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视角下中学生生命教育对策研究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为例
2021-06-16李婷
李 婷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重庆合川 401520)
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但现实生活中,漠视生命的珍贵、缺失生命的保护、伤害生命的现象和事件频频发生,尤其是中学生轻视生命的安全问题更加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至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这样一种教育理念——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一种涵盖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各个方面的教育过程,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存在本质与价值。从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来看,它是实施渗透式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需要我们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生命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充分运用该课程的独特性,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了解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享受生命、成全生命。
一、教育观念人性化——树立生命信仰
(一)学校应强化“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孙膑兵法》有云:“间于天地间,莫贵于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教育使命在于通过有生命旨趣的教育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素养,关注他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促进个性品质的健康发展。第一,学校在教育实践中要做到以生为本。“蓝鲸”,一款主要针对10-14岁青少年参与的俄罗斯死亡游戏,曾导致俄罗斯和美国多起青少年自杀事件,2017年该游戏在我国的社交软件平台出现并传播。继“蓝鲸”游戏之后,更为残暴的“Momo”死亡游戏传入我国某地区,这种病毒式传播对于自控力不足的青少年来说危害性极强。因此,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学校应该极其关注学生、强调生命,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生本教育理念。第二,学校在校园管理中要做到以生为本。目前我国中学基本采用寄宿制管理模式,在校园环境的建设抑或宿舍管理的制度上,学校都要深入基层,打入学生内部,切实解决学生生活之需,尽可能地做到人性化管理,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关心与爱护。
(二)学生应确立珍爱生命的价值理念
作为新时代新青年,中学生应该意识到阅读的魅力,有计划翻阅一些书籍刊物,既领悟经典书籍的奥妙,也不忘品味大众书目的乐趣。例如《生命因你而精彩》《生命的脆弱与灵动》等课外读本。同时,中学生应该不断增强自我心理素养,提升解压抗压能力,理性地控制情绪,试做情绪的主人。面对顺境时,懂得“成功乃成功之父”,学会一鼓作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奋勇直上,公正客观地看待事物利弊;遭遇逆境时,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学会自我安慰,寻找正确的舒缓宣泄方式,多向亲人、老师倾诉,及时解决心中困惑,合理消除不必要的压抑感,调整状态后又继续勇敢前行。最后,要学会处理好与同龄朋辈的关系,与同辈一起成长进步。
(三)社会应营造人文关怀的文化氛围
首先,以德治人与以法治人相结合,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将人性、德行等因素增进法律法规的修订考核之中,体现对人基本生命权的尊重和关怀。健全监督监管机制,在法律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不足,加以改之,不断完善和丰富,从而更好地实现法律法规的应然之意。其次,构建美丽的社会环境和正确的虚拟空间。虚拟的网络空间是学生获得外界讯息、取得与世界相连的通道,通过它能够了解世界各地的民族风情、民俗文化、民生状态。再次,充分利用社会各组织社团,发挥合力作用。除了政府全面宣传有关生命教育的工作行动之外,各大高校、民间团队也在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工作,如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国内首家生命教育研究中心、红十字会、义工组织等等。
二、课堂教学“生本化”——提升生命认知
“生本化”,旨在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是建立在“以人为本”思想和马克思人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教育教学指向。“生本化课堂”是从学生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依托学生资源进行教学,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基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和实现学生的生命意义为终极教育目标的具有旺盛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机制。
(一)确立明晰的课程定位和多元的课程形式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第一条便指出,“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2]”。结合当前现实条件,重点阐述三种生命教育课程形式:一是渗透型课程,即将生命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初中政治课堂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命价值观。从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来看,这是一种可行性较高的形式。二是专题活动,形式呈现变化多样、灵动活泼的特征,更具针对性和具体性。在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基础上,以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理论探讨问题等为重心,遵循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知识深广度,广泛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教育、黄赌毒预防等不同领域,开展丰富有趣的生命教育专题活动。三是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切实体验,这是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最佳模式。鼓励学生走出学校,积极参与社区服务、革命纪念地、动植物馆、极地馆等野外拓展训练实践基地,不仅培育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还帮助学生扩宽视角、扩大认知,也更有利于将生命性质的课程内容以生命体验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构建分层次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
