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思考

2021-06-19魏晓莉

对外经贸 2021年5期
关键词:专业技能劳动实训

魏晓莉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11 月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进一步阐释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2020 年到2050 年,是我国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过程,青年学生正是从人生的青葱岁月到而立之年。从2035 年到2050 年,这一代青年学生是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学生大学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否具有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的品格,是否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将对未来的中国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对是否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起到关键作用。高职学生劳动观现状的调研情况反映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劳动观状况,以此为基础探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

一、高职学生劳动观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的劳动观现状分析是开展劳动教育研究的必要前提。高职学生劳动观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高职学生对“劳动”的基本认知、高职学生日常的劳动情况、高职学生对自身劳动观的评价、高职学生对自己劳动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高职学生对学校进行劳动教育的态度和建议、高职学生对未来就业的期望等。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就上述问题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相应的调研,共回收了805 份问卷。调研的对象主要是天津商务职业学院的学生,参与调研的学生中男生占比25.22%,女生占比74.78%;大一学生占比为60.5%,大二学生占比为15.16%,大三学生占比为17.76%,已经毕业的学生占比为6.58%;城市生源占比为36.4%,农村生源占比为63.6%;独生子女占比为24.72%;非独生子女占比为75.28%。以下是基于调研对高职院校学生劳动观现状的分析:

1.关于高职学生对“劳动”基本认识的调查中,“您对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问题的调查中,有527 人合计65.27%的同学选择了赞成劳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有5 名同学选择了不赞成(见图1)。总体上来看,对于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样的观点,大多数同学持肯定观点。

图1 “您对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调研数据

2.关于高职学生对“劳动”基本评价的调查中,“您认为劳动光荣吗?”问题的调查中,有545 人合计67.7%的同学选择了完全赞同(如图2)。

图2 “您认为劳动光荣吗?”调研数据

3.对于自身参与劳动情况的调查中,主要是通过“您是否参与家务劳动?”有37.02%的同学选择偶尔做家务,而在不经常参加家务劳动的原因中81 人选择了父母不让参加,而140 人选择了不愿意参加,而201人选择了没有机会参加。两个问题加起来看,实际不参与或偶尔参与家务劳动的同学要高于50%。

4.高职学生对自身劳动观评价的调查中,“您觉得较之我们的父辈,您的吃苦耐劳程度是?”有543 位合计67.45%的同学选择了较之我们的父辈,自己的吃苦耐劳程度有待提高。该结论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自身的吃苦耐劳、勤学苦干的能力有待提高。

5.高职学生对于自身劳动观形成的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即包括了家庭的影响,也包括了学校教育的影响,还包括了同学间的影响。在大学期间对你的劳动观有影响的调研中,有299 位合计37.14% 的同学认为有很大影响,有419 位合计52.05% 的同学选择了有一点影响。

图3 您认为大学期间对你的劳动观(比如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等)有影响吗?调研数据

6.对于大学期间学业和未来职业之间联系的调查中,有79.88%的同学选择了大学期间努力学习对未来就业有帮助,说明大多数同学比较看重大学期间的学习。而对于大学期间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之间的关系上,有74.1%的同学选择了紧密联系,并希望能从事本专业工作。这进一步说明,高职学生对于大学专业学习的期望值和认可度是比较高的。

7.在未来职业选择的调查中,大多数同学考虑的因素是收入水平和发展前景,其中有37.52%的同学选择了收入水平,有30.56%的同学选择了发展前景,而在另外一个关于您希望的工作特点是什么的问题中,有高达576 合计71.55%的同学选择了看重自身能力,多劳多得;另外还有161 位合计20%的同学选择了工作强度大,收入水平高的选项。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愿意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通过自身的劳动来换取更好的生活,是同学们劳动观中积极一面的体现。

通过前述调研分析可知,当代大学生整体劳动观是正向的,认为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满足生活来源的主要途径,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生活,同时,也反映出当代高职学生在崇尚劳动方面存在矛盾的一面,在劳动实践上有所欠缺,在劳动观的知行合一方面需要提高。

二、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和养成劳动素养(有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 年3 月20 日)中明确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总体要求和重要意义;之后,教育部在2020 年7 月7 日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再次细化了《意见》中的有关要求,针对学校教育系统内容,重点解决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高职院校作为新时代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劳动教育应当全面整体地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内在包含融入专业教学中。

