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困扰及其调适研究

2021-06-15王铁成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民办高校

王铁成

摘 要: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在适应周围环境、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具有自卑与自尊交织、焦虑与抑郁并存、敏感与孤僻共生的特征。顺利解除青年教师的心理困扰关系教育的成败,国家应该重视,社会应该关注。

关键词:民办高校;心理困扰;青年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0-0112-03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在入职之初,会在工作、社会和家庭方面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他们的情绪,困扰他们的心理,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重要影响。

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存在的心理困扰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困扰主要来源于三种情况: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时遇到的心理困扰,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时出现的心理困扰,以及工作中进行人际交往时出现的心理困扰。

1.教育环境适应中的心理困扰。高校青年教师指的是刚从师范院校毕业进入高校准备从事或者刚刚从事教学工作不久的教师。经过多年学生生活,他们大都能遵循“学生”这一角色的行为规范。踏上工作岗位,会遇到很多复杂的问题。即使在校时品学兼优,但在教学岗位上却不一定受人欢迎。造成这个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角色转换意识不强。鉴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国家和社会对教师有着高于一般职业的心理预期。青年教师刚刚脱离学生身份,对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区别认识不深,具体表现在衣着打扮、话语体系方面沿袭了学生时期的某些特点。要知教师担任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一举一动会在学生群体中产生较强的示范作用。而有些青年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忽视了其他,从而在身份转换方面出现障碍,造成心理困惑。二是羞怯心理难以克服。青年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不俗的演讲口才,但初登讲台,面对众多学生会产生羞怯心理。遇到教学督导前去听课,会增加其紧张感。如果情绪得不到及时调整,会染上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的疾病。

2.教学工作中的心理困扰。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把教材体系转变成教學体系,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做到因材施教。青年教师内心渴望成功,希望尽快适应岗位,成为优秀教师。这一愿望与工作经验不足、教育技巧生疏、处理应急环境能力不强,对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不熟的实际产生冲突,给其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任务重。随着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技术智能化、信息网络全球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到来,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势在必行。青年教师必须迅速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堂课”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的生存危机意识更强,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希望青年教师担任更多的教学任务,还向其提出更高的教学质量要求。青年教师不仅要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要找到适合时代和适合自身的教学方式。渴望成功心理与客观教学现状会加大青年教师的心理落差,造成其心理困扰。二是科研任务重。高校要求教师提高科研能力以辅助教学,民办高校有着更强的追逐科研的动力,要求青年教师发表高质量文章,申报高级别科研项目。学校在年终对每位教师科研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制定详细的奖惩制度和措施。对于完不成科研任务青年教师,一般采用扣发年终奖和口头批评的方式来刺激他们,并规定在下一年度补上未完成的任务。这就给青年教师造成很大的压力,使他们产生了对科研任务的恐惧和排斥心理,精神处在高度紧绷状态中。

3.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困扰。马克思说过,人是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也面临着与校领导、同事以及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一是师生关系。随着大思政教学的到来,高校青年教师特别是辅导员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与学生交流,看似简单,其实不易。从“与学生交朋友,了解其思想和个性”到“让学生了解和接受自己,建立威信”,再到“对学生做说服教育工作”,对一个青年教师而言绝非轻而易举。二是同事关系。青年教师要处理与年龄、性别、职称、上下级等方面的关系。同龄、同性、同职称教师有相同的人生体验和话题,较易沟通,但校领导、老教师与青年教师沟通会有些困难。这种心理上的差异、扮演角色差异,往往给青年教师带来心理压力。

二、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困扰的特点分析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有着比较特殊的身份心理,教师的身份给了他们自豪感和上进心,民办的称谓和待遇让他们添了一丝忧愁。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让他们紧张和焦虑,缺少时间让他们远离社交,变得敏感与孤僻。

1.自卑与自尊交织。自卑“不仅指人生理上的缺陷,也包括了人面对现实的社会和生活产生的种种不完满和不理想感中产生的自卑感”[1],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个词,也是心理学中使用较广泛的概念之一。心理学中的“激励保健理论”认为,使员工感到“不完满和不理想”的因素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有关。当这些因素低于一定水平时会引起员工的不满,这些因素被称为“保健因素”。民办高校缺少政府的扶持,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对于住房、医疗、养老保障这些青年教师迫切希望解决的“保健因素”问题,民办高校解决不力,这无疑大大降低了青年教师的安全感。“自尊是一种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心理,表现为承认和重视自我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喜欢和热爱自我的情绪以及接受自我的意向。”[2]教师的自尊是源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具有特殊的内涵。几乎每一位教师都有一种与教师职业相伴而来的“自我尊严感”,构成教师特有的精神气质。教师也在教育的工作岗位上把自己塑造成“有德之人”,在道德本位的中国传统社会里,拥有道德之人往往会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褒扬。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被赋予智慧的化身,知识给教师带来了自尊自重的心性。“保健因素”的缺失造成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自卑,知识与道德的拥有让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自尊心彰显,自尊与自卑并存,成了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不可逾越的心理障碍。

