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2021-06-16福建省福州第十中学
福建省福州第十中学 唐 孜
新高考背景下,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分层走班教学也应时而生。基于高中阶段育人方式的变革,分层走班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重塑学习自信心,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就高中数学教学现状,探索了构建适合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分层走班教学模式。
一、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新高考改革能够呈现更公正公开的考试,能够培养更具个性的人才,同时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新高考改革的目的在于个性化、高能力水平人才的培养,而改革过程中必定会面临各项挑战。
(一)学生发展需求
新高考背景下,师生面临全新的发展要求,传统教与学的模式已不合时宜。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基于教育教学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分层走班教学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符合本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在满足不同学习阶段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层走班教学。分层走班教学符合新高考导向下“低起点,多元化”的教学理念,能够使每一位学生自主、积极地投入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育人方式变革
新高考在数学学科中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去模式化”,对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如何以学生实际情况为中心,合理进行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学生学习成绩、课堂表现等为依据的有所“区别”分层走班教学方式,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能够切实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这种按需授课的方式,在不违背教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是实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根本目的的有效教学方式,同时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且更为科学全面分析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从而真正发挥教学评价的促进作用。
二、高中数学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分层走班教学的核心内涵是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方案,满足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需要以及解决学生两极分化、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教学策略。通过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我,肯定自我,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有利于学习习惯的改善,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进步。
(一)课前学生分层
科学合理地进行课前学生分层是分层教学的关键。学生的学习能力、成长环境等普遍存在差异,教师需在课前准确把握学生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尝试、接受分层走班教学并以学生意愿为根据推行分层走班教学模式,即以基础班、发展班和拓展班三个层次进行划分。数学基础偏差的学生纳入基础班,数学能力不高但具备较大发展潜力的学生纳入发展班,数学能力强且能积极参与学习的学生纳入拓展班。根据学情,分层教学在课前将学生以A、B、C三个层次进行划分,A层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包含在内,教师在课前设置该层次学生学习目标是将训练掌握基础知识作为重点,巩固基础知识,能顺利完成每节课中的训练作业即可;B层将基础知识相对牢固的学生包含在内,教师在课前设置目标时可将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及突破重难点知识等作为重点,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C层次将基础知识掌握较扎实的学生包含在内,该层次学生能较为熟练地理解并运用知识,但在深度与高度方面有所欠缺。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有一定难度或拓展性的问题让C层次学生进行挑战,引领他们自主探究。
(二)教学目标分层
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应当设定一定的底线,但不封顶,这样能为全体学生学习提供共同性与特殊性兼具的保障。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相匹配的目标,且目标是动态的。如在“三角函数”的学习中,教师可面向A层次的学生设计掌握基本概念、定义等目标,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面向B层次的学生,可设计顺利解题的目标,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设计C层次学生目标时,可在B层次目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讲述自己的解题思路,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又如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知识教学中,教师可设计A层次教学目标为“了解等比数列求和公式,能把握求和公式推导过程,并掌握求和公式应用方法,同时面对简单求和问题时能够借助公式顺利解决”;设计B层次教学目标为“掌握等比数列求和及公式推演技巧,并在具体运算中能够熟练运用公式,并且面向个别较为复杂的问题时也能运用公式完成解答”;设计C层次教学目标为“熟练理解公式,能掌握公式运用方法,并能够自行完成具备较大难度系数的综合类问题的解答”。
(三)问题设计分层
问题是任意知识的最初起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教学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式,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数学知识的内化。以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基本无法摆脱单一性的弊端,全班学生参与习题解答活动的人数仅有一部分,“两极分化”现象相当严重。因此,教师在教学问题设计过程中,需要秉承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理念,所设计的问题案例要具备层次性,引领全班学生共同参与问题的分析、辨析和解答,赋予每位学生探知、实践的机会。
(四)课堂评价分层
分层走班教学模式下,要求教师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评价之中,要对学生个性特征予以足够的尊重,课堂教学评价在激励与鼓励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例如在“向量的线性运算”这一节知识教学过程中,因学生在学习向量知识时有着不同的基础和学习能力,所以最终必定会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成效。教师此时在要求学生时,不得将课标中的教学目标当作统一标准,因此在向量这一节知识课堂教学结束后,基础班学生基本能将向量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掌握,教师此时应通过“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掌握是很棒的,老师相信你们在接下来学习向量共线知识时也能一如既往地顺利!”等话语鼓励和表扬学生。同时,教师面对学生的进步时,可进行进步奖、创新奖、优秀奖等不同奖项的设置,通过奖项促进学生向量知识学习信心的增强,通过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帮助学生对自身实际水平形成客观认知。
(五)课后作业分层
当前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普遍不高,无法达到巩固和提升的目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适当设计作业难度,以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为根据,分层次进行课后作业设计。例如在“函数的应用”这一节知识教学完成后,教师面向B层次学生设计作业时,基础题型应尽量更多,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并且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面向C层次学生设计作业时,则应以探究性、实践性作业为主,由此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教师分层设计作业应避免重复设计的情况,如在“基本算法语句”知识教学中,该节知识目标在于“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知和体验运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进而帮助学生尝试性设计和掌握其解决问题的程序”。教师要想保障学生学有所获,那么在作业设计中便可采取如下的分层策略:面向学习态度不够积极且数学学习能力相对不足的学生,教师可设计如何准确界定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类的作业,同时要求学生选择性地完成其他基础性题目;面向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都一般的学生,教师可要求学生将课本习题逐一练习后,选择性地练习资料上的习题;面向学习态度积极且学习能力优秀的学生,教师应要求学生将所有习题完成,并提供部分能够启发学生数学思维的习题。
遵循“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以学生实际水平为根据,合理制订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分层设计课堂问题、课堂评价及布置课后作业等,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共同提升,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同时与新高考变革相呼应,是教师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实现递进式发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