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锋:改革背景下数字骨科的热实践与深思考

2021-06-17黄柳

中国医院院长 2021年10期
关键词:同济骨科数字化

文/本刊记者 黄柳

“会当击水”,精强力量勇立潮头,李锋带领武汉同济医院骨科正引领学科创变,并希冀赋予各项新技术及新设备的研发应用、协同发展以澎湃动力。

数字化骨科的到来呈现出怎样的澎湃之势?优秀的骨科医生定义会不会因此发生巨大改变?三甲医院“一院多区”运行态势下科室资源如何优化配置?DRG付费改革中,骨科诊疗改进与精细化管理如何破题?

疫后的武汉迎来一个别样温煦与灿烂的春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以下简称“武汉同济医院”)外科学系副主任兼骨科主任李锋教授接受了《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采访,对上述问题予以精彩讲析。

稳中求进 老牌强科深思数字技术

武汉同济医院1946年成立骨科,由著名医学家、中国现代普通外科的主要开拓者裘法祖教授担任首位骨科主任。师从我国人工关节研制和应用技术发展先行者之一的王泰仪教授,现任骨科主任李锋向记者介绍,在多位学科大师包括同济医院原党委书记、院长陈安民教授的领导下,医院骨科一路走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新技术浪潮之下,医院骨科主动拥抱、引领数字骨科发展,开拓进取,稳步前进,不断取得新成绩。

接受《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采访时,李锋同时表示,数字化技术在骨科的应用以及对诊疗流程的再造、模式的创新,其效应确实可以推而广之,比如在科室管理、医院管理中,数字化的应用、大数据分析已经势不可挡。

他继而分析,在骨科领域,三个方向的数字化革新已呈现强劲趋势:第一,影像等诊断技术日益精准,使得无限细化的小象限得以数字化;第二,增材制造(3D打印)等新技术方兴未艾、日臻成熟,ARr/VR在手术导航、教学的应用日益深入;第三,术中技术如机器人、导航应用已较为广泛。

作为我国现代外科的发祥地之一,医院和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主办的骨科专业学术期刊——《骨科》杂志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杂志在2019年刊发了李锋撰写的专家述评《数字骨科——引领未来智能医学的发展方向》。

正如李锋在文章中的阐述与总结: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数字骨科的研究目前涵盖3D打印技术、有限元分析、骨科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导航、大数据分析及远程医疗等领域,已在骨关节退化性病变、骨科创伤、骨肿瘤及矫形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为各项新技术及新设备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了澎湃的动力。

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在远离震区的武汉同济医院骨科收治了众多急危重伤者,在全国率先用经皮椎体固定手术与导航定位技术相结合,成功抢救了数例伤者。

此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快速推进,并结出硕果。2019年3月,李锋教授团队借助3D打印技术、混合现实技术及计算机辅助导航这三大最新技术,成功为一位腰椎肿瘤患者实施了“腰椎肿瘤切除+重建手术”,这是全国首例联合三大前沿技术辅助脊柱肿瘤切除重建的手术。

同样在这篇述评中,李锋更是基于医院全方位的实践对3D打印技术、有限元分析、大数据分析等进行了全方位深入的总结与点评。指出尽管数字骨科呈现出勃勃生机,但仍有缺陷,如3D打印导向器应用中需要术前制作,准备时间较长,不适合术中紧急情况下手术方案的改变,且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剥离软组织较广泛、创伤大的问题,这些都是实践中需要正视和改进的问题。

李锋还提出,大数据分析应用需要把握好数据库建设这一前提,并对疾病谱进行更加细化的分析。从当前实践出发,相关技术应用则需要重新审视骨科疾病的临床分型,注重形态学和功能学分析。

过硬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积累、经验总结是成就一位优秀骨科医生的根本,而数字化技术则有“添翼”之效能。

初心不改 开拓精神薪火相传

数字骨科澎湃而起,扑面而来,这是否意味着在未来,一名优秀的骨科医生的定义内涵将发生深刻变化呢?比如,能够更加娴熟应用计算机软件的医生将成为更优秀的医生?

面对记者的发问,李锋的回应确有让人茅塞顿开之感,他表示,“在任何专业,数字化技术会让优秀的医生变得更优秀,但不能让平庸的医生凤凰涅槃。”

这意味着,过硬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积累、经验总结仍然是成就一位优秀骨科医生的根本,而数字化技术则有“添翼”之效能。

如李锋的具体解释,涉及后腹膜的一些手术,包括脊柱肿瘤、盆腔肿瘤等,机器人的应用拓展了骨科手术范围,表现出独特优势,也让手术更安全,创伤更小,“但机器人技术、数字技术让手术做得更精细,这一定是基于医生扎实的基本功与较丰富的经验。”

他同时坦言,相较于传统的年代,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让年轻医生的成长“少走弯路”。

而回想传统的年代,李锋特别介绍了自己的恩师王泰仪教授,进而证明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其内涵的真谛其实是亘古不变的。

王泰仪教授从事人工关节方面的研究30余年,早在20世纪中叶他就在医院应用牙托粉等合成材料自制人工关节并于1965年率先实施了我国第一例自制人工关节置换术。1975年,他在中华医学会杂志上发表了人工置换十年随访科研论文,在国内外业界引起强烈反响。王泰仪教授还研制了“纯刚玉-金属复合人工关节”和“人工塑料关节”,分别于1985年和1993年荣获国家发明奖、全国自然科学三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得国家专利。

