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在中国新“双循环”战略下产业链分工模式的最优解
2021-06-15邓淑芳黄芳
邓淑芳 黄芳
摘 要: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近来,深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经济更是暴露出了很多结构性和周期性的问题。仅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就面临着分工模式转变的问题,那么在中国的新“双循环”战略中平衡产业链的效率性和安全性就是一大亟待解决的难题。为了探讨其最优解,达到高效安全的效果,提出以下两方面的对策建议:其一,在全球协同制造的背景下注重本土企业产业链的安全运行;其二,在国内安全的区域协作下保障产业链的效率,尽可能地延伸产业链。
关键词:“双循环”战略;产业链分工模式;安全性;效率性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0-0035-03
一、提出问题
新型冠状肺炎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使国际经贸规则面临重构的趋势。另外,全球的产业链分工模式也有从效率导向转向利得导向的趋势。中国上半年的经济深受疫情影响,一二季度GDP同比下降了1.6%;第一产业在今年前两个季度小幅增加了0.9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在一二季度分别同比下降1.9%、1.6%,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很明显有一定挑战性,所以需要重新审视现状并进行战略性调整。在新冠疫情、贸易摩擦等国际动荡新常态化的外部环境下,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新“双循环”战略,表明在此次疫情的影响下中国会在立足于“办好自己的事”的基础上,同时也积极以“办好大家的事”为宗旨,布局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格局。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在全球经济版图面临着趋势性重组的背景和中国新双循环战略下,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在基于效率性的全球国际化的细腻分工和基于安全性的单个国家的国内分工中寻求最优解。
二、产业链的分工现状
(一)基于效率性的国际产业链分工现状
为了实现总体效益最大化和全球资源配置最优化,国际社会中现已普遍存在全球化的分工体系,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分工以寻求效益最大化的成果,有效地说明了全球化分工的效率优势。但是在传统的贸易保护政策和非常规形态下的不确定性因素如新冠肺炎的冲击下,全球分工模式有效率导向转向利得导向(利益驱使下的博弈和合作)的趋势。张雨等(2020)尽管当下有英国脱欧、美国退出世界卫生组织等“逆全球化”的“退群”现象,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并不会消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仍然离不开世界大舞台。鉴于全球分工合作的高效性,中国很多企业积极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实行垂直专业化生产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利用各国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来配置资源,最后进行资源整合。但是在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社会中利益分配严重不均,上中下游生产商所得到的附加值也不一。李娅(2010)认为,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将重心集中在产品的高附加值环节(研发、营销等),而将生产制造等低附加值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种附加值分配不均但生产高效化的模式普遍存在。由于整条产业链的关联者越多,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就越大,所以需在高效率生产经营的全球化分工体系中兼顾安全性的提高(例如核心技术的保密性、供应链系统安全等)。
(二)基于安全性的国内产业链分工现状及前景
国内企业为了降低生产经营的风险性,积极在国内建立备份产业链,虽然其安全性得以提高,但其生产经营效率会受到资金、信息、技术、物流等地域差距而降低,何以取得国内产业链高效运行且生产效率可观的双赢举措呢?另外,如果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则需要东西联动发展,但是国内区域产业的发展水平不均,比如东部地区的发展迅速,产业链面临着转型升级,而西部地区则有技术落后、信息不对称以及资金匮乏等难题,这种区域发展不对等的现状会阻碍国内区域合作。不过,积极搭建东西产业链的联结是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张少军和刘志彪(2009)曾提出国内产业链的概念,表示产业转移在追求整合能力、系统效率以及网络效应的先进模式,同时也注重国内市场的培育是市场赶超,实施技术本地化战略、发挥大国区域差异提供的空间优势,强调国民经济体系的循环因果联系。这种联动发展既有利于东部地区的产业高攀升级,又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吸纳发达区域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等,同时也解决了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饱和及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富裕却工作岗位缺乏的矛盾,拉近国内区域差距,早日实现“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先富带动后富”的经济建设理念。
三、双循环战略下产业链分工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在全球协同制造的背景下注重本土企业产业链的安全运行
1.营造契约环境,崇尚契约精神。全球产业链的实质是在全球范围内不同产业企业之间的关联,但是参与成员越多越容易出现诚信缺失、违背合同原则等情况,所以需要在统一的契约环境下制定一致认同的契约来规范企业行为。近些年流行契约外包(也称外包下的“轻服务”契约),企业基于自身可持续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控制并降低成本的需要,通过与专业机构签约外包售后服务,授权给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形成“委托—契约”关系,虽然这可以精简委托企业的售后管理服务机构并降低相应的费用,但是大量存在第三方企业难以将委托企业的售后服务理念和福利政策等完整地贯彻下来,服务质量难以保证,这直接会对委托企业的形象和信誉等带来负面影响。多淑杰(2013)指出,契约环境的改善意味着企业间监督和交易成本的降低,有助于实现外包方式的轉移。在国际分工协作的背景下,整个产业链关联的所有企业都应该遵守契约守信精神,保守合作企业提供的相关生产技术、按时按量交货、按需按规定生产,同时还要防范“敲竹竿”风险等。
