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程人物采访 如何打动人心?

2021-06-19庄胜春

中国记者 2021年5期
关键词:李师傅遗书安阳

采访手记

扫码阅读《了不起的你丨“遗书”里有什么,让儿子一夜长大?》

2020年春节,武汉中学生李安阳收到了父亲的一封遗书。

“如果安然无恙,你就把这个信还给我,如果我感染了,或者有什么问题,你再把这个信打开,里面会告诉你怎么做。”

一年后,一位网友把这个故事发到了网上,标题是《前几天坐的士的时候听来的故事,简直可以拍个电影嘛》。开的士的,就是那位父亲。

网帖写道:司机师傅是一名退伍军人,家里念中学的儿子正值叛逆期,爱打游戏,父子关系很不好。疫情爆发后,师傅报名当社区志愿者,开车接送病人。临行前,根据当兵时的习惯,写了一封遗书交给儿子。当天夜里12点多,儿子等他跑完车回家,哇地一声哭出来。从此,他出门做志愿者,儿子提前泡好茶,不论多晚都要等到他回家再睡觉。儿子对同学说,他的爸爸是英雄。

疫情中的武汉,让人们记住了太多从天而降或挺身而出的名字,感动的“阈值”高了不少。但这条看似普通的网帖仍从论坛“火”到微博,引来几百条评论:“风沙有点大”“父子俩的互相理解很微妙,有时候一辈子也理解不了,有时候就是一瞬间”。网友纷纷建议文艺工作者核实一下,写个剧本,拍个影片,“经费可以众筹”。

“核实”的工作,当然少不了记者。

只能远程采访

当时,央视新闻《相对论》栏目组正在酝酿一个子系列《了不起的你》,聚焦那些看似平凡却闪光的普通人。这个故事看似时过境迁、新闻热度不大,但从网友们的共情之处,我们看得到追问的价值——父与子“那一瞬间”的火花,究竟因何而来?

节目编导在初始发帖的论坛注册了账号,私信联系到了发帖人,是一位大学教授。从网约车软件上,已经查不到司机的联系方式。还好,通过车牌号等信息,联系上了司机所在的出租车公司。历时六天,我们听到了他的爽朗笑声。父亲叫李定平,儿子叫李安阳。那时,他们还不知道网帖的存在。

2021年春节前后,疫情仍是采访的限制条件,我们不得不选择远程采访。首先要做的,当然是核实。我们通过预采确认事实细节,拿到了师傅密密麻麻的志愿者签到单、看到了他的志愿者奖状,并向出租车公司进行了求证。

接下来面对的,是远程采访的两大限制条件:1.对于采访,对方是“素人”,无法面对面沟通,能不能聊得起来?2.对于成片,仅有双视窗的采访画面,是否还有视频呈现的意义和可能?

解决限制一

采访一开始,就感受到了困难,儿子显然不习惯被采访。记者给他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看到这个网帖没?”他的答案是:“为中华复兴而读书。”

为了这将近一个小时的采访,我们预想了多种方案。比如,先分别采访父亲与儿子,再一起对话;甚至让父子上车打开行车记录仪,在无干预的情况下,让他们自己聊。但因为师傅跑车很忙、儿子学业压力也很重,删繁就简,一起采。(不过,中间也支开父亲和小李单聊了一会儿,吐槽他爸“粗鲁”就出现在这里。)

第一个问题“碰壁”,在和父亲聊了一会儿做志愿者的经历后,记者再次把问题抛给小李。

记者:那段时间,你在家都做些什么呢?

李定平:你说我吗?

记者:我说小李。

李定平:问你。

李安阳:学习。

记者:真的,没有打游戏啊?

李定平:上网课。

主持人:刚才爸爸说,除夕夜你们一起商量,爸爸要去当志愿者。当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李安阳:不同意。

主持人:当时你是怎么说的?就是说不同意?为什么?

李安阳:我就一个父亲,没了就没了。

说话时,小李一直看着上方,不看他爸,也几乎不看记者。但三言两语,已足够动人。接着用心问、问细节,就好了——

记者:小李,那个过程(爸爸给遗书的过程)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吗?

李安阳:我爸正准备出门,他把一个纸给我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

记者:你也不知道是什么?

李安阳:我上厕所不小心给打开看了。

记者:信还能不小心给打开看啊。爸爸跟你说是遗书的时候,当时你是什么反应?

李安阳:没什么反应……

说完这句,有编导心想,看来这次又问不出什么了。停了一两秒后,安阳突然又接了一句:想把他打一顿。

这时,父亲大笑起来,边笑边抹眼泪。儿子呢?依然没什么表情。

记者:李师傅现在还记得当时遗书里写了什么吗?(按照军人的惯例,李师傅已经销毁了遗书)

李定平:让我儿子说吧。

记者:儿子记得吗?

