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见“与众不同”的自己:人格与脑成像

2021-06-20苏学权左西年

教育家 2021年16期
关键词:人格障碍脑科学图谱

苏学权 左西年

人格是指一个人总体的精神活动(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强调在行为、认知、情感等方面有别于他人的独特特性,即个体差异或通常所说的“与众不同”。人格的科学研究证实:人格的形成同时受到先天和后天的影响,先天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个人素质,而后天则是由发育与习得性等环境和文化因素的有机结合。在教育实践中,悠久的中华文明很早就提倡“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体现了人格心理学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性。研究人格的生物学规律,不仅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客观证据,更可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指导,提前发现人格障碍并实施针对性干预。

脑的个体差异是人格的神经物质基础

人格是人类行为表现的“海洋”,包罗万象,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基本组成维度。以广泛应用的“大五人格”理论为例,包含五个维度:

情绪性。又称神经质人格,是一种以悲伤、喜怒无常和情绪不稳定为特征的特质,具有此特征的人往往会经历情绪波动、焦虑、易怒和悲伤。那些得分低的人往往更加稳定,情绪的适应性更强。

外向性。这类人格特征表现为兴奋性、社交性、健谈、自信和大量的情感表达,外向性得分高的人,往往在社交场合获得能量,与他人在一起可以帮助他们感到精力充沛和兴奋。

进取性。又称开放性人格,具有想象力和洞察力,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对世界和其他人感到好奇,渴望学习新事物并享受新体验,具有此类人格的个体往往更有冒险精神和创造力。

宜人性。这种人格维度包括信任、利他、善良、情感和其他亲社会行为等属性,具有较高认同感的人倾向于更加合作。

尽责性。这个维度的标准特征包括高度的沉思性、良好的冲动控制和目标导向的行为,尽职尽责的人往往会井井有条,并留意细节,他们提前计划,考虑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人,并注意最后期限。

大量研究表明,上述人格的形成与人类行为的个体差异有关,这些个体差异的神经物质基础则体现为脑的个体差异。现代脑成像技术,特别是磁共振成像,可以为研究脑的个体差异提供快速而安全的技术。如上图所示,人类大脑宏观上表现为七大功能网络,分别是视觉网络、体感运动网络、背侧注意和腹侧注意网络、额顶控制网络、边缘系统和默认模式网络,这些网络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分配,它们的基本形态(脑沟深度和皮层厚度)、纤维结构(白质连接)和功能活动(网络功能连接)都表现了显著的个体间差异,基础功能网络在人与人之间更为相似,而“与众不同”的脑体现为高阶联合功能网络的个体差异,为揭示人格的脑关联图谱奠定基础。

脑成像揭示人格的脑结构和功能关联图谱

基于个体差异的研究框架,科学家发现:大五人格的各种维度分别体现出了与脑的关联。汇总近20年的人格脑图谱研究,已经发现(如下图):情绪性与边缘系统和默认网络的皮层厚度和表面积及其白质纤维束微结构和脑功能相关,外向性与基础功能网络、注意网络和额顶控制网络的结构功能有关,进取性则体现为默认网络前部脑特征的个体差异,宜人性主要表现为体感运动和视觉以及皮层下核团的结构功能关联,尽责性的个体差异与默认网络和认知控制网络的结构功能个体差异有关。

人格脑科学对教育和健康的启示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近四分之三的精神疾病首次发病在25岁之前。这预示着心理行为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其發育障碍与精神疾病的病因学紧密相关。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人格障碍的危险因子可以分为早期经历和个体功能不良认知两大类,前者包括早期创伤经历、不良父母功能和教养行为、不良亲子关系。人格障碍研究在国外成果丰硕,从诊断到流行病学研究,再到病因学和治疗研究,已形成连贯的研究体系。相比之下,我国长期以来严重忽视了人格障碍研究的重要性。近十年来,我国开始关注人格障碍患者这一庞大群体的存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标准化的人格障碍评估工具与诊断标准,加强病因学研究的整合,促进人格障碍的治疗研究,普及人格障碍的识别和防治的科学知识等。众多的人格障碍脑成像研究,也发现了各类人格障碍的脑异常表现,逐步完善的人格脑图谱将为人格健康提供基础参考资源,将人格脑科学成果整合进教育和医疗实践。

总之,了解人格与脑科学,不仅帮助你发现“与众不同”的自己,更有益于撑起个性化的自我发展和健康“保护伞”,做最好的你。

猜你喜欢

人格障碍脑科学图谱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文化“走出去”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2001-2020)
探究攻击型人格障碍伴抑郁症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教育与脑科学结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方向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三不稳”“一冲动”
中小学脑科学教育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设立首个脑科学本科专业
脑科学研究掀起“全球热”
图表
家长如何帮孩子摆脱表演型人格障碍
最精确人类大脑图谱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