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微课之威 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率

2021-06-16杨志泳

科学咨询 2021年9期
关键词:习题笔者微课

杨志泳

(饶平县第二中学 广东潮州 515700)

微课,又称微课程,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精心教学设计和开发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课程资源[1]。教育部颁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也明确指出:要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要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网络的高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不断深入教学改革,以微课为主的现信息化教育模式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微课以其“短小精悍”、“主题突出”和“目的性强”等特点,课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近些年微课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正如中国微课创始人胡铁生教授所说:当前我国微课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概括起来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微课不微”和“微课不威”。对于后者来讲,确实有许多教师开发的微课,存在偏重形式、忽视质量的现象,再加上运用方面不够科学合理,导致微课在实际教学中未能发挥相应作用,即微课缺乏威力[2]。基于这样的现状,笔者结合自身微课设计和运用实践,对如何让微课更好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发威,提出自身见解。

一、发情境型微课之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诺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在结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使他们主动去寻找对问题的解答。好的教学情境往往源自真实生活,这样更能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促使学生思考情境中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若能科学合理地利用微课来创设基于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有帮助。

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课的教学时,笔者特意剪辑了一场CBA篮球赛的精彩片段制成微课,微课中展现了比赛取胜方队员们通过快速而又准确的信息传递,实现彼此之间密切配合,最终完胜对手的过程,学生马上被该情境吸引并产生浓厚兴趣,此时教师及时激发学生思考:1.队员之间如何传递信息?2.队员如何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的?3.队员刚才精彩的表现,还需要身体多个器官密切协调,这又如何实现的?由于学生被比赛真实情境吸引,结合教师的提问,注意力快速集中在问题的思考上,由此引入对神经调节的学习。

又如笔者在参观某省农业博览会时,发现会场展出了普通南瓜(二倍体)和多倍体南瓜各一株,其中多倍体南瓜结出了一个重达两百多千克的果实,笔者及时将现场情境拍摄下来并制作成微课,在进行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5章第2节《染色体变异》一节的教学时,笔者展出该微课后,全班同学在感到惊讶的同时,对展现在眼前的两种南瓜的特点产生浓厚兴趣,微课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两者的叶片和果实等器官的大小,及时设问:“多倍体植株有什么特点?”多数学生均能快速得出“多倍体植株器官较大,果实营养丰富”这些特点,此时教师进一步发问:“哪结实率有没有区别呢?”学生注意力马上关注到两个植株上的所结果实数量的差异,较快得出多倍体植株还具有“结实率较低”的特点。由于该微课情境素材取自真实生活,其中又融入了自己老师清晰简洁而又富有情感的语言,相比简单地展示一两张幻灯片而言,这样设计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在快速准确总结多倍体植株特点的同时,也深深被笔者的用心所打动,对知识点的掌握也将更加牢固。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若要使情境型微课更好发威,微课中创设的情境最好来自真实生活,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把情境与生物学知识、原理进行联系,进而做好推理分析,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最终使其科学思维得到更好的训练[3]。

二、发实验型微课之威,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学探究,新一轮课改也将科学探究作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而高效地实施实验教学,则是提升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高中生物中设置了许多探究性实验,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由于课时有限,仪器和设备不足等原因,导致教师难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连续地、完整地完成这些实验,更不用说在完成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做更加深入的合作探究。假如教师能在课前将这些探究性实验录制好并制作成微课,然后在课堂上巧妙运用,就可以很好地克服上述问题,学生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等能力同样能得到高效提升。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5章第4节《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中设置了“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的探究性实验,对巩固光合作用过程原理、理解影响光合作用因素和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都具有重要作用[4]。但假如在课堂上开展该探究实验,至少要花50分钟,因此,笔者课前先指导生物兴趣小组在家里完成相关实验并录制实验视频,主要步骤如下(以“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为例):①用钢笔壳打出30片圆形小叶,置于装满水的塑料注射器筒内;②将整个注射器置于水中,手指堵住注射器前端小孔并缓慢拉倒活塞,当圆形小叶全部沉入水底后,置于黑暗处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待用;③取3个烧杯编号1、2、3号,分别放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2%的NaHCO3溶液,每个烧杯各放入10片圆形小叶;④1、2、3号烧杯分别用25W、50W、100W的白炽灯照射(控制三个烧杯分别与灯泡的距离相同),观察并记录经过相同时间后圆形小叶上浮的数量。

学生完成探究实验后将视频交给笔者,笔者再利用专用软件进行剪辑,去掉视频中耗时较长部分,如打出圆形小叶、抽气过程以及白炽灯照射等环节均只是象征性地展示,而实验结果则表格(表1)直观显示,最终录制成时长约5min的微课用于课堂上展示。

