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胶州秧歌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1-06-17王晨霞

河北画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胶州秧歌文化遗产

王晨霞

东北财经大学

胶州秧歌作为山东省优秀地方民间艺术形式,具备鲜明的地域性和民间特色。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机械化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作,原有的生产方式和劳作模式渐渐被淘汰,欢庆节日的氛围也愈发浅淡,胶州秧歌愈发脱离了人们的现代生活和审美情趣,这种非物质形态渐渐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一、胶州秧歌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运作不规范,文化价值难以发挥效应

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倡导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背景下,胶州秧歌凭借青岛的旅游文化和旅游经济的优势,在经营上开创新的路径——“传统技艺+旅游助力”,在产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是,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胶州秧歌,尚未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传承与发展的体系。秧歌的表演形式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广场文化,仅仅将其作为一种娱乐方式,没有形成产业化、系统化的运作模式。

胶州地区的农民没有通过这种形式获得可观的创意性、创新性的的收入,由此可见,秧歌艺术的运作模式还不够规范。胶州秧歌的文化价值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实际效应,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的利用胶州秧歌其他文化价值功能的能力尚有欠缺,胶州秧歌在当今的发展进程中还没有与当下的时尚元素有效的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远发展的道路还没有被完全拓宽。

(二)传承后继乏人,传承人群老龄化

胶州秧歌的发展面临这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后继乏人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胶州秧歌是一种活态文化,它通过传承人的口传心授、亲身教学来达到传承的效果。然而,如今胶州秧歌的传承却面临着许多问题。

传承人群老龄化是制约胶州秧歌发展的一大瓶颈。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青壮年进城从事其他劳动,务农的人逐渐减少,这致使看重胶州秧歌这门传统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和发展的人越来越少。并且传承的中心力量正趋于老龄化,关注胶州秧歌的年轻人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胶州秧歌舞蹈动作等方面的创新,严重制约了胶州秧歌的发展。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削弱了胶州秧歌的娱乐大众的功能。

(三)内容不够丰富,缺乏组织性

胶州秧歌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表演艺术,在不同的社会时期会有其特定的功能体现。在功能定位上,研究学者习惯于将胶州秧歌定义为一种娱乐消遣活动,他所承载的也仅仅是休闲娱乐功能。即使在胶州秧歌的发源地,胶州秧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价值也没有被完全的开发。

在表现形式上,胶州秧歌大多以广场舞的方式呈现,虽然迎合了群众自娱自乐的兴趣爱好,但也体现出群众活动大众化、群众自娱化的弊端。同时,由于群众的自发组织性强,缺乏专业指点,从而导致观众对其动作规律和风格的界限模棱两可。观众对于胶州秧歌的表现形式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胶州秧歌在传播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表演风格和表现特点。

(四)宣传力度不够,受众群体窄

宣传意识淡薄。在当今网络社会,宣传策略得当,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秧歌演出活动中如果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法,即使秧歌演员表演技艺高超,也难以收到较好的反馈效果。尽管胶州秧歌参加过多场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但是在网络上搜集到的有关文化艺术活动的信息少之又少。

其次,受众群体过窄。胶州秧歌的流传仅局限于当地,虽然胶州秧歌参与一些文化活动,例如,青岛上合峰会等活动。但是难以短时间给其他地区的观众们留下较为深刻印象。胶州秧歌的受众群体仅仅局限于发源地及其周边,很难向距离发源地较远的地区进行传播。

二、胶州秧歌传承与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宏观指导,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从政策支持、平台搭建、资金支持三个角度入手,做好保护胶州秧歌的工作,为其传承与发展保驾护航。

从政策上对胶州秧歌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胶州历来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成立了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和秧歌研究会。先后印发了《关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意见》、《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胶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扶持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这些政策的制定,为胶州秧歌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政策保障。但是,对于如何发展、怎样合理的开发这一非遗资源,有限的几个政策远远不够。政府应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文件,更具体地指导和推动胶州秧歌传承与发展。

