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社会故事干预一例大龄自闭症学生的情绪行为问题

2021-06-20高红莉

新课程·上旬 2021年8期
关键词:自闭症

高红莉

摘 要:社会故事法作为一种正向行为支持的方式,对于改善自闭症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有一定的效果。采用单一被试跨情境多基线实验设计,探讨社会故事法对一例大龄自闭症学生的情绪行为的干预成效。

关键词:社会故事;自闭症;情绪行为

一、问题提出

社会故事法以心理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强调通过提高研究对象对社会情境和社会行为规则的理解来促进其社会能力的发展。社会故事由美国教育学者Gray提出,是一种正向行为支持的方式,通过描述人物的行为、感觉和想法,以期待能都达到所预期的目标行为,如理解人际关系,表现适当行为。相关研究表明,社会故事法对改善自闭症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有一定的效果。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利用社交故事来实施对一名大龄自闭症学生情绪行为问题的个案干预。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小林(化名),女,18岁,智力三级,现就读于本校职高二年级。她一直就读于培智学校,完成培智九年义务教育以后直升职高部。父亲对其较为宠爱,平时负责上下学接送。该生认知能力尚可,识字量大,书写一般,能进行10以内的口头计算。言语方面,基本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但发音稍模糊,时常流口水。記忆能力佳,尤其是机械记忆,符合自闭症的典型特征之一。动作行为方面,出现过把头往桌上磕的自伤行为,兴奋时会双腿连续向上蹦,情绪较脆弱,易哭泣。现阶段无明显刻板行为。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架构

本研究的自变量是社会故事教学,因变量是个案在三类不同情境中哭泣的情绪行为问题。研究框架见下图。通过评估个体的特殊需求,确定要改善或增加的目标行为,由教师编写相关的社会故事,以个体能理解的方式,提供对应社会情境中的相关信息以及适当行为参照,并在进入目标情境前,通过复述社会故事,让其能在情境中表现出适当的行为,进而改善其社会互动能力,对情境中的相同行为进行干预,且各干预以错开的方式启动。

基线期:研究者在基线期观察研究对象的问题行为,不做任何社会故事介入,观察她在目标情境中出现的问题行为次数,并将观察到的问题行为次数转换成百分比。观察地点为教室以及客房教室,观察时间为课间及研究者负责的早读、主题实践、家政服务课、班会课。至少收集三个资料点,且在因变量三点连续呈现下降或者稳定趋势,便开始进入介入期。

处理期:本研究针对三项目标行为,共有三个社会教学故事介入方案。每项目标行为的教学方案介入共需一节课共35分钟,教学时间是每项目标行为介入期开始前的早自习时间,然后于每日观察情境前,利用社会故事提示卡进行社会故事的复习。等到该行为的改善行为达到预定趋势(所收集五个资料点中至少有三个资料点达到预定水平并维持稳定),开始进入第二个目标行为的介入方案,直到三个目标行为均已实施相同的介入为止。

追踪期:在进入处理期后,待研究对象的目标行为达到预定水平且呈稳定趋势后,结束社会故事的教学,进入追踪期,由研究者继续评量教学成效的维持情形,以了解研究对象接受社会故事法后的维持效果。直到所收集的资料点保持稳定趋势,即可结束。

2.目标行为的定义

在本研究进入基线期前,利用《行为ABC观察记录表》观察并记录研究对象的问题行为,分析其行为出现的原因,见下表:

通过对上表的总结与整理发现,研究对象的情绪行为问题主要是源于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原因之一是社交技能不足以及对自身情绪控制的欠缺。结合行为记录表,现将本研究中所指的情绪行为问题做以下定义,即研究对象在校期间在以下目标情境中出现哭泣行为,且持续5秒以上:当受到他人否定时哭泣;当他人未满足自己的要求时哭泣;当他人对自己发起的沟通方式不恰当时哭泣。

(三)社会故事教学程序

本研究中的社会故事教学程序以研究对象相关的情绪行为问题影片引起动机,教学时间共35分钟。首先以研究对象相关的情绪性问题影片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接着呈现社会故事,再通过角色扮演来演练该故事,最后由社会故事理解测试来评估其掌握情况,以下说明社会故事教学的程序。

