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价值观与理念信仰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研究

2021-06-20王丰良李法玲汪志君

高教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信仰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王丰良 李法玲 汪志君

摘  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基于新时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信仰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让新时代大学生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理念信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信仰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文章将基于价值观与理念信仰视角出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进行研究。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3-0177-04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the cause of socialism. How to combine the education of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philosophy and belief education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of the new era. The core values of doctrin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orrect beliefs are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integrat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and belief education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will study the whole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s and beliefs.

Key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ideal belie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lief education

目前我國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元价值观念并存。在此背景下,科学指导大学生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理念信仰武装自身,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做到知行合一,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言极为重要。因此,无论是基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理念信仰的思想认识,还是基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理念信仰的实际践行,都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正确理念信仰的引导作用,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正确理念信仰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新生力量,他们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不惧挑战又敢于创新。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在物质充盈的新时代下,大学生在思想上也呈现出许多不同于以往的特点。因此政治教育需要真实客观地认知大学生思想状态上的变化,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迎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实事求是,才能够真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带动了各国文化、价值、利益不断交融,各国合作不断深化。在这样的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中,大学生在思想上呈现出多面性的特点,既易于接受新生事物,但又缺乏自主学习的坚持;既追求自我的独立,又对未来充满迷惘和恐惧;既追求金钱物质,又秉持着爱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集体主义下的精神追求,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丰富的内涵。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呈现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指明了当代大学生思想追求上的目标和方向;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辩证统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要求上可分为国家层面要求、社会层面要求和公民三个层面的要求,是浓缩了当代社会主义最美好的愿景。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学习与弘扬,所以它这在内容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

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将大学生培养为爱国敬党、独立思考、具有理想和信念的时代新人,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懂得生命的价值在于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求大学生要拥护党的领导、响应党的号召、积极落实党的各项规定。坚持社会主义就是要求当代大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学习各国在制度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智慧,不断丰富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由此可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高度一致,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具体表现它的手段和主体对象上。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进行政治宣传并影响思想教育,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也对思想传播和形成极为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凝练的语言,每一个词语都寓含深意,因此需要教育者通过教育手段向公众阐述其中的深意,并不断吸引他们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兴趣,从而在整个社会掀起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风尚。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具有极大的优势。同时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内化于心的价值观将影响大学生的外在行为,实现学生将先进的价值观实践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这不仅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二、理念信仰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层次的表现形式。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甚微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没能将理念信仰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格外重要。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理念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树立理念信仰对于个人来说,是形成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崇高的理想信仰如同人生的航向标,将不断鞭策个人为之奋斗。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理想信仰凝聚了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价值追求,是民族心、民族魂。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育和价值引领,使大学生在思想上保持纯洁、健康,并顺利地培育出新时代的“四有”新人。因此,树立崇高的信仰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信仰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价值观灌输与人生观同化,其本质就是信仰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像是一把启蒙大学生思想的钥匙,只有其充分发挥作用,使信仰教育深入人心,进而实现大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因此,高校要时刻铭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增强教育对理想信仰的引领作用;其三,理想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体现。信仰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指引,综合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信仰需要借助教育的手段不断革新大学生的思想,通过摈弃旧思想、灌输新思想,使大学生思想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与此同时,信仰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贯穿政治教育的始终。

三、基于价值观与理念信仰角度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基于价值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

第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多变。当代,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纵观国际形势,各国利益、命运紧密相连,文化、技术、价值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身处在这样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大学生很容易在思想上迷失自我,形成畸形盲目跟从的价值观。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人们普遍执着于金钱和物质。而大学生在思想多不成熟,难以在复杂的环境中辨别是非,很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思想道德观念上产生歪曲。

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缺陷。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在教育内容上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結合、在教育的形式上过于教条等。尽管学校借助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未能有效地使学生获有主动权,学生依旧处于被动的状态,无法主动融入课堂。除此之外,高校工作者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关键部分,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成效。倘若高校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水平无法满足教育的要求,这不但无法较好地宣扬核心价值观,而且也会使大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第三,当代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与抵抗不良诱惑的能力差。当代大学生正面临多方面的压力。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学业与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来自于感情与经济的压力。然而一部分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大学生,会因过多的压力迷失自我。他们往往表现出重视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将个人理想凌驾于社会理想。因此他们的这些做法和思想在一定程度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二)基于理念信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

第一,资本主义冲击下漠视理念信仰的作用。全球化进程是把双刃剑,它不但带动了经济高速发展,也使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在中国得到传播,并被一部分人所推崇。这部分人过分地执着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势,完全否定社会主义。他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在社会上营造出金钱至上的风气。一部分大学生由于思想上的不成熟容易形成歪曲的价值观,即漠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想信仰。这不仅有害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阻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

第二,互联网广泛使用造成不良信息的泛滥。客观上互联网广泛使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不合理地利用互联网将会阻碍甚至中断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目前我国网络法治还不健全,在网上肆意泛滥着很多不良虚假的信息。特别是对于大学生,从复杂庞大的信息中辨别信息真伪具备挑战性和困难性。因此我国继续解决不良信息泛滥的问题。