①构建层次化的生命教育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设置的具体化程度和可操作性直接影响着课程落实的完成度。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具体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面对不同教学对象实施的差异化生命教育教学主题。(如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差异化生命教育教学主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生命教育教学目标:以“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为重点,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形成正确合理的性观念,掌握自我保护的技能技巧;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尊重大自然生长和发展规律,倡导学生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②构建系统化的生命教育教学内容
第一,生命与自我——“知己”。引导中学生意识到个体的独特非凡,尊重生命,完善礼仪教育和心理卫生指导,在美丽的青春里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接受自我、转化自我、欣赏自我,进而爱护自我。第二,生命与自然——“知物”。引导学生守护家园、保护动物、爱护环境,坚持低碳出行、减少大气污染排放、遵守交通规章制度,加强环保教育,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三,生命与他人——“知人”。引导学生妥善处理与他人的和睦关系,诚信待人处事,关爱残疾智障弱势群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要求,坚持底线原则,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生命与社会——“知事”。教导学生关注社会、融入社会,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事,远离黄赌毒、健康消费、健康娱乐消遣,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学会用各种途径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三)建构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方法
一是表现性评价,针对学生在生命过程学习中展现出知识和素养,在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生命体验感悟中形成的情感和态度等方面进行的动态性评价。例如,完成一次访谈调查,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参与的主观意愿,能否合理地设计出一份有效访谈提纲,是否依科学手段客观分析了访谈结果,实事求是地撰写出一份访谈分析。二是多元主体评价法,涉及到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四元主体的评价方法。突破传统上教师评价学生的单向性评价,转变为教师—学生、学生自我、学生—学生、学生—家长、学生—社会的自评和互评。三是成长记录袋评价法,其侧重评定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综合评定,以文字记录为主,夹杂各类学习成果展示资料,重点阐述学生的整个学习历程,客观评价学生的优势与缺点,增添改进提升的措施和手段。
三、实践载体多元化——丰富生命旨趣
(一)实现生命教育与网络新媒体的有效链接
首先,充实生命教育内容。教育广度上,中学生生命教育还应包括性教育、死亡教育等内容。在开放自由的天空下,我们可以健康的畅谈交流两性话题,也可以用谈论死亡来反思生活与生存,这都应成为中学生生命教育中关键的环节。教育深度上,网络新媒体可以整合互联网资源,通过视频、音频、动画、软件、网站等多彩的形式输出,在充实中学生生命教育内容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丰富生命教育方式。网络新媒体为加强《道德与法治》课中生命的落实完善开辟了新通道。政府、学校和企业积极合作,开发传播生命知识的软件设施。
(二)实现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融合
第一,建立中学生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实践模式。个别咨询是指心理咨询师与心理咨询者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辅导,采用的方式以面对面辅导为主,辅之以电话辅导。中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问题一般是学业焦虑、早恋、家庭矛盾、人际关系以及人生规划迷茫等问题。加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和心理健康教师的学术交流和心理培训,针对学生发生频率较高的几大问题,合力寻找最优解决途径,在一般原则下进行个别指导,具体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心理干预能力。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建立温馨、友爱、舒适的心理咨询室,形成班主任、道德与法治教师、心理咨询师的团体队伍,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有处可去、有人可询。此外,团体辅导也是一种治愈学生心理的实践模式。通过“优点轰炸”主题,促使自卑自闭的学生更新自我认知,意识到自身的优点与长处,激发自信心;通过“立遗嘱 传遗书”主题,教导学生明白死亡的客观存在,体悟死亡的意义,从而向死而生,珍惜生命的不可逆性。
第二,提高中学生生命危机预警能力,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危机预警能力,增强防范性。课堂上,向学生传输知识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与举措,自觉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抵御心理疾病的风险;在课堂外,密切关注部分高危学生的生命态度,给予当事人述说表达的机会,真情倾听他们遇到的困境,理解并领会当事人的情绪、观念和感受,促进当事人向好的方向转化。不断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高实效性。依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不同年级学生面临的具体问题,建立操控性较大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于初一来说,帮助他们熟悉并适应新环境,制定学习新目标;初二则重点调适男女交往、人格发展、认知平衡;初三,积极做好降压减负工作,有效舒缓情绪。
(三)实现生命教育与人生楷模示范的教育激励机制
模,模具,范本也;楷,标准。二者的结合便是“榜样、模范、法式”,意为值得效仿学习的人或物。定期举行学习优秀人物活动,带领学生观看《感动人物》《时代楷模》《榜样》等专题节目。为学生邀请榜样进校园做宣讲,近距离接触伟大人物,在感动与启发中明白自尊自立的道理。如广东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在秋季开学之际邀请“全国自强模范”李柏榆老师进校园,举办震撼人心的“自强不息、珍爱生命”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形成互学互助的校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