李安阳:记得一点。爸爸会在天上看着,要是我做不好的话,他的灵魂会回来找我。

记者:所以当时爸爸当天晚上回到家,你是在第一时间就哭出来了吗?

李安阳:我在第一时间抱他了。

李定平:回来抱着我哭。

记者:之前爸爸没回来之前哭了吗?

李安阳:厕所里偷偷哭的。

▲ 图为记者正在拍摄庄胜春与李定平父子远程对话。

屋里的编导都笑了,有人也开始边笑边抹眼泪。

记者:小李说自己哭了的时候,都这么酷。

李定平:我教他作为男儿流血不流泪,说实话我可能是个好父亲,也有可能是个不太合格的父亲,因为我从小对他要求非常严格。

记者:那天儿子有什么反应,是您印象最深的吗?

李定平:我真的,从他扑到我怀里那一刻起,我想到的就是小的时候这样扑过,上了小学之后再没有这样的一种感受,当时也觉得很温暖。

记者:小李呢,刚才爸爸说到跟你那天晚上聊了半个小时,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李安阳:军人的职责,退伍军人的职责,中国公民的责任。

记者:如果没有这件事,以前会觉得这些是很高大上的话、大道理吗?

李安阳:嗯。

记者:那天听,为什么感觉不一样了?

李安阳:不想失去他。这样不仅我会伤心,还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奶奶。

解决限制二

采访成了,怎么呈现?常规电视手段严重受限,必须尝试新的视频表达。

最终的成片中,大量篇幅不是在父子身上,而是在演播间。我们尝试了五种方案——放弃了正式的演播室、开放式的空间,选择了一个相对私密、温暖的工作空间;拍摄的过程中,我们植入电脑、投影仪,把网友评论、小李作文的展示,以及每个采访片段的串联都交给记者,不仅讲述、而且操作,使整个过程都成为必要的视觉元素。

这一切,都是希望回归最自然、真实的表达,用记者的主观视角回溯最打动记者本人的细节,讲给你听。

成片之后,怎么传播?这是新媒体时代的附加题。我们常说播出的结束,是传播的开始,实际上链条还要向前延伸——播出之前,传播就已经开始。

在成片发布之前,央视新闻《相对论》就已经发布了预热片段,在“有没有哪个瞬间,你觉得自己的爸爸是英雄?”的征集话题下,网友们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 庄胜春远程采访李定平父子。

“我爸爸汶川地震救了20多个人,自己右腿粉碎性骨折,我觉得他很伟大。”

“当年唐山大地震,父亲他们接到通知准备去救援之前,都把遗书留好了。他给我讲的时候我还在中二时期,没觉得如何,现在想想,那也是英雄吧。”

“我爸爸虽然一直是我的大英雄,但是18年,都是50岁的小老头了,还跟年轻人一起防洪,我真想把爸爸绑回家。”

……

这些故事,都成了客户端和微信特稿的素材。

回访

距离那次采访,已过3个多月。写这篇手记之前,我们又联系上这对父子。

节目播出后,身边的亲戚朋友都知道了李师傅的故事,他还曾被一位外地乘客认出来——3月,一位来自安徽的年轻乘客扫付款码时认出了“李定平”这个名字,在确认了面前的人就是“武汉英雄司机”后,他提出想让李师傅摘下口罩并合影。聊到这里,电话那头又传出了熟悉的笑声。

“哈哈哈,没什么了不起的!”

李师傅说,不觉得自己是什么英雄,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也希望在武汉、在全中国能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做更多有价值的事。“能跟大家聊聊天就挺开心的。”虽然辛苦,李师傅还是十分热爱这份能让他接触到不同人群的工作。更让李师傅开心的,还是儿子。安阳快中考了,成绩一直有提升,也比以前听话用功。

节目发布后,最初的发帖者看到视频,发来了这样的回复:“看完了,视频做得真好,谢谢你们!当时天黑,连李师傅长什么样都没看仔细。今天总算是见到他和他那傲娇的儿子啦!”

我们问李师傅想对最初的发帖人说什么,李师傅说:“希望他每天开开心心的!”安阳“傲娇”依然:“没什么想说的……”

猜你喜欢

李师傅遗书安阳
钟志申遗书:纸短情长载忠魂
安阳之旅
男子长期喝酒长出“象鼻子”
钟表匠李师傅
安阳:以最严密的法治向大气污染宣战
暖心纸条
银环桥下的遗书
安阳有个“花木兰”
《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中TK133叙录辨正
流水的学生,铁打的“李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