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传承路径研究

2021-06-17农琳琳

河北画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广西物质

农琳琳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一、研究背景

非物质文化作为人类历史文明的遗存,是研究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它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然而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式微,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了威胁,具体的表现有: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非物质文化被融合和同化;大量的从事非物质文化事业的艺人和传承人转行;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艺人出现断代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外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工作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研究。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如何借助新媒体技术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趋势

我区共有布洛陀、壮族嘹歌、京族独弦琴艺术等37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目录,193项列入自治区级目录,加上市、县级的“非遗”项目,基本形成了国家、自治区、市、县级四级名录体系。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广西民族文化因其复杂的基因结构造就了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如何保护广西少数民族的独特民俗风情及文化基因,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可借助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进行大胆而创新的尝试。

视觉传达设计作为现代文化的产物,在精神文化领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人们的感情和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需要借助视觉信息的媒介,视觉传达设计的“时效性”、“交互式传递”、“传播性”等特点,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更容易被受众识别和接受,有利于其传承和传播。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相结合,不仅拓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的方式,而且又使学生在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文化产品设计,实现创业梦想,服务地方经济。从当前的文化产业角度研析,传统教育需要不断打破固有模式进行创新,这也是对文化产业的一种贡献。把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视觉传达设计两者结合起来,既实施了保护功能又能将文化传承延续,实现其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

三、新媒体传播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改革目标

(一)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任务为主线,确定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从而带动整个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体系的建设。

通过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不同知识模块的系统整合与搭建,改变目前课程设置松散和不符合当前专业发展的多元、交叉情况,建立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带动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便于学生理解各知识模块在设计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改变了过去各个课程各自为政、课程之间缺少有机联系,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更系统、全面,通过广西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研究的统一课题增强不同课程知识的延续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打造视觉传达设计创新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机制

为适应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构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独创性和主体性,进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发展方向、创新模式与教学体系。课堂管理与教学实践的改革研究,并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化创新设计工作室建设、扩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此助推人才培养质量。

(三)通过新媒体的优势,打造与广西非遗项目建立的“校企协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平台

依托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优势,积极推动校企协同创新,实现人才培养与实践训练以及就业有效衔接。通过研究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时空数据库,利用新媒体平台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收集、重构、定制下载和协同研究,建立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机制,与行业企业以建立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注重培养具有文化传承功能又具备专业素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四)改革和完善教学效果考核体系,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评价是在教育管理中实施控制的特殊手段,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培养制度不利于在评估体系中培养自然和培养的方式,以及反映学生真实和全面水平的真实综合和能力。本课题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查为主,考试方式采用非考评学,通过进行专题调研、参与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评学。同时建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积极的激励机制,即对学生的各种创新行为和成果给予正面的激励和奖励。

四、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视域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一)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任务为主线,确定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从而带动整个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体系的建设。

通过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不同知识模块的系统整合建设,改变目前课程设置随意而松散的情况,建立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带动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便于学生理解各知识模块在设计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改变了过去各个课程各自为政、课程之间缺少有机联系,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更系统、全面,通过广西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研究的统一课题增强不同课程知识的延续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探索并完善视觉传达设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新理论,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理念引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打造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形态数据库

适应新媒体信息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发展,将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视觉文化纳入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运用数字化技术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复原、再生和传播提供支持和保障;同时,构建从数字化采集、存储、管理、生产,到数字化传播消费的视觉传达技术体系,带动整个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体系的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生态循环创造物质基础与社会环境,使广西非遗能得到更好的弘扬与传播。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合理挖掘与整理。

新媒体依靠新的科技成果结合数字技术给视觉传达设计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将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运用到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使学生能高效地获取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从而起到对广西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作用。促进传统的艺术由单项传递信息向信息交互设计、静态设计向动态设计、物质性设计向非物质性设计转变,提升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实际价值,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提出应用型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一体化连续培养中的新模式、新方法。

通过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资源的整合,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特色,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充分利用高校人才资源,弥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开发专业人才缺乏,科研力量薄弱等问题,引入校企协同机制,搭建课外创新平台,实现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多方式人才协同培养新手段,实现培养机制的融汇贯通,实现职业教育在应用技术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全方位、立体化。

五、结语

新媒体视域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建设,需融合广西的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区域性特点,进行独特的视觉文化创意和传播,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更多的正能量,正确引导受众价值观和审美观。持续打造新媒体环境的良性生态。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广西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广西贵港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广西戏曲》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