第三,高校信念信仰教育成效甚微。高校信念信仰教育成效甚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高校不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投资不足。很多高校缺乏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组成有效的教育队伍;其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成效甚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不仅是因为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程缺乏兴趣,而且更是因为思想教育工作者缺乏教育的激情和动力不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评价体系尚不健全,难以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推进。

四、基于价值观与理想信仰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基于价值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第一,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和纠正的作用,以此来因对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基本观点的一个结论中认为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大学生绝大多数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生活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减少外界复杂环境对大学生思想上的影响。为此高校可以开展一系列先进的文化活动,例如文化展、游览革命纪念馆等帮助大学生了解和学习优良的传统精神。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生活建设相结合,不仅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也是保持校园生活纯净性和先进性,避免大学生产生歪曲价值观的关键。

第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水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用创新引领体系的变革。高校应该分析现有体制下的缺陷,通过了解学生思想教育的困境并进行合理的分析研究,从而寻找恰当的解决方案。此外高校教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应该重视他们思想政治上的变化。对此高校可以对教育工作者进行定期考核或者组织集体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等,保持他们思想政治的先进性。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不是机械的将核心价值观复述给学生,而是灵活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传达给学生,帮助他们将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所以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体,需要重点提高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水平。

第三,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增强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得以提高。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接触到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学习到书本以外的知识,进而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因此社会实践可围绕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议”展开,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三个倡议”的内涵,而且也能将“三个倡议”的内涵通过社会实践落实到行动中。“三个倡议”倡导大学生爱国敬业,所以高校的社会实践可以采取志愿活动、偏远地区支教等形式,从而增进大学生对国情的了解和对党的基本路线、奋斗目标的理解, 增强忧患意识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责任意识, 激发爱国情感, 让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 感知、认同、信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内化为价值观念, 逐渐外化为具体行动。

(二)基于理念信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第一,加强理念信仰教化认同力度。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與制度自信是应对资本主义对信仰冲击的一个重要手段。首先,增强大学生对信仰力量的认同感。实践证明,一个具有坚定信仰的民族是顽强、鲜活的。同样对于个人而言,信仰昭示着人生的方向,人们可以在信仰的支撑下走向成功。其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毫不动摇。纵观中国近代发展史,我们党领导人民的取得诸多成就,关键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这也是我们党在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理论。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未来的希望,在面对不同文化的冲击要理性的去看待。面对不同的文化要秉持取其精华、去除糟粕的态度,既要求大学生不能完全肯定外来文化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又不能固步自封盲目自大。所以为了加强信仰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要始终坚持对这两个方面的引领。

第二,完善网络法治体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空间同现实生活一样都需要公共秩序,对于违法行为也都需要依法治理。从国家层面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治理互联网已成为关系民生的大问题,所以国家急需健全网络空间规章制度和法律标准。因此基于信仰教育角度,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是强化信仰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校园网络也是大学生接触外界社会和表达个人思想的重要途径,所以实现网络平台与信仰教育的结合十分重要。为此,教育者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思想上产生的困惑,搭建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通过微信、微博和腾讯QQ等网络工具,进行信仰的宣传,增强信仰教育的影响力度。除此之外,通过文章推送,直播等形式,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实现与学生在课堂之外的交流,推进全天候全过程的价值观念渗透。

第三,解决信仰教育成效甚微的现状。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是形成信仰的基础。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大学生可以明辨是非,判断什么是正确的人生信仰,什么是错误的人生信仰。因此需要提高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学校也应该把它作为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进行学习;其二,增强和扩大思想政治队伍自身的建设。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大信仰教育的投资,积极补充专业的思想教育人员,提高教育人员的工作的动力与热情。“打铁需得自身硬”,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随波逐流,跟随大众而改变自己的信仰,这不但会导致教育工作者们自身产生歪曲价值观,而且也会使整个教育队伍失去威信力。所以他们首先要拥有坚定信仰,因为坚定的信仰能够有效地促进传播信仰。除此之外,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教育工作者需要首先让他们真正地理解并相信马克思主义阐述的理论,并耐心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帮助学生树立以马克思主义为理念的人生目标。其次,教育工作者们需要对待每一个学生付诸真心实情,帮助学生克服错误的价值观,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所以,通过不断提高教育者们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可以有效地吸引大学生探索理念信仰的价值,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石书臣,周跃新.主体间性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发展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7-10.

[2]吴宏政.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认同的三个环节[J].长白学刊,2017(4):45-48.

[3]俞婷.基于学生“千日成长”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11):94-98.

[4]陈永华.创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7(2):50-52.

[5]汤涛.略论供给侧改革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81-84.

[6]丁正亚.论移动互联网时代“00后”高职新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9(14):92-96.

[7]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9-90.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信仰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意识研究
信仰教育在哲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与实现途径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
鲁南地区青年大学生信仰现状及信仰教育对策研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