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牵正散灸联合调督和胃针法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评价
2021-06-20梁芳芳
梁芳芳
周围性面瘫是常见神经内科疾病,其患病率为425.7/10万,男性略多于女性,以春秋两季多发,治疗以西医药物为主,如糖皮质激素、维生素B,但单纯采用西医药物治疗效果有限,需与其他疗法联合治疗[1]。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属“口眼斜”“口僻”等范畴,病理病机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外感风寒,乘虚入中经络,致手太阳、足太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发为本病,治疗方法可选取外用中药及针刺疗法。隔牵正散灸、调督和胃针法针刺均为近年较为推崇的中医疗法,单独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已得到临床证实[2-3],目前尚未见两者联合治疗报道,因此本研究首次尝试将两者联合应用于周围性面瘫患者,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征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沈阳市沈北新区中医院周围性面瘫患者52例,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男16例,女10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2.23±8.89)岁;病程2~20 d,平均病程(11.03±1.87)d。实验组男13例,女13例;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40.87±9.46)岁;病程1~20 d,平均病程(10.51±2.22)d。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针灸学》中医诊断的标准[4];H-B面神经功能分级处于Ⅱ~Ⅵ级;均为单侧面瘫;患者知晓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其他原因引起的面瘫;器质性病变;中枢性面瘫;精神疾病;研究方法不耐受。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口服强的松(四川康特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2911),30 mg/次,1次/d,连用1周后,逐渐减量至停用,同时口服甲钴胺片(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40),0.5 mg/次,3次/d。
1.3.2 实验组 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隔牵正散灸联合调督和胃针法针刺。调督和胃针法针刺:取神庭、足三里、四白、大椎、百会、合谷、迎香、地仓、天枢、中脘、颧、承泣等穴,常规消毒后,快针斜刺大椎约0.5寸,小幅度捻转补法,得气为度不留针;直刺足三里、合谷;舒张进针法直刺中脘、天枢各1寸左右,均采取提插捻转补法;提捏法针刺迎香、四白、承泣、地仓、颧,提插捻转,平补平泻;针平刺百会、神庭各0.5寸左右,平补平泻,留针30 min,1次/d。针刺完毕休息5 min后行隔牵正散灸。组方:全蝎10 g、白僵蚕10 g、白附子10 g,共研细为末,温开水调糊备用,取侧卧位,于下关、翳风涂抹伤科油,并将牵正散糊平铺至上述穴位,统一使用底面直径约2 cm艾柱在牵正散糊悬起约3 cm灸之,待糊烤干后再更换2次,依前法灸之,时间控制在25 min内,1次/d,每周治疗6 d,休息1 d。两组连续治疗3周。
1.4 观察指标 ①两组疗效,包含痊愈(面部各部位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显效(静止时面部左右对称,张力均等,额纹基本对称,眼睛轻轻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角轻度不对称)、有效(静止时面部对称,张力均等,上额轻微运动,额纹不对称,用力闭眼时可闭合,口角明显不对称)、无效(未至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有效+显效+痊愈)例数/总例数×100%。②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纳入口眼斜、额纹消失、目不能闭3项主症,根据正常、轻、中、重度分别记为0分、2分、4分、6分。③两组治疗前后面瘫程度。分别采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中躯体功能(FDIP)、社会功能(FDIS)两个分量表进行评估,FDIP最高分25分,分值越高功能越好,FDIS最高分30分,分值越低功能越好。
1.5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 22.0处理数据,中医证候积分、FDIP、FDIS评分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疗效等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24/26),高于对照组61.54%(16/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33,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FDIS、FDIP评分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FDIS评分低于对照组,FDIP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单位:分
?
表3 两组患者FDIS、FDIP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3 两组患者FDIS、FDIP评分比较(±s) 单位:分
注:FDIS=社会功能,FDIP=躯体功能。
?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由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源性、遗传、自身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若未积极处理,可引起瘫痪面肌代谢减弱、循环障碍进而演变为永久性面瘫[5-6]。强的松、甲钴胺片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面瘫症状,但长期使用会诱发糖尿病、高血压等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7]。
近年中医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积累丰富经验,中西结合治疗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中医对于面瘫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提作“卒口僻”“口喁”,《灵枢经·经筋》记载:“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病治》曰:“脉络空虚、贼邪不泻……正气引邪僻不遂”。由此可见,本病病机为素体正气亏虚,卫外不固,经筋失养,经气阻滞,筋肉纵缓不收,治疗宜采取培补正气、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等法。针灸治疗面瘫具有悠久历史,如调督和胃针法,斜刺大椎,清热解毒、解表通阳、镇静安神;针刺中脘、天枢激发中焦阳气,调动全身气机;平刺神庭、百会安神志;针刺面部腧穴宣散阳明之邪以治其标,而针刺四肢远端阳明经穴补益脾胃,壮气血生化之源治其本。隔牵正散灸由白附子、全蝎、白僵蚕组成,白附子入阳明经,善治头面之风;全蝎、白僵蚕可祛风止痉通络。配合下关穴、翳风穴进行艾灸,可扩张皮下微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加快机体代谢,减轻面神经炎症水肿,增强肌肉收缩,延缓面瘫进程[8-10]。本研究治疗后实验组口眼斜、额纹消失、目不能闭评分及FDIS评分低于对照组,FDIP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隔牵正散灸、调督和胃针法针刺,有助于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中医证候,减轻面瘫程度。本研究还发现,隔牵正散灸联合调督和胃针法针刺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在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
综上所述,隔牵正散灸联合调督和胃针法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可改善中医证候,减轻面瘫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