“1988年,王泰仪教授就依靠院内团队在国内乃至全球率先研制出全陶人工关节,要知道我们国内骨科临床开始较普遍使用这类材料人工关节延迟到了2000年,且以进口产品为主。”李锋一面赞叹导师了不起,一面也感慨国内在医工结合、医研转化领域仍须快马加鞭。

数字化技术的浪潮中,骨科领域的相关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几何呢?李锋介绍自己1997年在瑞士伯尔尼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学习,当时应用导航技术开展脊柱外科的高难度手术在欧美尚属前沿,“回想在汶川地震中医院成功开展手术导航以及后续国内各地区、各专业的普遍应用,这方面我国与国外的进度可以说无差距,迎头赶上并非夸大之词!”

会当击水 精强力量勇立潮头

如何把握数字化骨科的潮流趋势,进而实现弯道超车,弥补王泰仪教授等老一辈医学专家的遗憾呢?产学研的密切协同、集成发展仍然是关键,李锋就向记者介绍,自2016年开始,科技部陆续发文鼓励产学研医联合申报科研课题,更设立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重点专项。

2016和2018年,武汉同济医院骨科连续二次在这一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中有重大斩获。2016年李锋教授获批《骨与关节个性化植入假体增材制造关键技术的研发及临床应用》专项,2018年肖骏教授获批《降解个性化骨科植入材料增材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专项,共计获中央财政支持1753万元。

1 同济医院骨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三位于一体,在国内外具有很高医疗和学术声誉的骨科疾病诊疗中心。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湖北省骨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依托单位、湖北省脊柱外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武汉市关节置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授予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目前拥有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创伤骨科、运动医学、骨肿瘤和手外科等亚专科,编制床位340 张。拥有主任医师、教授15 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3 人。

2 同济医院骨科设有生物工程及再生医学中心、骨科实验中心以及《骨科》编辑部。近五年来,同济医院骨科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的研究项目近百项,在Spine、Journal of Pathology、Biomaterials、Bone、Gene Therapy、Cancer Letter 等SCI杂志发表论文150余篇等,主编多本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等。近年来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多项,连续五年在复旦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列华中区医院第一名。

李锋介绍,这些专项分多个子课题,分别涉及可用于增材制造的材料、设备、软件、工艺、临床试验和应用等方面,总结建立各类个性化骨科植入物增材制造、临床应用及评价的规范化流程和标准。他进而表示,“这是着眼产学研全流程的整套技术方案,着眼于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全面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科学技术储备与临床应用能力,具有重大的科学与社会经济效益。”

最近的项目进展,李锋向记者介绍,按照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工作规范(试行)》的文件要求,在去年下半年实施的项目绩效评估中,由他本人主持的专项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评估。

顺势而为 适应付费改革及多院区运行

如果说临床技术提升与科研攻关是科室管理的常规项,那么当前,对于武汉同济医院、医院骨科而言,DRGs付费改革等新的政策,却成为科室管理的特殊重要事项。

今年1月起,武汉同济医院全院科室正式纳入武汉市基本医疗保险协议的管理范围,进入“全院医保”时代。李锋介绍,医院骨科自去年以来密集开展两方面的重点工作,“首先是全员认真学习政策;其次,科室规范了所有病种的临床路径,让诊疗过程更加适应医保及DRGs的要求。”

他继而总结,不论临床路径,还是DRGs付费,前提都是要尊重科学。考虑到同济医院骨科日常诊疗中有50%以上为疑难危重、高难度的手术,一方面科室内部在日常的查房、讨论中会特别关注病案首页的填写,“一定反映真实的水平”;另一方面,科室也与医院医保办保持密切沟通,不断反馈疾病分组分类中的不合理之处。

同济医院骨科亚专业化发展历程已长达15年,当前在“一院多区”的运行态势下,骨科在三大院区的专业设置则有所侧重,李锋介绍,在中法院区以关节和运动医学为重,在光谷院区则以脊柱和手外科为主,而人员、设备均与主院区实施一体化管理,确保诊疗同质化。

谈及加速康复ERAS正成为大外科包括骨科诊疗中的重要主题,李锋坦言,加速康复是患者、医生、医院获得共赢的关键点之一。当前各方面政策的引导性已经逐步发挥出来,这其中还需要基于大数据的整合,更需要医方、患方全面的理念更新,在术前、术中、术后全流程贯彻实践。

“全国每年有数百万台的骨科手术,而专业的康复机构明显是短缺的,这既是康复医学面临的挑战,也为康复医疗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比如互联网医疗的应用。”李锋介绍,自己正参与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系统疾病康复互联网平台的建设,该平台将扩展、倍增专业的康复医疗资源,让骨科康复可以跨越时空,无限可及。

猜你喜欢

同济骨科数字化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数字骨科”专题文章导读
野有蔓草·新编
现代骨科“三新”之光——快速康复外科、现代数字骨科、冲击波治疗的临床应用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这7个动作骨科专家从不做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同济大学: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