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督温阳针法联合简化24式太极拳在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中的应用
2021-06-18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75000葛娜刘普素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75000)葛娜 刘普素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是骨科常见疾病,多由于韧带、肌肉、软骨牵拉或脊椎骨移位、肌肉痉挛所致,可造成腰部活动困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临床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其中核心肌群训练是临床常用运动治疗方案,通过锻炼腰腹肌肉,提高协调性、运动耐性、稳定性,有助于稳定腰椎,改善腰痛症状[2]。中医认为,腰痛是由于外感风热、腰肌劳损所致,基于“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理论基础,临床治疗应舒经通络。本研究选取我院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分组对比,旨在分析通督温阳针法联合简化24式太极拳的应用效果。详情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9月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89例,其中44例给予常规核心肌群训练为对照组,另4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通督温阳针法联合简化24式太极拳为试验组。对照组男27例,女17例;年龄51~74岁,平均(62.53±5.08)岁;病程3~12个月,平均(7.49±2.06)个月。试验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50~76岁,平均(63.19±5.13)岁;病程3~13个月,平均(7.86±2.11)个月。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选取标准 ①纳入标准:根据临床症状确诊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知情本研究、签署同意书。②排除标准:病情严重需手术治疗;肢体功能、认知功能异常;有腰部手术史。
1.3 方法 ①对照组采用常规核心肌群训练,包括平衡训练、卧位训练、腹部训练、站立训练,主要训练腹横肌、多裂肌、腹内外斜肌、臀中肌,30min/次,1次/d。②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通督温阳针法联合简化24式太极拳。通督温阳针法:取穴肾俞、大肠俞、关元俞、秩边、次髎、阳关,选择常规一次性针灸针,穴位器具常规消毒,患者取俯卧位,直刺进针,得气后以电针仪给予连续波,设置2~10Hz,留针30min,1次/d。简化24式太极拳,由护理人员指导进行,注意练习时保持心静体松、圆活连贯、虚实分明、呼吸自然,1次/d。两组均于干预1个月后进行观察。
1.4 观察指标 ①两组干预前后腰痛程度。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最高分值10分,分值与疼痛程度成正比。②两组干预前后腰椎功能。以日本骨科协会评估分数(JOA)进行评估,最高分值29分,分值与腰椎功能恢复程度成正比。③两组治疗前后腰腹肌前屈、后伸等长收缩值,重复测量5次,取平均值。④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多裂肌功能肌电信号。仪器选择上海诺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表面肌电图仪,取俯卧位,下半身在治疗床固定,髂前上棘在床沿处,上半身探出并在下方置滑椅支撑,检测时移开滑椅,用力维持身体与床面在同一水平线约30s,记录中位频率斜率(MFs)及平均肌电图(AEMG)。
1.5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 结果
2.1 腰痛程度、腰椎功能 干预后两组VAS、JOA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试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1。
附表1 两组腰痛程度、腰椎功能比较(±s,分)
附表1 两组腰痛程度、腰椎功能比较(±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JOA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试验组 45 6.51±1.06 1.96±0.73a 14.46±2.39 24.88±3.06a对照组 44 6.33±0.97 3.04±0.82a 14.75±2.43 20.17±2.92a t 0.835 6.558 0.568 7.426 P 0.406 <0.001 0.582 <0.001组别 例数 VAS
2.2 腰腹肌等长收缩值 干预后两组腰腹肌前屈、后伸等长收缩值均有所提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2。
附表2 两组腰腹肌等长收缩值比较(±s)
附表2 两组腰腹肌等长收缩值比较(±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前屈后伸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试验组 45 172.68±11.37 338.24±15.22a 281.67±14.26 560.07±37.02a对照组 44 174.53±12.07 281.67±14.81a 283.59±14.83 392.14±31.29a t 0.745 17.766 0.623 23.087 P 0.459 <0.001 0.535 <0.001
2.3 多裂肌功能肌电信号 干预后两组MFs、AEMG均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3。
附表3 两组多裂肌功能肌电信号比较(±s,μV)
附表3 两组多裂肌功能肌电信号比较(±s,μV)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AEMG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试验组 45 -5.51±1.06 2.57±0.99a 44.21±5.82 54.76±5.91a对照组 44 -5.36±0.94 0.87±1.04a 45.37±5.43 49.33±6.07a t 0.706 7.900 0.972 4.276 P 0.482 <0.001 0.334 <0.001组别 例数 MFs
3 讨论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是临床多发病,有报道称下腰痛发病原因在于多裂肌、腹肌等核心肌群退化导致对腰椎稳定作用下降,造成腰椎节段失稳,从而出现腰痛症状[3]。因此,临床治疗可通过核心肌群训练增强腰腹部肌肉,抑制其退化,改善腰椎稳定性,起到治疗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腰痛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受阻所致,临床治疗应疏通经络、改善血气运行。针灸是中医特色疗法,其中通督温阳针法通过针刺膀胱经、督脉等俞穴而激发阳气,具有益气活血、调节阴阳、温通经脉的作用。通督温阳针法刺激上述穴位后可温煦阳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正常运行而使全身气机畅通,对恢复机体生理机能、缓解临床症状有明显作用。通督温阳针法并未局限于某穴位,重点通过疏通督脉而调节气机,最终达到“温阳”效果。现代研究认为,通督温阳针法可促进血液循环,松解粘连,缓解神经压迫、水肿症状,有助于改善腰椎功能[4]。简化24式太极拳是由国家体委组织太极拳专家结合杨氏太极拳精华编成,内容更精练,其特有的螺旋缠绕、旋腰转脊运动方式,具有舒筋活络、调节气血、理气行瘀的功效[5]。经常练习简化24式太极拳可放松关节、肌肉及骨骼,缓解肌肉痉挛,调节血液循环,提高肌群力量,改善腰椎稳定性,对改善腰痛症状有积极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试验组腰腹肌前屈、后伸等长收缩值、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通督温阳针法联合简化24式太极拳可明显增强核心肌群,改善腰椎功能。通督温阳针法可通过疏通经络调节血气运行,并缓解肌肉痉挛,而简化24式太极拳特有的运动方式能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缓解腰痛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试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通督温阳针法联合简化24式太极拳有助于降低腰痛程度。通过表面肌电图仪检测多裂肌功能表面肌电信号是临床最新检测方法,具有简单方便、无创、多靶点等所有优势[6][7][8],其中MFs可评估机体肌肉疲劳度,AEMG可反映肌力大小,二者可作为分析腰椎两侧肌肉抗疲劳程度、肌力的客观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MFs、AEMG均高于干预前,表明通过常规核心肌群训练、通督温阳针法联合简化24式太极拳等方式均可提高腰椎肌肉抗疲劳程度及肌力;同时干预后试验组MFs、AEMG高于对照组,则进一步证实在常规核心肌群训练基础上进行通督温阳针法联合简化24式太极拳干预,可进一步提高干预效果。
综上所述,通督温阳针法联合简化24式太极拳应用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可明显降低腰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提高肌肉抗疲劳程度及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