表1 不同光照强度下圆形小叶上浮数

在微课短短的几分钟里,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进而得出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强度关系的正确结论。这样处理还为学生进一步合作探究争取更多时间和机会,笔者在学生得出结论后及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假如只有100W的灯泡,如何进行该探究?2.该实验的因变量是什么?还可以怎样检测因变量?请另行设计表格记录结果。3.为什么不同烧杯的NaHCO3溶液的量以及圆形小叶的数量要一致?4.与通过吹气制备富含CO2的清水相比,采用NaHCO3溶液来进行实验有什么优点?5.NaHCO3溶液浓度越高越好吗?为什么?6.步骤②中为什么要将注射器放入水中操作?当圆形小叶全部沉入水底后,为什么要置于黑暗处盛有清水的烧杯中?

最先完成讨论的小组派代表分享答案并接受其他组同学的质询,做好答辩,然后回到小组进一步讨论,进而完善或修正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而教师则作为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当讨论无果陷入僵局时,适当启发、引导,教师也可在课前围绕上述讨论问题,多准备不同设计方案、操作及结果等系列实验型微课,在学生讨论并达成正确共识时加以展示,使学生体验合作探究的成就感,如当学生针对上述讨论问题1提出“可以通过控制不同距离来控制不同光照强度”时,教师及时将相应微课展示给全体同学,学生在体验合作探究之乐的同时,实验探究能力也得到提升。

如此设计,切实让实验型微课发威:既节省了课堂实验时间,扩大了探究实验结果的影响,拓展了课堂探究的内容,避免了探究实验无法开展的尴尬局面,又为学生争取了更多合作探究、交流碰撞和分享表达等机会,使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高效提升。

三、发习题讲评型微课之威,满足个性学习需求

人教版(2019版)高中生物教材每节课均安排有“练习与应用”栏目,每一章结束时均有“复习与提高”栏目,这些栏目中安排了许多典型的习题,有些还是高考命题的“母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些习题如果逐一在课堂上评讲,势必影响课堂教学其他环节,导致课堂教学效率降低。因此,有些教师干脆将几节课的课后习题集中评讲,这样又会出现新的不足:学生的疑问未能得到及时纠正,容易出现知识盲点,影响后续章节的学习,还可能因为时间跨度过长而忘记了题目条件和自身的错误思维,当教师讲解这些习题时,学生只能“从头再来”,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评讲的是针对大部分学生的共性问题,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笔者认为更好的处理是:教师预先将课后习题的评讲录制成习题讲评型微课,及时上传至专门平台(或公共邮箱等),然后在每节课后及时公布课后习题答案,让学生核对,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做错和存在疑问的习题,及时有选择地去下载相应微课学习,突破理解障碍,理清解题思路。教师还可以通过专门平台(或微信小程序等)与学生进行互动,收集或解答学生个性化疑问,必要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二次备课并录制成微课,推送给相应学生,从而加大师生互动力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例如,有学生在观看了高中生物(人教2019版)必修1第6章第1节《细胞的增殖》一节课后习题“概念检测”第2题的讲评微课后,向笔者提出:①DNA数或染色体数恢复为2n的时间点为什么不是末期起始点而是末期终止点?②如果纵坐标改为染色单体数,曲线又是如何呢?可见这些学生已经在考虑有丝分裂过程中关键点变化的原因,以及有丝分裂过程相关曲线的变式问题,此时教师如果能利用微课做拓展性讲评、引导,将有利于对这些学生进行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达到举一反三之效果。

在上述习题讲评型微课的运用模式中,学生可以随时重播或暂停或快进或慢放等操作,实现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直到彻底理解为止,这样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对教师提高课后习题讲评效率不失为一条高效途径。笔者还接到学生反馈:实际部分学生利用等公车的十多分钟时间已经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完成了好几个习题讲评型微课的学习,课后习题中的疑问得到更及时的解答,这让笔者深刻感受到在移动互联的当下,习题讲评型微课应该能更好发威,使习题评讲效率大大提高。

四、结束语

总之,针对当前中学生物微课存在的设计上重形式轻质量,运用上科学性有待提高,应用效率偏低等实际问题,要真正让微课发威,教师除了要注意结合微课特点,从设备和制作技术层面下功夫,也应该重视微课设计与运用的理念研究。教师可以从情境型、实验型和习题讲评型等微课类型上进行思考,结合教学目标及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需求,精心设计,巧妙运用,促使微课与教学其他环节相互呼应,高度融合,这样才有利于高中生物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习题笔者微课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导入微课
老师,别走……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