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导学”新授课模式下渗透学科阅读的尝试

2021-06-16刘晓静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集合新授课问题导学

刘晓静

[摘   要] 教师在高中起始年级,通过“问题导学”新授课模式进行数学学科阅读指导,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形成终生学习的观念,以此满足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问题导学”新授课;学科阅读;集合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5-0034-02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加大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有效手段。课程标准也指出,“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它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必修一《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是高中数学的第一堂课,它是连接其他数学知识的通道,是学生领悟高中数学课程特征、感受初高中不同学习方式的载体。本课概念虽多,但难度不大,适合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自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所以本课教学中,我尝试在南宁三中黄河清校长提出的“问题导学”新授课模式下渗透数学阅读,现整理成文,与同行交流。

一、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形成概念

【问题1】本课的题目是《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你过去接触过集合吗?你认为集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2页。

【设计思路】《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法》指出,新课引入是一节新授课的基础,它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关键要抓住“情境性”或“关联性”,尽可能地让学生看到新概念,因为新知识的引进是自然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过集合,如圆的概念、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等,问题1可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回忆相关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材设计通过多个现实情境或数学情境概括出数学对象——集合及其特征,阅读这些紧贴生活且有数学韵味的例子,学生容易理解并接受。

2.概念深化

【问题2】阅读课本第2、第3页,思考集合的特征是什么?将其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复述。然后与同桌互举例子,并判断所举例子是不是集合。

【设计思路】进行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睛浏览,而应是眼、脑、手、口等器官共同参与的过程。过往的学习经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基础和习惯,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阅读提出具体的要求,如阅读时作标注、画关键词、阅读后交流看法等。《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法》指出,概念深化要帮助学生概括、提炼,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出来。问题2设置复述集合特征、与同学举集合的例子这两个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对教材知识进行概括、提炼,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个过程让学生感受到集合来源于生活,也可服务于生活,同时加深他们对集合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解。

【问题3】下面给大家展示一些文字、图片、短视频,我们一起来了解集合的发展情况,请你谈谈集合有什么用?

【设计思路】数学阅读的内容不仅存在于教材里,而且大量存在于课外,它是教材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的层次。当学生了解了集合相关概念后,教师再进一步介绍德国数学家康托尔的生平与贡献是很自然的。学生简单了解集合论的发展,不仅可以增进对数学史的了解,而且可以进一步感悟数学文化。对常用集合记法的介绍,则可以让学生了解诸如自然数集、整数集、有理數集、实数集符号的由来,使他们了解命名的合理性,知道符号的内涵,那么记忆起来就会有依据,不至于弄混搞错。

【问题4】课本第1页集合的举例是用文字表达的,称为自然语言。集合还可以有其他表现形式,请通过阅读课本第3、第4页内容找出来,并谈谈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对象。

【设计思路】课程标准指出,本章节的学习要求是初步会用三种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表达数学研究对象,并能进行转换。文字语言以揭示问题为主。图形语言较为直观。符号语言易于书写,便于表达,但却存在抽象性,一般较难理解。三种语言的特点与差别,学生将通过阅读和分析比较得出。三种语言的自如转化,是正确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学生这项能力的提升,不仅依赖于教师平时有针对性的训练,而且依赖于其课后阅读或审题时的自觉运用。

3.应用探索,总结归纳

【问题5】请你把本节课所了解到的集合的方方面面知识,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并在小组里跟同学交流。

【设计思路】《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法》指出,“总结归纳”是一节新授课的升华,它对学生能否深入理解新知识的重点和关键,能否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阅读、交流、比较,学生应能说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及学习感悟,如果能写出条理清晰的知识短文或能画出思维导图来梳理知识脉络就更好了。

二、教学反思

1.我把本节课各环节与阅读层次的联系做比较,得出图1。

浅层阅读相当于首次阅读,属快速浏览。也可以理解为追求了解情节内容的快餐式阅读,这时获取的知识是表面的、肤浅的。

深层阅读可放缓速度,是重读、再读,需要慢慢品味和消化吸收。这时强调动手动脑,教师要向学生渗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如怎样进行标注,怎样找出关键字,如何概括数学问题,等等。学生通过模仿、尝试,逐步提升阅读能力,最终实现自主学习将不再是难事。

2.课内阅读材料相对比较单一,课外资源则丰富得多。教师需要定期筛选、为学生提供合适的阅读材料,如文章、影视作品、自媒体公众号等,让学生保持对数学学科方方面面的关注。

3.现在学科阅读普遍受到一线教师关注,在新授课时穿插进行学科阅读是值得尝试的,如何与新授课模式有效结合,设置问题是载体,教师引导是关键。我认为教师可以尝试列出导读提纲,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常见的问题可以有:新概念是怎样引进的?与什么旧知识有关?它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概念关键处在哪?使用的条件、结论是什么?有其他推导方法吗?等等。

综上所述,学科阅读越来越重要,不少教师、家长都认为“再不重视学科阅读就晚了,高考有可能连题目都读不懂”。就数学学科来说,不止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辅,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甚至审题读题和解答过程涉及的文字、符号、图像、表格等,都可归属数学阅读的范畴。另一方面,学校的一线教师需要学科阅读教学方面的指导,若有能将日常教学与学科阅读结合在一起的课堂模式可以借鉴,经过高中学段(或可提前至其他学段)的训练,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将有较大提升。

(责任编辑    黄诺依)

猜你喜欢

集合新授课问题导学
论述高中数学中集合的类型及基本运算
基于降低学习难度的初中化学新授课教学策略研究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一道数学填空题引发对细节的思考
解读《集合》
浅议高中数学新授课的多样化课堂模式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努力上好历史“三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