1.理解

以研究对象相关的情绪问题行为影片引起学习动机,影片中的角色由班级其他学生扮演。在看完影片以后进行情境思考与讨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他人的感受,深入探讨研究对象自身行为的适当性以及其他适当的行为方式。探讨完影片后,请学生朗读社会故事,在朗读过程中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大意,学会预测故事的发展情节,以确保学生理解了该社会故事

内容。

2.演练

基于学生理解了该社会故事,研究者结合玩具人偶进行角色扮演,由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分饰一角,对研究对象进行目标行为的

演练。

3.测试

此测试用于社会故事教学活动后,目的为确认学生是否理解故事内容。如果研究对象在测试结果中出现一个及一个以上的错误答案,则再次回到社会故事教学程序中的理解阶段,直到研究对象能答对所有测试题。

(四)研究工具

1.目标行为观察记录表

本研究使用的目标行为观察记录表主要在干预前使用。在社会故事教学介入前及介入期,使用目标行为观察记录表记录研究对象在学校的情绪行为问题的表现情形,主要是从情境、行为、结果三方面来了解研究对象的情绪行为问题,通过对该表进行分析后,以此作为选定研究对象目标行为的资料依据。教学阶段,则是用该表来收集研究对象在介入期的情绪行为问题的改善情况。

2.社会故事教材

文本、视频、图片以PPT的形式呈现,社交故事提示卡以被试者的现有生活环境及理解、表达能力为基础撰写社会故事,形式上包括文字、图画、视频。本研究依据研究对象需要改善的目标行为分别编写三则社会故事,并以这些社会故事为教学内容,分别进行一堂课教学,然后定期为研究对象复习社会故事,以期减少研究对象的情绪行为问题。三则故事中都以研究对象喜爱的一个歌手作为故事主角,描述问题行为的社会情境、维持正向行为的理由与成功经验、他人对于该问题行为的感受与想法,指出维持正向行为的建议。每则故事多以描述句及观点句占多数,帮助研究对象理解问题行为情境及他人感受或想法,结尾以肯定学生适应的正向行为作结。

3.社会故事理解测试

社会故事理解测试是根据社会故事内容编制的测试,包括故事内容中的人、地、时、事与适当反应,以及相关人物的想法与感受,以此作为确认研究对象是否已对故事完全理解的工具。本理解测试为五个开放性问题,在经过理解和角色演练两个阶段后,依据理解测试向研究对象提问,其以口头问答或者动作来表示。研究者在测试中详细介绍研究对象的反应。在受试者完全答对后,在进入下一阶段。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以下三个情境中出现哭泣行为:当被他人否定时哭泣;当他人未满足自己的要求时哭泣;当他人对自己发起的沟通方式不恰当时哭泣,本次干预所呈现的研究结果是不一样的,总体上,经过干预后的三类情境下情绪行为问题都有所减少,说明社会故事对改善本研究对象的情绪行为问题的有效性。其中,以情境三的干预结果最为明显,处于维持期时,研究对象的问题行为均减少到一次,而情境一中研究对象的问题行为有重复到基线期中的次数,情境二的干预效果介于两者之间。这可能与社会故事的编写方式、故事材料选择是否符合研究对象的理解能力有关。

四、讨论与建议

(一)社交故事与其他行为干预技术相结合

有研究表明,在已有的社会故事干预实验中,除了单独运用社会故事法实施的干预研究之外,还有许多与其他干预技术结合的干预方法,并且其有效性也得到了论证,在社会故事法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的干预技术可能会取得更有效的成果,如社会故事法和假象游戏的运用等。

(二)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在社会故事干预过程及结果上的差异

较少有研究将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进行比较,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在目标行为上的差异,干预后进步的程度,这些都可以作为研究者关注的结果之一。通过他们的比较发现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在社会故事干预法上的差异。

(三)不同干预环境对干预效果的影响

不同的干预环境对目标行为的改变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已有的研究多数是在学校环境中进行,如果是在家庭环境或者社会环境中进行社会故事的干预,干预效果不知是否会有不同、还存在哪些可能的因素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

猜你喜欢

自闭症
关爱自闭症群体应从消除误解开始
关爱自闭症群体要从消除误解开始
“基因剪刀”或可减轻自闭症症状
厦门推“爱心胸牌”关爱自闭症人士
自闭症是个什么鬼?
关于自闭症儿童玩具设计创新研究
自闭症孩子画作中国美术馆展出
世界最大的自闭症基因组数据库识别出18个新的自闭症相关基因
心理护理在自闭症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广东东莞 绿荫行 关爱自闭症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