unconscious.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5.。

猜你喜欢

克莱因科特学派
伯明翰学派“黑色大西洋”表征政治研究
伊夫·克莱因与他的蓝色秘密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克莱因蓝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成都爱科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世界记住他,因为他创造了一种蓝
PCI—E 3.0配合NVMe第三款超级SSD来了
入门级高性能浦科特新系列M6V
澳少年自认天下第一美男,每天都被自己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