2.拆分国际产业链,重要供应链系统备份化。企业要想降低不确定性便需要全力构建常用与备用双轨运行的产业链结构,以防在非常规情况下遭受巨大损失。华为思集团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它作为华为的一家负责芯片设计的“备胎”公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芯片会直接影响到手机的性能、稳定性和耐用性等。除了核心技术外,华为为了保证元器件的供货和备货正常,在十多年前就准备了一项“商业可持续战略”,每一个元器件都会有两个供应来源,在手机部件备份化上做了大量的投入,所以在面对当下美国等其他敌视国家的打压,华为却临危不乱。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供应链系统备份化是值得投入的,也会获得双赢的效果,不仅降低了企业生产经营的风险,更提升了在贸易壁垒或其他国际限制下的话语权。
3.发挥大国体制优势,贯通国内大市场。中国幅员辽阔,中西部地区人财物资源丰富,供产销系统在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基本能够提供原料供给并保证有强大的产品消化能力,如果受如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可测因素的影响而使得市场处于封闭状态时,中国可以发挥大国体制优势,在国内大市场中基本维持正常运转,使得经济社会仍然保持基本的消费和生产水平,但是这一局面还有待调整。加强国内区域合作的构想,对产业链上下游分区域展开合理分工,早日实现国内中观产业形态上的链群化转变是大有裨益的,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国内产业的转型升级,至少是能够保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更能够降低金融危机冲击全球的风险性和世界范围的自然灾害及传染性疾病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
4.积极扩大国际“朋友圈”,及时止损。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不断上升,比如中美贸易摩擦一直不断,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所以在这些国家的产业链会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除了在国内加强分工协作,在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潮流面前,我国企业也不能逆全球化而行,反而应该积极扩大国际“朋友圈”,广泛合作,不囿于某一个国家或者经济联合体的贸易壁垒,与其他对华友好的国家积极交流,推进“一带一路”务实合作、加强与欧盟的互动,充分发挥并灵活运用双边协议和区域协定,确保在全球范围的产业链不因国家贸易摩擦甚至是国家之间的政治角逐而中断。
(二)在国内安全的区域协作下保障产业链的效率,尽可能地延伸产业链
1.东西联动,促进产业区域转移。东部地区凭借其政策和地缘等优势,较早地承接国际加工制造价值链的产业转移,较低端环节逐渐饱和,其产业链有向高端攀升和转移的趋势;而西部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完善物流等基础设施等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后,可以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延长并拉伸国内产业链,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减轻对全球经济的依赖性,增强产业链的安全性。东部地区将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链向中西部延伸,很直接地会给中西部地区注入生产要素(主要是资金和技术投入),加强了区域间分工与合作,有助于整合各地区的要素资源,同时在国内市场上循环也减少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领导和控制,是个益处良多的多赢举措。李娅(2010)表示将产业链在不同区域进行分工,可以形成东部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而中西部广大地区则形成由国内产业链分工主导的制造业基地,这种分工明确、产业布局较为科学的格局有利于提高国内产业链的生产效率,也就是说在国内就有供产销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既安全又高效。
2.促进“双循环”战略的推广与落实。该战略主旨是指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张少军和刘志彪(2009)表示,國内市场的重要之处在于其可以给本土企业提供持续投资和创新的拉力,帮助本国企业在激烈的环境中获得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应该利用产业链的整合能力和网络效应,实现国内产业链的高级攀升,不仅专注于国际市场,还应国际国内并重,东部地区在以往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积攒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仍然把握住国际市场循环系统,同时中西部地区随着产业链的深化和生产迂回的增加,市场规模也会很快增加,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效应,通过打造长三角产业链大区这一战略枢纽,充分把握国内大循环系统。既抓住全球化大生产的浪潮,又在国内市场中筑牢坚实的“堡垒”,这也是对产业链安全高效做出的重大努力。
3.协同地理上临近的经济体。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在之前的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往往承担的是低附加值环节,以低成本的生产制造方式虽然能获得技术的进步,但却难以取得可持续性的进步。加之国际上很多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传统观念对中国的崛起和伟大复兴产生了误读,比如“中国威胁论”、持续存在的中美贸易关系问题以及最近英国表示将在长时期内禁用5G技术等阻碍着中国“走出去”的步伐。面对诸多艰难险阻,本土化企业更应该迎难而上、不畏艰难、积极应对,协同地理上邻近的、具有相似历史传统和文化的国家,努力求同存异、协同发展、互利共赢,与这些国家保持产业链及其他方面的紧密协作。
结语
中国企业在产业链协作中面临着国际国内两个大环境,加入全球协同生产行列,基本上需要面对企业文化不同、生产方式差异以及非常规情形下的突发事件等,会有较大的中间供应品产业链中断的风险,所以需要权衡利弊,在国际细腻分工下必须注重产业链的安全,在国内生产时又要注意提高生产效率。这两个产业链分工所在的范围下需要寻找均衡点还有很多更优解,但基本的原则都应因时而变、与时俱进,所想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中寻求效率最高、安全性最好的生产产业链。
参考文献:
[1] 张雨,戴翔,张二震.要素分工下贸易保护效应与中美贸易摩擦的长期应对[J].南京社会科学,2020,(3):48-53+70.
[2] 李娅.国际产业链分工模式的延伸——我国东西部产业转移模式探讨[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5):140-146.
[3] 张少军,刘志彪.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动力、影响与对中国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9,(11):5-15.
[4] 多淑杰.产业链分工下产业区域转移实现的组织机理分析[J].财经理论研究,2013,(1):58-62.
[5] 多淑杰.基于产业链分工的中国产业区域转移战略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2,(6):65-69.
[责任编辑 毛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