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文本 引领中学生价值观教育
2021-06-15丛菊红
丛菊红
[摘 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文本细读,并从作品中选择合适的素材,促使学生提升价值观。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气节,感受其追求的理想;要指导学生基于知人论世的思想展开分析,感受作者经历的磨难;要引導学生展开想象,深化乡土情结;要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激发其探究精神;要指导学生积极鉴赏,提升审美情趣。这些方法有助于促使学生提升价值观。
[关键词] 文本细读;价值观教育;高中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所以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更要促使他们体会语文中蕴含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观是语文文化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价值观教育中,教师要用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价值标准来看待社会、人生和自己的生活、生命,学会正确看待社会、认识人生的意义。这样学生逐步学会坚持自己的人生信仰,顺应时代潮流,语文教学也展现出了德育的特点。
一、揣摩文气,感受理想追求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要引导他们抓住作品中的某些重点字词展开分析,尝试揣摩隐藏在其中的英雄气节,进而感受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教师要指导学生尝试从某些字词入手分析,看看其中隐藏着怎样的精神,然后对照自己的生活理想进行思考,说说对自己有什么启迪。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更能让他们感受到作者崇高的理想。
在学习《老人与海》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词句展开分析,说说文章分哪几个部分展现了老人对于理想的追求。学生发现在第一个阶段,老人连续多天都没有打到鱼,但是他却丝毫不放弃,在第八十五天依然信心满满地出海捕鱼;在第二个阶段,老人哪怕受伤也不放弃,还说自己会奉陪到底;在第三个阶段,老人终于杀死了大鱼,但是他没有欢喜,只是默默地将鱼绑在船边;在第四个阶段,老人受到了鲨鱼的攻击,最后他虽然失去了大鱼,但是也不后悔自己曾经的努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理想的感悟进行思考,说说自己处于什么阶段,和老人之间有什么差距。如有学生表示自己在遇到困难时总是想着放弃,这样的话就连老人的第一个阶段都没有达到,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尝试端正理想,思考自己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投入对理想的追求中。
在结合文字体会人物精神的同时,学生逐步树立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中要如何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如何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这样就能起到弘扬正能量,传递正确价值观的教育作用。
二、知人论世,懂得磨难宝贵
在引导学生文本细读时,若学生遇到了不理解的词句,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尝试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他们就能基于知人论世的方式进行分析,尝试了解作者在特定时代所遭受的磨难,深入体会隐藏在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进而让自己的思想得到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滋润。
在指导学生学习《琵琶行》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文本细读,说说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中能获得怎样的启迪。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要理解作者的情感,首先必须了解作者处于怎样的状态,为何他认为自己也是‘天涯沦落人,大家可以了解一下作者的生活经历,尝试从中得到启迪。”学生尝试展开自主搜索活动,了解了各种背景资料。在理解了作者遭遇的苦难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经历了磨难后,作者又是如何应对的呢?为何他的作品中有大量展现民间疾苦的作品?”学生认识到作者在被贬后还积极关心民众的生活,尽可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文章中有不少作品的内容和主题都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阅读作品时要挖掘相关信息,体会作者的身世际遇,从而为自己的人生点亮希望之灯。
三、联想想象,根植乡土情结
语文阅读教学要走入学生的生活,联系现实,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育人环境,这样才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中的乡土信息,并积极展开联想,想象自己投入相同的情境中,感受其中的一份深情。这样学生就能在阅读的同时体会到乡土情怀,增加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在学习《祝福》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展现祝福仪式的环境描写进行联想,尝试思考几个问题:“作者为何要用祝福的场景来衬托祥林嫂的死呢?对于作者来说,祝福是否是一种应该被革除的封建活动?他怀着怎样的心情来描写?”学生阅读了相关的文字内容,并提出了自己的设想:“祝福相关内容的创作展现出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可见作者的心中有乡土情怀,但是作者同时也看到了封建伦理思想对人们的侵害,所以他又希望革除各种社会弊端。”在阅读中教师还引导学生寻找鲁迅创作的其它作品,并对比分析其中展现了哪些乡土文化内容,作者对它们的看法是什么。此后教师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乡土文化的看法。在这层层递进的学习中,学生感受到了乡土情结,同时也认识到了要移风易俗,抱着扬弃的态度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
在引导学生感受乡土情结时,教师要促使学生积极展开想象,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在实践中反复思考和品味,感悟正确价值观念。这样学生能情不自禁地进入乡土情境中,受到启发和感悟。
四、拓展延伸,形成探索精神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不少展现人和自我关系、人和他人关系、人和社会关系的作品,通过这些作品能更好地体会到蕴藏其中的价值理念,认识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展开探索延伸,尝试挖掘其他同主题的作品展开阅读,并进行特定的探索活动,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提升价值观。
在学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作品中的词句进行分析,尝试感受隐藏在其中的人生信念。学生发现作者通过“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等词句展现出了自己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表现出虽然处于坎坷的境遇中,但是依然力求寻找解脱的道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课外拓展阅读活动,学生首先要寻找苏轼创作的其他作品,找出同样展现旷达豁达情怀的词句,然后对比作者的生活经历进行分析,说说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苏轼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他们也被苏轼的人格力量所感动。
在主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而且还能从中挖掘出思想、人格、价值、理想等方面的内容,使他们逐步懂得如何区别是非曲直,如何分辨利弊得失,如何辨析善恶美丑,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更深入地品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价值观、人生观。
五、反思鉴赏,升华审美情趣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他们积极展开反思,提升审美情趣。教师要选择一些唯美的作品,引导学生从鉴赏作品词句开始,在细读的过程中逐步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然后对比自己的审美感悟,看到其中的差距。这样学生就能多多品味、探究,尝试提升自己的审美感悟力。
《林黛玉进贾府》是一篇唯美的作品,其中有不少词句都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教师引导学生从鉴赏词句开始,尝试体会本文的美。学生发现作者从人物美、陈设美等诸多角度入手,让作品变得富有传统气息。如“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等词句展现出陈设之美,体现了贾府书香门第的特点。“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等词句展现出了人物形象美,林黛玉文弱的形象符合古代文人对美女的界定。
在反思鉴赏的过程中,学生结合文本有了更深入地思考,生成了更多阅读体验。此时学生若结合自己的人生境界、审美感悟展开思考,就会发现有值得提升的空间,这样他们就能在反思中升华自我,与文本、作者、现实有机结合,促使知识和能力共同提升,升华自己的精神世界。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展开文本细读,尝试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提取和价值观有关的内容,起到端正思想的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兴峰,刘凤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观培养策略[J].教育界,2020(21):36-37.
[2]王琼.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J].语文天地,2019(4):63-64.
(责任编辑:吕研)