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四力”守正创新
——深度报道/新闻特写类作品评选综述

2021-06-19方毅华

中国记者 2021年5期
关键词:总台四力新华社

□ 方毅华

中央新闻单位青年记者践行“四力”交流活动作品评选近日落下帷幕。经过评委们认真阅听,精心评选,反复讨论,深度报道奖新鲜出炉。总体来看,这次评选出的最佳作品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容紧扣“基层”,小人物彰显大主题

这次活动属于同题交流,媒体刊播时间从1月25日至2月26日,题材来自基层一线。其中,深度报道组共收到253篇,最终评选出30件最佳作品。这些获奖报道选题重要,采访深入,影响力大,在碎片化传播、移动化阅听、观点多于真相、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显得尤为可贵。新华每日电讯《11年前那位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找到了!》便是当中的杰出代表。记者周科、李思佳、张博令通过11年前拍摄的一张“春运母亲”照片为起点,深挖一个小人物背后与贫困生活和不幸命运抗争的奋斗故事,不渲染不造作,图文并茂,以融媒体形式生动体现了脱贫攻坚大主题,在网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中国青年报《宝兰高铁地下57米的坚守》、农民日报《成为现实的理想生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世纪老人伊莎白:每一次选择,都是中国》也都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

二、采写践行“四力”,记录时代接地气

好报道是靠脚板“走”出来的。这些年,网络技术的便利使得一些人丢掉了深入现场的好传统,忽视了采访的重要性,既不想动脚,又不想动脑,靠复制粘贴二手、三手材料拼凑稿件。这次获奖作品再次有力地证明,只有抵达现场,记者才会被触动;只有深入基层,心中才有群众;只有沉下身去,方能感知时代风云、体察社情民意、直面现实发现矛盾,让报道“上连党心、下接民心”。人民日报客户端《开往深山的“一元公交”》聚焦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在这方面表现出色。这篇报道凸显了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乃至“笔力”,不深入采访、深入思考显然是做不到的。

经济日报《南疆脱贫村里话幸福》、总台《大湾村的巨变》、新华社《跨越90余载:两副对联,一样的横批》《七上双湖——新华社记者见证我国海拔最高县之变》等都是洞察时代变化、捕捉时代精神、记录时代特征、发出时代呼声、脚力笔力深厚的佳作。

三、深度源自“问题”,痛点决定影响力

马克思曾经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记者能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是衡量一篇报道是否有深度、力度、温度、高度、广度的重要标志。新华社《新“三大件”重如山 农村大龄男青年面临“结婚难”》就是记者周楠通过深入调研,发现了“农村结婚新三大件”“农村有人娶妻需花费百万元”等严重社会问题。他下力气全面采访,证明了结婚难这一现象在我国农村具有普遍性。稿件写成后,精心选取播发节点,将刊发日期定为2月14日,双节叠加,传播效应得到极大扩张。稿件被近千家媒体采用,新华社客户端阅读量460万,在多个热搜霸榜,微博话题阅读量超5亿人次。

记者发现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新闻的过程,既要看到海面上冰山一角,更要洞察深藏水下的大部分。农民日报《成为现实的理想生活》、工人日报《道官冲的守望》、健康报《让生命有尊严地“谢幕”》等报道的成功同样取决于记者的日常观察和思考。缺少发现力、穿透力和人文关怀的记者是写不出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的。

四、叙事细腻“沾泥土”,倚马可待“深”“快”“短”

深度报道的传播力取决于思想和事实的力量,而不是篇幅和时长。“深”“快”“短”是深度报道在全媒体时代适应阅听碎片化、传播同步化特点做出的主动选择。《甘肃甘谷县西坪村:山沟里好消息连连》《河北无极县王村:大棚中科技感满满》作为双头条刊发于人民日报头版,内容互补,相辅相成;形式新颖,短小精悍,让人眼前一亮。《大棚中科技感满满》多用农民话,文字“沾泥土、带露珠”。

□评委方毅华发言。(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总台记者历时两天两夜,抵达祖国最高的驻兵点,推出走基层微纪录片《“5592”》《巡边天路》,独家记录了在海拔5592米以上、含氧量不足内地30%的生命禁区,西藏军区边防官兵的动人故事,展现了在沙场边疆,官兵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节目播出后引发全网关注,迅速“破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官方账号均进行了转发。“21岁战士说用我的身体站成祖国的界碑”“边防战士的请战书”“儿子说爸爸在墙上”等多个话题登上热搜,话题阅读量超过2.5亿。总台广播录音特写《习总书记的民生足迹 司莫拉村的幸福路》等都做到了深、短、快的统一,没有长篇大论,但文字、图片、音响、画面真实感人,表现符号多样,播出时效性强,起到了积极引导社会舆论、传递正能量的巨大作用。

五、视角多元有“年味”,定位准确显特色

讲好中国故事是主流媒体题中应有之义。中国信息报《春节采价不打烊!跟拍CPI采价员超市行》、工人日报《不回家的年》、中国市场监管报《年夜饭怎么吃?年货如何买?就地过年催生消费新业态》、新华社《春节前夕,三通打回家的电话》《坚守、信心、团圆——大年三十年饭里的“三种滋味”》《三场“特殊”的视频连线——首都建设者“就地过年”记;就地过年 暖在身边|三场“特殊”的视频连线:首都建设者的新春连线》《11年前那位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找到了!》、中国青年报《这个春节 年轻建筑工人赶工“人造太阳”》、总台《重庆巫溪脱贫奔小康 新年新气象 脱贫后的第一个春节美丽乡村热闹红火》《春节有你不孤单》等等报道,均聚焦过年这个传统节点,记者们从所在媒体不同定位出发,寻找讲述的独特视角,将宏大叙事同具体人物相统一,把道理与故事相结合,年味浓郁,特色鲜明,做到“同一主题各有千秋”,极大地提升了各家媒体的吸引力和传播力。

六、评选中发现的问题

综上所述,这次选送的作品选题有报道价值,表现形式多样,体现了年轻记者较强的创新意识,但也有一些不足。一是对深度报道的要求和规范不够了解,选题缺少重要性,成为报道的先天缺陷和深度开掘的障碍;二是有些报道与“新春走基层”“四力”无直接关联,属于日常报道或通讯员供稿,不符合此次评奖特定要求;三是报道中存在见事不见人、见物不见人的问题,报道手段单一,缺乏温度与感染力;四是有些选送作品属于消息或活动海报,片面追求画面炫酷、色彩艳丽等技术层面的表现手法,缺少新闻由头和问题意识,内容过于单薄与空洞,宣传味儿较浓,不符合深度报道要求;五是有的作品只写了某个“点”的情况,缺少对“面”上材料的搜集、拓展与提升,个案孤例,缺乏说服力和普遍意义;有的纯属某企业表扬稿,工作性大于新闻性,缺少思想性,不具有传播价值,不符合深度报道规范;六是有的融媒体作品选择的人物缺少典型性和故事性,深度挖掘的空间极其有限,一些音响和画面与报道主题无关。

猜你喜欢

总台四力新华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召开青年英才座谈会
再创新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出2019年国内十大体育新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民政部联合摄制的《中国地名大会》开播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视界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