2.焦虑与抑郁并存。亞当斯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做出判断。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在与同类个体对比后,常常会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第一,与公办高校青年教师相比。同样为高校教师,民办高校教师却无法获得和公办高校教师一样的社会地位,工资福利待遇、职业前景也相差甚远。公办高校青年教师在入职时就会有比较高的福利待遇,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住房补贴,特别是住房公积金数额差别显著。经过调查,相同的职称和学历,公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各种收入远远超出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第二,民办高校按劳取酬的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吃大锅饭”和“任人唯亲”的现象时有发生。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的流动性很大,特别是一些高学历青年教师,到民办高校工作的期限比较短。为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稳定发展,学校管理层会用一些亲属来管理学校。“任人唯亲”一旦被定义,就会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感到“不公平”,他们就会产生焦虑。民办高校由于成立时间短,人员构成复杂,学校文化底蕴薄弱,教师参与感不强,成员之间关系疏离,这造成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缺少归属感。长期下去,他们要么选择离职,要么造成情感低落、思维迟缓,甚至减少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把自己封闭起来。

3.敏感与孤僻共生。敏感在性格上可认为是过度地在意细节带来的感受和变动并善于将之放大,然后做出相应的反应。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敏感性要高于公办高校的同类个体,由于缺少公办高校稳定的福利待遇、人事制度和任免程序,青年教师更容易患得患失。常常会因一次表扬而兴奋,因一句批评而寡欢,很在意自己在他者心中的形象。他们心思较为细腻缜密,总爱凭想当然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结果心里总有难解的一团乱麻;也有的人是因为追求成功的愿望太迫切,致使对人对事都很敏感,过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总存在心里,斤斤计较。当然,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敏感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环境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工作的不稳定和竞争的残酷都会加大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敏感程度。孤僻常表现为离群索居,对他人怀有厌烦、戒备和鄙视的心理。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缺少归属感和认同感,他们过于敏感于同事关系和师生关系。有时害怕因为一句话或者一件事而丢掉了自己的工作,所以把自己封闭起来,对他人抱有戒心。有的青年教师认为凡事与己无关,甚至自我禁锢。

三、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困扰的对策分析

对于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出现的心理困扰,需要从外、内两个方面加以调适。社会、学校应当从外部高度关注这一问题,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也要从内心对这一心理现象高度警觉。

1.建立健全帮扶机制。对于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出现的心理困扰,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构建有效的帮扶机制。首先,要健全教师心理困扰的帮扶机制。高校在各个二级学院、公共教学部和实验室普遍建立心理咨询制度,配备相当数量的心理咨询师,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心理疏导,确保每个青年教师都受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每个青年教师都有对应的帮扶责任人。心理咨询室和咨询师通过接待、咨询、讲解和培训、援助、生活救助等多种形式,为青年教师提供直接、快捷、方便的帮助和服务。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援助途径,深入观察并及时反映周围青年教师的心理动态。定期收集周围青年教师关心的或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学校在党委领导下,帮助解决青年教师在就业、医疗、生活、子女上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好后期跟踪与援助工作,保障青年教师的合法权益,让这项工作的长期化、制度化。

2.积极进行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指个体自主调节行为,并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它可以引发或制止特定的行为,如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在面对心理困扰时,有心理困扰的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需要做出合理行为的自我控制行为。当然,这不是一步就能做到的,可以先从比较容易的部分做起,比如,针对教学科研上的压力,青年教师可以通过正确的授课方式和合理的时间安排,来减少自己的负面情绪,或者及时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锻炼、跑步都是一种不错的宣泄手段。如果这方面成功了,就可以运用到其他领域中去。久而久之,青年教师的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强,就达到了远离心理困扰的目标。

3.正确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要对自己和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正确的评价。首先要正确评价自己,青年教师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都是社会的一分子,都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既然是普通人,就会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把优点运用到教学工作中,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尽可能去除缺点,让自身变得更完美。其次要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职业。教师是神圣的,是灵魂的工程师。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需要坚守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这个职业是普通的,同社会其他职业一样,都是一个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职业又是特殊的,它有自身的特点,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奉献和付出,就远离了社会的喧闹和繁华,守得住寂寞,耐得住贫寒,做一个心理和身体都健康的青年教师。

参考文献:

[1]  朱凤萍.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自卑心理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2]  何昭红.试论以树立自尊和责任感为基础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65.

[责任编辑 马 学]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民办高校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青年教师“赴考”
零陵区:培训套餐助力青年教师起跑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方向思考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