政府搭建相关平台为胶州秧歌的发展提供机会。在与参演队员的交流过程中发现,对于秧歌城这一展示交流的平台的利用效果不佳。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秧歌城建立的后续工作,多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利用好中国秧歌城这一平台。

政府积极帮助寻找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对胶州秧歌的投资。社会资金的参与对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大的帮助,政府部门可以借助自己的公众平台,利用政府平台的权威性与影响性,寻求企业赞助支持、社会友情帮助等方式为胶州秧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二)基层入手,社区加大推广力度

社区负责人、秧歌舞蹈队的组织者应该积极推动舞蹈的大众化传播。社区作为推广秧歌艺术的重要平台,应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进入公众视野,充分释放胶州秧歌的活力。

第一,建立创新奖励机制。社区组织者应该积极推动秧歌活动的全民化,鼓励吴英民等传承人对秧歌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上进行创新,开创秧歌舞蹈艺术的新形式。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社区放置建议箱,鼓励居民为胶州秧歌的创新集思广益,为胶州秧歌的更好的发展提供新的借鉴。

第二,开展系列文化活动。我们要围绕胶州秧歌群众性娱乐的特色,在日常的娱乐中体现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积极创建有利于胶州秧歌发展的文化环境、社区氛围和大众环境。每年按时举办“秧歌大赛”、“秧歌巡展日”等文化活动,借助节日平台推出一批原创精彩作品,力争在创新、演出服、舞美效果等各个方面有新的变化。

第三,多渠道进行宣传。各社区联合打造社区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首先,我们可以致力于打造线上宣传新途径,通过社区的微博、微信记录秧歌舞蹈的精彩瞬间,胶州秧歌通过互联网得到更广的传播。其次,在日常生活中,秧歌舞蹈队成员适时地参加有意义的快闪活动,在舞蹈中体现活力与热情,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三)把握机遇,推动延伸产业发展

青岛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每年都会吸引许多游客慕名前往,我们对于旅游文化的理解,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观光旅游路线,更应知晓每座城市的文化底蕴。陈天培指出:“1、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多样性是作为旅游资源的基础;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是区域旅游资源不可替代的前提;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为自然风光的深度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一,融合旅游资源,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在胶州秧歌的开发过程中,我们要利用好胶州秧歌的资源优势,为青岛市的旅游资源注入新的文化价值,给旅游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青岛的地区优势,以旅游资源为基石,挖掘秧歌艺术的民俗特色。秧歌艺术与旅游的融合,既可满足现代旅游者个性化的旅游需求,丰富当地的旅游资源,又能给胶州秧歌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第二,建造民俗博物馆,展览优秀文化成果。“民俗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重要的一种模式,可以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有形,尽可能将那些残存的活动内容全景式地采制下来,尽可能地搜集有关的物质遗存,归类存档,为后人留下一份可资记忆的资料,为当代人提供观览、研习的场所,最大限度地维系和原生态环境的联系。在民俗博物馆中,旅游者可以更有针对性的、细致全面的了解民俗文化的专业知识,满足旅游者的求知需求。”

第三,开发独具胶州特色的文化纪念品。首先,根据青岛旅游的淡旺季特点,推出不同系列的艺术纪念品。其次,胶州每年都会举办秧歌文化艺术节,在节会期间,我们可以根据胶州秧歌的独特性,开发有代表性的旅游纪念品。应该开发多种方式,拓宽思路,帮助更好地拓宽胶州秧歌的文化产业链。

这些举措对于打开胶州秧歌的知名度发挥重要作用,是地方政府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用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一种方式,也是拓宽胶州秧歌产业价值链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胶州秧歌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胶州秧歌的传承与保护
里岔黑猪:引领胶味领鲜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同气连枝 和而不同——音乐维度下胶州秧歌与北方秧歌的对比关系研究
富平村里唱秧歌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昌黎地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