(一)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应有之意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全国教育大会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同时在基本原则中强调,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规范课程设置中,强调结合实习实训强化劳动教育,明确劳动教育时间,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也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基层技术型、服务型人才,高职院校学生要在未来的职业生活中通过一技之长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基于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中相较于本科院校而言更多的是实践性教学,高职院校要从实践、实习、实训中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职业技能。而要更出色地完成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则首当其冲的便是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引导学生认识劳动对于个体、对于社会、对于国家、对于人类的价值,引导学生形成崇尚劳动和热爱劳动的劳动态度,将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内化于学生内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应有之意。

(二)劳动教育是养成教育,需要在长期不断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

劳动教育是养成教育,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通过一两门课程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所谓养成教育就是通过长时间持续不断的灌输和实践,逐渐培养形成某种或某些习惯,并进而转化为某种观念和行为模式。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课程体系中公共课主要集中在大学一年级,而专业教育教学则集中在大学二年级和大学三年级。因此,从养成教育自身的要求看,劳动教育应当贯穿在高职教育三年的教育教学中,才能通过长时间持续不断的灌输和实践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形成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同时,从养成性教育的性质来看劳动教育内在的包含实践性的要求,也就是说劳动教育不只依靠上上课、读读书就可以完成其教育目标,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劳动锻炼”才能实现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识,进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劳动锻炼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可以是专门的劳动课,比如整理宿舍、打扫教室卫生,也应当是专业教学中的完成教师布置的理论课作业,完成实习实践任务等等。那么大量的专业教学中必然应当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这样才能始终如一的将劳动教育通过养成教育的模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并且能够感受劳动的价值和劳动之美。

(三)劳动教育是高职专业教学实习实训、跟岗、顶岗实习中的必要构成部分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与本科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大部分课程都是实习实训、跟岗、顶岗实习,这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息息相关。以天津市某职业学院为例,在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采取了1.5+0.5+1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年的教育教学中,之后的0.5+1 个学期都是专业实习实践教学,在时长上是全部大学阶段课程的一半,从学生形成专业技能的角度讲,也主要是通过这一阶段完成的。从劳动教育的内容来看,包括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劳动精神主要是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要想在专业技能上有所成就,那么首先要认可这样的劳动精神,并指导自己的专业实习实训,同时,在专业实习实训中内在的要求就是要勤学苦干、吃苦耐劳,专业实习实训的同时也是劳动教育的实践性教育;同时工匠精神也是专业技能学习中的核心要求,只有理解了工匠精神内在的包含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内涵,才能更好促进学习专业技能,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实习实训中,学生专业技能和劳动品格的养成是相辅相成的,专业技能的练就需要勤学苦干、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劳动品格,反之,良好的劳动品格也能更好更快促进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因此,在高职专业实习实训、跟岗、顶岗实习中劳动教育是其必要的构成部分。

三、专业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途径和对策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程,既需要通过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进行劳动观、劳动价值观、择业就业观等劳动教育内容的阐释和讲解,也需要在专业课程中系统地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才能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具体来说,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当将劳动教育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均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并形成统一完整的体系。人才培养目标中应当将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列明,课程体系中应当将劳动教育课程加入其中,专业课程中劳动教育的内容应当体现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考核中,尤其是实习实训课程中应当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考核形式。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专业教学中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强化劳动教育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课程思政作为德育教育在专业教学中的延续,对于学生品德的养成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专业教学中应当通过课程思政始终如一的包含劳动教育的内容。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劳动教育可以通过讲解、案例阐释、严格专业课程要求等方式方法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体会劳动之美、劳动之乐,进而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内化于学生的心中,达到劳动教育的目标。

(三)通过专业实习实训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

劳动观是否正确,劳动教育的最终成果本质上还是要通过劳动本身来体现。那么大学期间学生参与劳动的途径有宿舍、教室打扫卫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参与勤工助学等方式,而作为高职学生来说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专业实习实训。专业实习实训是和专业教学结合起来的做中学、学中做,在做当中增长知识、掌握技能、增长才干。因此,专业实习本就是学生参与劳动的一种形式。在专业实习实训中有意识、系统的将劳动教育纳入其中,通过专业技能的强化练习、精细化要求,在比学赶帮超中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养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诚实劳动、精益求精的正确劳动观。

(四)通过各类专业比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在专业技能比赛中,学生们务必为了赢得比赛而进行不断的练习、巩固、提升专业技能,劳动教育在其中会促进学生不畏挫折,力争上游、精益求精、进而塑造出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正确劳动价值观。同时,在专业技能竞赛中,专业技能比赛中的胜出者也能成为学生们的榜样,进一步促使学生尊重劳动者观念的形成。

高职院校作为技术人才培养的基地,应当将劳动教育纳入整体的教学体系,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教学中,以培养具备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和精益求精精神的劳动者,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专业技能劳动实训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热爱劳动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